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2020年暑期,電視劇《三十而已》大爆熒屏,在這部以女性視角為主的家庭生活劇中,四位男性角色的全網話題討論熱度絲毫不落下風。有媒體統計,僅陳嶼及其扮演者楊玏的話題熱度就累積超過100億。很難想象,這位一直被人說是靠著父親楊立新上戲的“星二代”不過而立之年,最經常提及的詞竟然是“活著”:“踏踏實實地活著,去接受生活給予的一切,好的壞的、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這些都是生命的饋贈。”這位“星二代”背后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呢?
今年33歲的楊玏不止一次向人解釋:“我叫楊玏,不是楊王力。”長大以后,楊玏因名字對父親的“抗爭”變成了一件常事。都說賤名好養活,楊立新本想叫兒子“小石頭”,后來覺得不妥,便改了個“玏”字,寓意似玉美石。沒想到,一語成讖,楊玏一出生就處在“磨石成玉”的煎熬里。
楊立新演了一輩子話劇,因電視劇《我愛我家》中賈志國一角而家喻戶曉。出生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宿舍樓的楊玏自小便受到熏陶,排練場、化妝間、后臺,曾經一度是楊玏對這個世界的全部認知。那些熒幕上活躍的“腕兒”們是楊玏口中的“濮叔叔(濮存昕)”、“徐姑姑(徐帆)”,老藝術家們見他可愛,也時不時抱他上臺玩。
高中畢業后,楊玏遠渡重洋去美國杜克大學戲劇系學習。初到美國,楊玏被當地文化感染,三四個月不剪頭發,去二手店買最小號女士牛仔褲,自己裁剪,把身體線條夸張地裸露出來,唱著跑調的朋克搖滾,自我感覺特棒。但只要一回國,他就不敢這樣穿了,面對嚴厲的父親,他只得趕緊恢復正經模樣。
就在楊玏以為會像個普通男生般毫無波瀾地走完青春時,一個人的死亡突然讓他直面生命的意義。那天,楊玏剛回美國的住處不久,警察便找上門來,告訴他:“你的室友被槍殺了。”楊玏腦袋里頓時“嗡”的一聲。要知道,室友前不久還跟自己一起看碟片、一起討論話劇、一起去畫廊看畫,再見面卻已是在對方的葬禮上。教堂里,大家從棺木周圍徐徐而過,楊玏有點恍惚:“這里躺著的人,和之前我認識的活生生的那個人,是一個人嗎?”那時,這位室友已經拼命攢了一年錢,就為去一趟向往已久的英國倫敦。
牧師問大家:“還有最后的機會,跟他說點什么?”楊玏把手搭在棺木上,一開口已淚流成河。那一刻,他突然意識到:“生命太脆弱了,每個人必須珍惜當下。因為你最后能夠留下的,就是你活著的每一刻給別人帶來的感覺和回憶。對于你、對別人,這都意義重大。”楊玏暗暗做了個決定,以后做導演、編劇也好,演員也罷,無論將來成為什么樣的創作者,都要珍視每一次表達和情感輸出。
大學畢業的楊玏回國后正式進入演藝圈,對于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他來說,成名成角似乎順理成章。父親楊立新卻“抹不開面”,不愿向人推薦自己的兒子。于是,剛踏進影視圈的楊玏只能到處跑劇組,被拒、跑龍套都是常態。有時,戲拍著拍著,他和制片人聊起來,對方才得知他的身份。
“星二代”這個標簽,楊玏著實沒因此撈著什么好處,有媒體評價他:“現今這個年代,很多‘小鮮肉憑一兩部戲和人設炒作一夕躥紅,楊玏有實力,但始終沒有爆發,有點像一頭勤勤懇懇的毛驢。”為了演好戲,楊玏完全沒有“星二代”的嬌氣。某次拍戲,楊玏和經紀人住在天津郊區某個招待所,熱水器是太陽能的,遇上陰天就沒有熱水。他二話不說,轉身去隔壁自由市場買了電加熱棒和水桶,舀起燒好的溫水就往身上澆,特別爺們兒。這熟練的架勢讓一旁的經紀人看呆了,在明星紛紛保姆車加身的演藝圈,楊玏簡直是一股清流。
2014年,楊玏憑借電視劇《大丈夫》中趙康一角斬獲國劇盛典最佳新人男演員獎,他在宣傳稿中有了一席之地,就是前綴特別扎眼——“楊立新的兒子”。某一次,楊玏在米蘭大教堂廣場偶遇兩位年輕女觀眾,對方覺得他特別眼熟:“這不是那個演員楊什么的兒子嗎?就是演老夫少妻電視劇那個,好像叫楊勛!”楊玏苦笑不已。冠前綴,叫錯名,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摘掉標簽”幾乎是所有星二代接受采訪的標準口號,楊玏卻想得很實在:“丟不掉,就當成動力,不給父親丟臉就成。”曾經,他目睹過父親執導話劇《小井胡同》時舊病復發、關節錯位,直到表演結束才被人發現。“戲比天大”是父傳子承的信條,一直以來,楊玏也是這么做的:“你演好每場戲,說好每句臺詞,這就足夠了。”在他心里,演戲是本分,觀眾記住你是情分,做“不知名”演員沒什么不光榮。
小有名氣后,楊玏鮮少接廣告,對“流量”慎之又慎,這可急壞了公司,工作人員專門給他上課,灌輸思想:“你看某某在社交平臺多活躍,隔三差五就發個短視頻。”楊玏直接拒絕:“我放不開,玩不轉。一般的宣傳沒問題,但要把我毫無顧忌的一面擺到大家面前,我可能還是有點做不來,我不是一個特別擅長社交的人。”
楊玏給人的印象是外表英俊、棱角分明、濃眉大眼,典型中國傳統男性面貌,但他不喜歡被稱為“小鮮肉”,而是給自己取名“中青年干部”。零緋聞,不炒作,閑暇時喜歡看戲劇史、攝影,演員雷佳音給出犀利評價:“楊玏有一顆老頭的心。”
從《匆匆那年》里的陳尋,到《致青春》里的陳孝正,再到如今《三十而已》里的陳嶼,楊玏每次演的都是“渣男”,還憑實力演出不同的層次感,讓人恨得牙癢癢,以至于網友戲稱:“從陳尋演到陳孝正,這兩個超級大渣男都被楊玏挑戰過了,估計下一個就得演陳世美了!”在圈內,不論是導演、演員、編劇,還是每一位與他合作過的工作人員,卻都給出一致評價:“踏實,安靜,不浮躁。”
偶爾,楊玏也會在鏡頭前展現出“北京老炮兒”才有的口才。在《非常靜距離》現場,當被朋友爆料吃的東西都不是年輕人愛吃的,對鹵煮這種老北京重口味食物情有獨鐘時,他一本正經地解釋:“誰說我最愛吃鹵煮?只是吃了一下。”隨即話鋒一轉,“我閑暇的時候會和朋友們打打板球,就是這種穿著白毛衣白褲子,高雅的……”主持人立刻追問:“你真的在打板球嗎?”下一秒,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我在開玩笑。”全場爆笑如雷。
這是楊玏最可愛的地方,演技一直在線,生活中偶爾斷片,用朋友的話說:“楊玏簡簡單單,像盤拍黃瓜,仗義爽朗。”從高知海歸派,到電影跑龍套,再到如今在小熒屏里活躍,對于自己這種“下行”狀態,楊玏一直樂在其中:“人的欲望是無窮大的,如果你允許自己騎在欲望這匹馬上,你會跑得越來越快、越來越遠。”
而立之年,楊玏在北京東五環開了個人工作室,夾在五光十色的商鋪之間,他就像普通上班族一樣,蓄著胡須,穿著夾克、牛仔褲,每天上班打卡,不為喧囂所動。以前的北京“小浪爺”已經改變愛好,鮮少再擼烤串、喝啤酒,嗨到天亮,最愛的歌也從重金屬搖滾變成傳統民謠。閱讀、攝影、繪畫,是他保持生活與工作相互反哺的重要手段。
2020年,在別的青年演員紛紛轉型之際,33歲的楊玏還在都市情感劇中扮演各種配角,這次參與拍攝《三十而已》也是因為在《清平樂》中表現極佳而受到邀請。對于這種隨遇而安的狀態,楊玏覺得挺好:“生活嘛,就是過好日子,踏實干好本職工作,把業務上的事做好就行,在這個行業給自己設立目標也沒有什么用。我還挺愿意沉在生活里,把自己放在生活的浪里。”人生浮沉,放寬心,美好總能不期而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