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第六人民醫院(462000)郟戰濤
急性冠脈綜合征(A C S,A c u t e coronary syndrome)為冠心病患者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基礎上,繼發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綜合征[1][2]。經皮穿刺冠狀動脈內成形術為ACS標準治療方法,但手術創傷可激發機體自身炎性反應,引起相關心肌標志物水平變化。目前,臨床常采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以穩定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降低膽固醇、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減輕心肌損傷,但受藥物動力學影響,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理想。替羅非班為新型抗血小板藥物,可降低介入治療術后炎癥因子C反應蛋白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保護心肌。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ACS患者104例,旨在探討替羅非班與他汀類藥物對其心肌損傷標志物變化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ACS患者104例(2018年8月~2019年7月),均行介入治療,依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n=59)、常規組(n=45)。常規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54~77歲,平均年齡(65.54±5.10)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2例、Ⅲ級19例、Ⅳ級14例;基礎疾病:高血壓12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癥13例。研究組男32例,女27例,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66.38±4.78)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6例、Ⅲ級25例、Ⅳ級18例;基礎疾病:高血壓14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癥16例。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基礎疾病)均衡可比(P>0.05)。
1.2 選取標準 ①納入標準:符合ACS相關診斷標準[3];均行介入治療;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②排除標準:血小板功能異常;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近期伴有消化道出血;合并嚴重感染;合并嚴重肝、腎功能損傷影響藥物代謝者;精神障礙性疾病;對辛伐他汀、替羅非班過敏者。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介入治療,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擴張血容量、營養心肌等常規藥物治療。①常規組采用辛伐他汀(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499)治療,10mg/次,2次/d,持續治療1周。②研究組于常規組基礎上采用替羅非班(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030)治療,以10μg/(kg·min)負荷劑量靜脈推注,后以0.15μg/(kg·min)持續靜脈泵入36h。
1.3.2 檢測方法 于治療前、治療1周后采用無菌真空采血管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10 min(3500r/min,半徑8cm),取血清并保存于-80℃冰箱,采用肌乳增強免疫比濁定量法測定肌鈣蛋白T(cTnT)水平,試劑盒購自泉州市九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法測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試劑盒購自深圳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相同檢驗科高年資醫師嚴格依照儀器、試劑盒說明書完成操作規程。
1.4 療效評估標準 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基本痊愈:胸悶、氣促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療效指數>95%;顯效:臨床基本消失,療效指數為75%~95%;好轉:臨床癥狀減輕,療效指數為40%~74%;無效:未達上述指標。總有效率=(好轉+顯效+基本痊愈)/總例數×100%。

附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附表2 兩組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比較(x ±s,ng/ml)

附表3 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n(%)]
1.5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②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1周后心肌損傷標志物(cTnT、CK-MB)水平。③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心絞痛)發生率。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92%顯著高于常規組的77.8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 治療前兩組cTnT、CK-MB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1周后研究組cTnT、CK-MB水平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2.3 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隨訪3個月,研究組脫落1例,常規組脫落1例。研究組心源性死亡1.72%、心肌梗死3.45%、心絞痛3.45%發生率與常規組4.55%、9.09%、11.36%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附表3。
3 討論
ACS具有較高發病率及病死率,快速診斷治療可挽救患者瀕死心肌,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疾病預后。早期介入治療可快速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部分患者術后常發生圍手術期心肌損傷,嚴重影響患者心肌功能恢復,不利于疾病預后[4]。因此,臨床應采取適當治療方案,改善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心肌功能,減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
介入治療術后心肌損傷分為近端型、遠端型兩類,其中近端型為邊支栓塞所致,遠端型為解剖或功能上微循環阻塞所致[5]。辛伐他汀具有穩定粥樣斑塊、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通過減少血小板性血栓沉積,改善機體高凝狀態,促進微血管收縮,可改善部分患者介入治療后遠端型心肌損傷[6]。龔鴻霞等[7]研究指出,在他汀類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替羅非班療效顯著,可調節血脂水平,抗心肌細胞凋亡。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92%顯著高于常規組77.87%(P<0.05),提示替羅非班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ACS患者療效顯著。替羅非班為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具有較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有效改善冠脈血流,提高心肌灌注量,于他汀類藥物治療基礎上提高臨床療效。相關研究指出,cTnT、CK-MB作為心肌損傷標志物,發生心肌缺血損傷時,外周血中cTnT、CK-MB水平顯著升高,可用于ACS臨床診斷、危險分層及預后評估[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周后研究組cTnT、CK-MB水平低于常規組(P<0.05),可見,替羅非班與他汀類藥物應用于ACS患者,可抑制心肌損傷加重。此外,兩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替羅非班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ACS患者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替羅非班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ACS患者療效顯著,可有效降低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