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怡
葛紅兵曾說,學生的語文水平來自于:一是“閱讀量的積累”,二是“思想觀念的成型與個性化”。一方面,閱讀對于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是寫作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潘新和曾在《語文:表現與存在》一書中說到:寫作到頭來較量的就是學養和修養。說白了,就是看誰讀的書多,懂的事多,想的理透,修的境深。另一方面,閱讀對人的精神素養的提升也是毋庸置疑的。朱永新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所以,我們不斷探索擴大學生閱讀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式。在和學生共讀書目的同時,我反復探索閱讀過程的自主性和閱讀指導的合理性,將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流程歸納為以下五個步驟。
一、設疑激趣
整本書閱讀最重要的任務是使學生逐步學會在閱讀中學習,從而成長為自覺、快樂的終身閱讀者。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閱讀,并從中受益,就成為首要任務。“自讀”,無疑是閱讀活動的起點。那么,如何讓學生的“自讀”行為變得更主動?必須設計多種多樣的導入閱讀方式。我總結了以下方法,如:巧擬謎題;故設懸念;展示本書的影響力;借助與本書相關的影視作品引起學生關注;引導學生讀前言序言,瀏覽目錄,了解概貌,提取要點。例如在《西游記》導入課上,我給每小組分發了“猴王出世”“龍宮借寶”“三打白骨精”“唐僧收服白龍馬”“孫悟空大戰二郎神”等圖片,要求學生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了,興趣盎然地開始了閱讀。
二、制定計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整本書的閱讀是需要相對長時間的、深入的閱讀,不可一蹴而就,所以需要合理的計劃支持。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從而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常情況下先引導學生瀏覽整本書目錄,了解全書結構和主要內容,以便分解閱讀任務。根據《課標》要求,初中學生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教師可據此幫助學生安排每天、每周、每月和整學期的閱讀計劃。
這個表格是我對《朝花夕拾》整本書的閱讀規劃,有了基于時間精算的時段劃分,計劃安排靈活合理,學生信心大振,有章可循,不再對整本書的閱讀任務望而生畏。
三、初探感知
引導學生“透視一本書”后,接下來就要讓學生通過“初探”來感知文本,幫助學生維持閱讀激情。可以組織“初期班級讀書會”來展開這一過程。所謂“階段任務”,就是針對整本書章節內容設計的言語實踐活動,比如擬小標題、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節概括、書簽制作、據文繪畫、情節補白等。閱讀《草房子》第二章《紙月》時,我擬定的階段任務是:“請你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紙月寫一則自傳。”此任務借讀寫轉換訓練學生梳理人物命運、概括情節變化的能力。學生完成階段任務后,既可以采用“誦詩文”“述情節”“講故事”“演短劇”“說評書”等豐富多彩的方式組織學生交流閱讀感受;也可以采用傳統的“交流閱讀批注”的形式有效推進閱讀。
四、深讀共議
“深讀”,是教師提供資源,指出方向,學生開始帶著思考和欣賞的眼光進行閱讀,用讀書筆記等手段記錄自己的收獲;“共議”,是就“深讀”階段發現和提出的問題進行溝通和整理,提升學生精讀原作后的認識。
在《西游記》班級讀書會上,學生分析到沙僧這個任務形象,有學生提到:沙僧是個沒有主見的人。立刻有學生表示反對,我各自讓他們說出理由。學生說到,沙僧沉默寡言,在整本書里最沒有存在感的人,遇事很少出主意,整本書里就三句臺詞,第一句是“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捉走了!”第二句是“大師兄,師傅和二師兄都被妖怪捉走了!”第三句是“師傅放心,大師兄一定會來救咱們的!”教室里笑聲一片。這位學生說到,沙僧遇事只會把希望寄托在孫悟空身上,所以說他沒有主見。馬上有另一位學生表示反對,說到:每次豬八戒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一言不合就散伙”,沙僧就堅持不這么做;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時候,豬八戒在唐僧面前挑撥離間說是孫悟空搞的鬼,沙僧就一直表示反對,可見其正直、有主見。學生們七嘴八舌,在活潑的討論中產生了思維的碰撞,加深了《西游記》整本書的認識,通過深度對話幫助學生建構新的閱讀體驗,梳理新的閱讀經驗。
共議《朝花夕拾》這本書時,除了教材上的三個專題“(1)魯迅的童年;(2)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3)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以外,可自主生成以下專題進行深度研討:(1)魯迅筆下的負面人物;(2)紹興的風俗;(3)敘述的視角變換;(4)魯迅的批判精神;(5)順手一擊的妙趣;(6)魯迅的人生轉折點;(7)魯迅的峻急與溫情。
五、成果沉淀
經過后期的交流和分享,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和感悟得到深化,接下來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多樣化的方式記錄閱讀成果,比如主題畫報、手抄報,撰寫讀后感、畫思維導圖等。教師還可將學生的作品搜集整理,或向雜志報刊投稿,或發表于班級博客,或展示于班級家長QQ群空間……閱讀結果的多元化使學生的閱讀充滿個性色彩,創造潛能得到充分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