李雪鵬
(貴州省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總站,貴州貴陽 550003)
近年來,隨著社會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建筑產業蓬勃發展,但與此同時,在市場競爭下對建筑工程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鋼筋混凝土結構作為穩定性強、硬度高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廣泛使用,但在探究鋼筋混凝土施工技術時發現其仍存在缺陷與不足,在建筑工程中造成安全隱患,極大降低建筑的質量并縮短其壽命,因此展開鋼筋混凝土施工技術要點研究是極有必要的。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于建筑質量與安全提出了新要求,鋼筋混凝土作為建筑工程中主要建筑材料,其質量可直接影響建筑工程質量,繼而影響居民居住安全,因此鋼筋混凝土施工技術要點研究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研究過程中發現,在建筑工程中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仍存在較大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①配料與模板問題,在鋼筋混凝土工程中,需將各種配料進行混合配比,若混合比例不適宜則會導致蜂窩麻面與漏筋等質量問題出現,同時鋼筋混凝土模板的拼接與拆模同樣可導致蜂窩麻面與漏筋現象(見圖1),繼而導致建筑鋼筋混凝土使用壽命縮短;②澆筑技術存在缺陷,在混凝土施工時需嚴格規范澆筑順序與技術,一旦柱墻連接部位出現缺陷則會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混凝土連接部位缺陷對整體建筑的安全產生巨大影響,繼而對居民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因此通過澆筑技術規范避免混凝土連接部位缺陷是必不可少的;③水泥水化熱工藝存在不足,在進行鋼筋混凝土施工中,水泥的放熱導致混凝土內外溫度差異較大,對于大體積鋼筋混凝土而言,引導至出現混凝土裂縫現象,繼而對建筑工程造成影響,圖2為混凝土水化熱曲線。

圖1 蜂窩麻面(左)與漏筋現象(右)

圖2 混凝土水化熱曲線
為進一步保障建筑工程中鋼筋混凝土施工質量,以下從配料配比與質檢、模板搭建與鋼筋設計、混凝土澆筑要點、后續養護工作四個角度進行施工技術要點探析。
對于蜂窩麻面與漏筋現象的預防措施中,加強配料控制與計量準備是最為有效的方式,同時對于蜂窩麻面與漏筋現象而言,需保障施工材料質量與規格符合規范,水泥、鋼筋、骨料、模板原材料等建材需以現有施工標準與建筑質量標準為主,另外建材進入施工現場前,需安排具有質檢資格證書的質檢員進行材料質量檢測,確保進入施工現場的建材均為高質量建材。進行鋼筋混凝土的配比設計與計量時需考慮建筑施工環境因素,使混凝土材料進行詳細計算時更加合理,需建筑團隊對于施工土質進行勘測,對坍落度等數據進行分析計算,結合適宜混凝土強度確定水灰比,并結合骨料砂量進行含沙量、耗水量控制,同時為有效杜絕因水泥水化熱造成的裂縫現象,可在混凝土中添加適量粉煤灰材料,借助減水劑、防水劑、緩凝劑等材料降低水化熱,另外為全面避免水化熱裂縫,需在后期保養工作中展開進一步維護[1]。例如在實際施工中,對于建材的標準以骨料為例,其中以4.75mm為界限,大于或等于4.75mm為粗骨料,其余規格為細骨料,同時采購時需檢查材料證書與外在缺陷。
除配料比例缺陷與質量問題外,模板的搭建工藝同樣是造成鋼筋混凝土蜂窩麻面與漏筋現象的主要因素,同時模板搭建與鋼筋設計是后續澆筑工藝質量的重要保障,因此需嚴格進行規范。
鋼筋混凝土模板搭建時需進行設備檢測,如有無漏洞、表面是否光滑等問題,并嚴格控制拼縫高度與寬度,避免澆筑后漏筋現象出現,在進行模板搭建時,首先應對模板進行基礎性清潔,處理砂礫等細小元素,保障模板表現光滑平整,其次按照底模、立模和側膜順序進行組裝,同時保障組裝操作規范,確保模板搭建質量,最后運用頂托支撐等建筑工具設備進行模板固定。
在鋼筋混凝土施工技術中,鋼筋質量是影響鋼筋混凝土結構質量的關鍵材料,對于鋼筋的綁扎與加工質量需按照施工設計圖紙進行處理,首先對施工設計圖紙進行分析,結合建筑施工材料進行對比記錄,在保障鋼筋無明顯質量問題的情況下進行抗拉強度檢測,全面杜絕鋼筋質量問題出現,其次對保障施工過程規范,需組織施工團隊圍繞設計圖紙進行培訓,加強施工團隊對于鋼筋綁扎與加工的熟悉程度,培訓過后對鋼筋原材進行除銹、下料切斷等加工處理,并借助隨機抽查的方式進行質檢,最后借助焊接、綁扎等焊接方式進行鋼筋連接,需控制搭接長度與彎折之間的距離,若采用焊接工藝進行連接,需確保焊接處保持連續,避免彎曲現象,以此實現對鋼筋焊接處的質量保護。
完成鋼筋搭接設計與模板搭建后,需展開澆筑工作,首先進一步對模板與鋼筋進行質量建設,通過多次核檢方式保障整體鋼筋混凝土質量,并結合計量數據與配比數據,對水泥活性與強度、沙子水分系數進行配比;其次借助冷卻拌合方式降低混凝土溫度,在攪拌時間基礎上進行混凝土縮小形變,并加強對于澆筑過程的監督,確保澆筑過程無操作問題;再次由專業質檢員進行混凝土澆筑成品質量檢測,同時確保混凝土保存合理規范,避免光照與水分,可通過搭設遮蓋棚的方式進行保存鋼筋混凝土;最后確保混凝土質量與坍落度時,按照規范厚度與高度進行鋼筋下料,同時嚴格控制振搗頻率,若鋼筋密集可采用小直徑振搗棒進行振搗處理,頻率大概為20—30s,另外采用直上直下的振搗方式可有效避免表面產生氣泡,促進質地均勻的鋼筋混凝土形成[2]。
鋼筋混凝土的養護工作是確保其質量的重要環節,能夠最大限度保障鋼筋混凝土材料的硬度與抗拉強度。首先需在澆筑完成后一段時間內完成鋼筋混凝土潤濕處理,結合實際施工環境進行養護方式選擇,一般為蒸汽氧化或自然養護,其中自然養護是通過人工澆水方式進行潤濕,后放置于施工自然環境中進行強度維護,而蒸汽維護是貫穿于整個生產環節中的養護方式,易受到施工操作的影響,因此在實際鋼筋混凝土養護工作中,其使用頻率低于自然養護;其次,水泥作為鋼筋混凝土施工主要材料,其凝固過程的養護需借助一定材料進行處理,若施工季節為夏季高溫時段,可借助塑料布進行溫度控制,若施工季節為冬季低溫時段,可采取加蓋棉被或土工膜覆蓋進行溫度控制,以此保障鋼筋混凝土質量;最后為保障混凝土水化熱網狀裂縫出現,需在保養環節中進行裂縫填充或注漿,對于因水泥水化熱現象產生的裂縫可采用表面涂覆處理,若淺層裂縫數量較少且細小(低于0.2mm)在未形成裂縫網狀化時,可采用涂覆漿液進行抹平處理,其余裂縫較大時,可進行V型、八字型開槽處理,并在涂覆結束后進行清縫,另外為全面保障鋼筋混凝土質量,需運用薄狀鋼板進行加固處理[3]。
綜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鋼筋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因配料質量與配比存在不足易造成蜂窩麻面、漏筋與連接塌陷現象,嚴重影響建筑工程質量安全,在施工過程中,可通過加強建材質檢與嚴謹計算與試配進行優化調整。在建筑工程中,鋼筋混凝土應用范圍較廣,建筑施工團隊應加強對于鋼筋混凝土的關注,有意識的按照技術要點進行施工,降低建筑質量問題出現頻率,提高建筑質量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