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 徐州醫科大學 商丘臨床學院(476000)李志強
手指末節斷指是手指于遠側指間關節發生平面或遠平面離斷,臨床常用小血管吻合技術進行治療,但操作難度較大,常因多次吻合失敗,致使遠端動脈呈網狀或口徑太細,而失去吻合價值[1]。指腹靜脈與近端指動脈吻合,形成靜脈化供血可用于挽救患肢,但指腹靜脈細小、不易分離,易出現吻合失敗。而指側方靜脈粗大、易分離,具有一定解剖優越性。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94例末節斷指患者臨床資料,旨在探討指側方靜脈動脈化再植手術的臨床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94例末節斷指患者(2017年5月~2019年4月)臨床資料,采用指側方靜脈動脈化再植手術的為研究組(n=53),采用指腹靜脈動脈化再植手術的為對照組(n=41)。對照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18~49歲,平均(33.26±6.59)歲。研究組男26例,女27例,年齡19~50歲,平均(34.56±6.12)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選取標準 ①納入標準:動脈經2次及以上吻合均失敗;近端動脈與遠端靜脈口徑相當;動脈遠近端口徑具有差異。②排除標準:可行血管移植者;血液、免疫系統疾病;合并嚴重感染;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
1.3 方法 兩組均完善術前相關檢查。
1.3.1 研究組 采用指側方靜脈動脈化再植手術,行臂叢阻滯麻醉,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患肢外展90°平放于手術臺,于肉眼直視下進行清創,采用顯微鏡對患肢血管、神經進行清創;采用直徑0.6mm或0.8mm細克氏針,貫穿固定指骨,離斷伸屈肌腱;使用5-0無損傷線進行修復,使用9-0無損傷線吻合優勢側指固有神經,使用12-0無損傷線吻合2條非優勢側靜脈;修剪并游離優勢側指固有動脈近端,朝同側方轉移,于優勢側方甲溝下偏外側選擇1條口徑約0.48mm靜脈,游離后略向指腹輕拉;使用12-0無損傷線吻合優勢側方靜脈與優勢側指動脈近端,形成指側方靜脈動脈化。
附表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s)

附表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s)
?
1.3.2 對照組 采用指腹靜脈動脈化再植手術,麻醉方式、體位放置、清創操作、指神經修復等同研究組,修剪并游離優勢側指固有動脈近端,游離后移向指腹中央,于指腹5~7點處游離指腹淺靜脈,使用12-0無損傷線吻合指腹靜脈遠端與指動脈近端,形成指腹靜脈動脈化。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再植成活率。②術后6周患者來院復診,比較兩組預后情況(指甲長度、兩點分辨覺、DIPJ活動度)。采用王增濤醫師發明的兩點分辨覺檢查盤測量兩點分辨覺,參照關節活動度標準測量DIPJ活動度。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預后情況以(±s)表示,t檢驗,
再植成活率以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再植成活率 研究組再植成活5 3例,對照組再植成活3 6例,研究組再植成活率100.00%(53/53)高于對照組87.80%(36/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20,P=0.032)。
2.2 預后情況 研究組指甲長度、DIPJ活動度大于對照組,兩點分辨覺低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末節斷指因對手部功能及外觀影響不大,加之手術操作難度較大,部分學者不主張進行斷指再植,隨著顯微鏡外科技術發展,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手部美觀、功能完整要求隨之增加,多數末節斷指患者對斷指再植需求越來越強烈。目前臨床進行斷指再植方法為指腹靜脈動脈化再植手術,具有簡單、高效、快捷等優勢,可最大能力挽救患者末節斷指,但因指腹靜脈細小、菲薄、難以分離,且探尋難度大,可造成指腹靜脈動脈化失敗[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再植成活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指側方靜脈動脈化再植手術應用于末節斷指患者中,可提高再植成活率。與傳統指腹靜脈動脈化再植手術相比,指側方靜脈動脈化再植手術具有如下優勢:①該術式采用指側方靜脈,口徑粗大、較多、恒定,易于探尋、分離。②指側方靜脈分別于掌面、背面相連,兩條靜脈雙管齊下代替遠端動脈管道,有助于動脈血于末節靜脈系統良好運行,促進神經功能修復[3]。由本研究結果可知,研究組指甲長度、DIPJ活動度大于對照組,兩點分辨覺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指側方靜脈動脈化再植手術應用于末節斷指患者中,可促進斷指感覺恢復、指甲生長,提高指間關節活動度。
綜上所述,指側方靜脈動脈化再植手術應用于末節斷指患者中,再植成活率高,可促進斷指感覺恢復、指甲生長,提高指間關節活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