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意
沈從文在《邊城》中寫下這么一句話:“平凡的人生,也有月白風清,山河浩蕩。不辜負歲月,不為難自己,努力過亦是一種幸福。”年輕時看不懂這句話中的深意,總覺得做到這樣很容易。越長大才越明白:要做到“不辜負歲月”或許不難,但“不為難自己”,卻是很多人窮極一生都要學習的課題。
有多少人曾經為了種種原因而為難過自己?人生是自己的,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最后卻忘了自己喜歡什么,這不值得。
網絡紅人Papi醬曾在微博曬過一張和媽媽的聊天截圖,并配文:“我媽,帶著對女兒的心疼,走進了KTV的大門……”姜媽媽一邊關心著女兒,一邊毫無負擔地尋找自己生活中的快樂,如此不拘一格的母愛不禁讓人心生感慨。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位很會取悅自己的快樂媽媽,曾經也是一個一切為了孩子而活的人。和女兒在一起時,她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Papi醬說:“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心里往往不是感動,而是負罪感。”
這樣的負罪感一直持續到Papi醬步入社會。有一次,Papi醬和媽媽大吵了一架。在爭吵中,她開誠布公地要求媽媽應該先讓自己愉快舒適起來。為此,Papi醬給退休后每天窩在家里的媽媽報了老年大學,“逼”她去和朋友聚會,鼓勵她放下對瑣事的牽掛出去唱歌……終于,她的媽媽變得每天都很快樂,家里的氛圍也越來越好。
不會讓自己舒服的人,往往把快樂都寄托在了別人身上,這種做法看似無私,實際上卻是利用自己的“慘”,來造成對方的內疚心理,無度索求對方的愛與服從。當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快樂放在第一位時,他的快樂便取決于別人的回饋。對方回饋的是好的結果,他便快樂;對方沒有回饋或是回饋的結果不好時,他便失落。殊不知,這對手握遙控器的對方來說也是左右為難。
娛樂圈都說,有一種友誼叫做“蔡康永和小S”。有一次他們一同主持節目,小S“撒潑”把腳上的高跟鞋甩得遠遠的。蔡康永見了,竟然走過去撿起鞋子,替她穿回腳上。整個過程讓人覺得很溫厚,絲毫不做作。然而,蔡康永溫暖的背面卻是適度的冷淡。他認為,要取悅自己,就要適當地“把心關上”。小S說,蔡康永經常是“遇到不想見的人就不見,遇到不想回答的話題就不回答”。即便是親近如小S,蔡康永也從來不和她吃工作餐以外的飯,不隨便接小S工作以外的電話。
蔡康永給朋友的感覺,永遠是舒服而有距離的,溫和但不熱烈,尊重但不迎合,從不過分消耗自己的熱情。他會優先保證自己獨處的時間和空間,讓自己的內心保持平靜。一向被人夸贊高情商的他在書中寫道:“如果討人喜歡,卻失去自己,那是情商最糟糕的狀態。”
的確,我們苦苦修煉自己,不就是為了得到一個舒服的自我嗎?生活中的許多人,總是恰到好處地將所有情緒掩埋在背后,為了他人燃燒掉自己所有的熱情。可是這樣未免有些太辛苦,只要是人,便都會有情緒。弗洛伊德說:“壓抑下來的情緒不會消失,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于你的身體里。”最終,這種壓下來的情緒,要么在心中積壓成疾,要么在某一日兇猛爆發。
有一只杯子,它非常精致漂亮。只要它愿意,每次它都能優先裝滿美酒。但每次它都會照顧別的杯子,把肚子里的美酒先倒給它們。結果別的杯子都在舉杯歡慶,唯獨它因為空空如也被人遺落在了角落。它有些落寞,有些委屈,受它贈予的杯子看到它這樣,也有些心事重重。另一只杯子說:“你很善良。可你為何不先盛滿自己,再將溢出的部分贈給別人呢?”
讓別人舒服,與讓自己也舒服,這二者好像并不沖突。要兼顧這兩點,我們可以不自私,卻也無需討好;不主動傷害他人,也不必為他人委屈自己。
余生,就做一個懂得討好自己的人,先斟滿自己的杯子,將溢出的愛送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