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0月22日文章,原題:盡管特朗普有敵意,中美科學家依然合作共事 在中國東部城市合肥,由物理學家潘建偉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研發了一種可以在戰場上使用的新設備。該設備是地球上最靈敏的光源,可以用來實現超安全的通信,探測未知的微生物或者發現潛伏在海洋深處數百米的潛艇。美國物理學家馬蘭·斯考立參與了該項目,他們的合著論文發表在本月初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盡管中美兩國政府之間存在爭斗,但兩國科學家仍在繼續聯合進行研究,包括一些可能引起關注的應用。今年4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光譜分析實驗室主任李健(音)與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合著了一篇論文,提出了一種針對電子和潛艇戰中信號干擾攻擊的對策。
一位熟悉國際研究合作的上海科學家說:“目前情況下,研究人員所做的每一步都要小心。到處都是雷區。”
一些在美華裔研究人員已被解雇或接受調查,而特朗普政府已采取了削減資金和取消學生簽證等眾多行動,目的是減少兩國之間的學術交流。不過,一位關注近期趨勢的清華大學科技政策研究員表示,并非所有美國官員都認同來自高層的反華情緒。這位研究人員稱,這些官員(其中一些是軍方或情報界官員)認為,與中國進行各種形式的研究合作,對美國利大于弊。“這種情緒在量子科學和人工智能等一些公平競爭的領域體現最為明顯。”
亞利桑那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珍妮·李今年年初的一項研究表明,要是沒有與中國研究人員的合作,2014年至2018年間美國研究人員的論文產量可能會下降。上海一名量子物理學家表示,他們與美國研究人員在國際會議上的交流沒有受到美中之間政治緊張關系的影響。由于新冠疫情,現在的交流都是在線上進行。
不過,特朗普政府對向中國出口一些科學儀器實施了限制,這影響了量子研究實驗室的運作。這名研究人員說:“一些特殊的設備我們已經或計劃自己研制。”▲
(作者StephenChen,劉德譯)
環球時報20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