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爽
(廣州市第二中學,廣東 廣州 510040)
作者從事學校合唱團的常規訓練工作的教師,深知歌唱教學在學生音樂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在近幾年的初中課堂歌唱教學過程中,作為聲樂專業畢業生對自己的聲樂技巧有充分的信心,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仍感到力不從心。例如學生喜歡聽歌,但不是所有的歌都樂意聽;課堂上經常出現兩種情況:一些學生積極參與、躍躍欲試,表現欲望特別強烈;還有一些學生無論如何動員都不出聲。《新課標》的目標是通過音樂教學和學生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情趣,提升音樂文化素養。是聽、唱、集體協作相結合,知識技能學習、欣賞與實踐相結合的課堂。對于歌唱教學來說,讓學生開口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在學校音樂教育中,音樂審美面向整體,在滿足全體學生藝術需求的同時關注個性的發展。在新課標指引下的教學要做到這一點。唱歌能力可以說幾乎人人具備,讓參與音樂課堂的同學都能主動歌唱,在歌唱中獲得美的享受,并通過歌唱提升審美的情趣是對歌唱教學的更高追求。
1.提升興趣,挖掘教材,創設情境
興趣是打開人心靈的鑰匙。在感興趣的事物面前,人們無不表現出激動、興奮、主動探究等積極的心理狀態。首先,課堂上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由感興趣到主動唱再到深入學,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現在學生的基礎音樂素養普遍較好,單聲部演唱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講都是可以輕松完成的課堂學習任務。但多聲部作品演唱一直是常規音樂課堂歌唱教學中的難題,因為學生雖然經常聽音樂,但普遍沒有接受過多聲部音樂訓練,在進行多聲部作品演唱時,往往不能把自己的聲部唱準。唱不準,并不是因為聽力或者音準出現問題,如果將其調整到旋律聲部,他的音準問題就解決了。走音的原因是因為多聲部演唱和練習的欠缺。但如果只是課堂上單純地訓練音準,學生會很快失去興趣,歌唱積極性就很難被調動。面對這種情況,應嘗試根據學生的基礎先分聲部。讓學生想象置身于一個中世紀的大教堂,教堂的圣詠開始,會聽到什么樣的音響?置身情境,從最開始兩個音的純八度、純五度、純四度再到三度音程練起,逐步幫助學生建立起和聲的基本概念。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通過聆聽演唱感受這些音程的和諧美。告訴學生平時接觸到的許多歌曲中的和聲聲部正是以這樣的規律創作的。有了課堂上的鋪墊,學生就會有意識地在平時聽的歌曲中去認證。音程的概念形成之后,就可以進一步進行和弦演唱的練習。以大小三和弦練習為例,雖然已經有三個聲部,但在難度上并沒有加大,只是原有的三度五度音程的重疊。進入到這一階段,就可以嘗試一些作品的訓練。我讓學生接觸演唱的第一首多聲部作品是普遍熟悉的《吉祥三寶》。熟悉、優美的旋律已經給學生的演唱打了一劑強心針,這首作品音域不寬,避免了學生演唱高音的問題。有前期音程練習的鋪墊,學生可以在聆聽作品之后,迅速捕捉到作品中多聲部出現的位置,并進行模唱。而后分配角色,協同演唱,當學生大聲地把“吉祥的一家”這個樂句三個聲部準確地演唱出來的時候,可以看到學生臉上浮現的笑容。
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教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一般規律,不能急于求成。我也會著重發掘一些歌唱能力更好的學生加入到學校合唱團,校合唱團的訓練要求比常規音樂課更高。這些在合唱團里接受更高訓練要求的孩子,在平時班級音樂課中又成為班里多聲部演唱的骨干。學生會在一個良性的環境中逐漸熟悉和享受多聲部演唱的魅力。
2.運用學具,提升歌唱技巧。
音樂課堂是知識技能與審美體驗并重,應當以學生的需要為本。學生的歌唱興趣被激發,就要逐漸把歌唱的興趣轉化為歌唱的能力,教學中我嘗試運用一種樂器帶領一個聲部或使用樂器為歌曲做伴奏等手段,幫助學生建立歌唱的信心,卡祖笛可以幫助學生感受歌唱中的氣息控制。
1.器樂進課堂,音準提升快
我校除了開設《歌唱》模塊的校本課程,《演奏》模塊也在同步進行,平時學生集中在不同的課室學習,階段性地把器樂引進課堂也成為了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集體協作能力的亮點,器樂引入歌唱課堂,在解決了學生歌唱過程中的音準問題的同時,對于器樂演奏的同學來說,也可以體會到為他人伴奏的樂趣。在配合中能增加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培養正確的音準與節奏感,提高音樂修養和鑒賞水平。
2.挖掘音樂要素,歌唱表現更出色
人們都說,音樂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音樂是如何做到凌駕于各種語言之上,在聆聽一段音樂時讓不同語種的人們都能產生同樣的情緒體驗的呢?其實就是運用音樂語言。音樂語言就是音樂的要素,包含旋律、節奏、節拍、力度、速度、音色、和聲、調式、調性等。越是優秀的音樂作品,越會發現它運用的音樂要素越是豐富。
要實現科學、有表現力的歌唱,僅僅依靠興趣是不夠的。理解并能運用各種音樂要素可以幫助學生更準確地音樂表現作品。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經常采用對比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體驗音樂要素變化在歌曲表現中的作用。直觀的對比讓學生產生直觀的想法,夠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作品的處理。例如在學唱《走西口》時,在教會學生完整演唱歌曲的基礎上變化演唱形式,變化歌曲演唱的速度、力度等要素,學生在這些對比變化的的演唱中不斷體驗音樂表現的差別,由此深化音樂要素音樂作品表現得作用。在實踐中體會,感知,進而學以致用,準確表現作品。
1.小組協作,豐富作品表現
現代社會,合作比競爭更重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還經常運用小組探究的方式開展教學實踐。小組合作探究首先避免了教師的填鴨式說教,老師拋出導引類的問題,學生學習主動性被充分調動,同時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也在這種方式中得到充分地鍛煉和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局限于課本中介紹的歌唱曲目,還引進了一些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作品,例如《追夢赤子心》《星辰大海》等等一些學生更喜愛的歌曲,讓他們以小組進行分工合作排練,在演唱這些作品的同時鼓勵學生結合自身音樂的積累,對作品進行藝術加工和處理。課堂上的學習效果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驗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將自己的所學、所思、所得真正運用起來。每年學校藝術節上班級歌唱類節目的高質量呈現和課堂上平時的積累是密切聯系的。
2.注重探究,提升藝術素養
“讓每個孩子都有公平參與的機會。”這是學校教育的最佳狀態。歌唱教學中,老師的優秀示范、學生的認真聆聽與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樣融洽的課堂環境與老師合理的啟發誘導,搭建創設平臺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參與教學活動,讓每一位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都能收獲屬于自己的掌聲。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繞口令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卡農創作技巧、感受多聲部音樂的魅力。“八百標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邊跑,炮兵怕把標兵碰,標兵怕碰炮兵炮,炮兵怕把標兵碰,標兵怕碰炮兵炮。”這是學生都很熟悉的一個繞口令。用節奏念白的方式做卡農的訓練既輕松又有趣,學生可以迅速掌握,消除了學生對于“卡農”這個專業詞匯的恐懼。再配以簡單的旋律,學生在單聲部演唱的基礎上,有之前節奏念白的訓練基礎,逐步拓展進行二部及三部卡農的演唱就非常輕松了。

歌唱教學中的多聲部音樂演唱是整體合作的歌唱活動,通過《八百標兵奔北坡》三部卡農的歌唱練習。學生能直觀地體會到合唱強調的聲音的平衡,即使學生暫時做不到或者理解不了和聲的平衡,但通過三個聲部的演唱,音量的平衡學生可以感知。如何在歌唱的過程中做到聲音的平衡?通過演唱實踐,學生也能體會到需要在演唱的過程中隨時聆聽其他聲部,并進行即時的調整,才能實現美好的聲音體驗。
在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每個班都有特別突出的歌唱的苗子,他們有的在聲音上占優,有的在歌曲表現上突出,有的能唱能寫,成為了全校聞名的校園歌手,為豐富班級和校園文化生活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每個班都能形成經過自己小組合作探究排練的成熟作品,學生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自信有表現力地演唱,可能學生演唱聲音暫時不一定是最棒的,但是不能否認,他們在歌唱的過程中是自信的,投入的!他們能在歌唱中體會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