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小羽

梅子涵 文王笑笑 繪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2020年4月定價:22.00元
在當代兒童文學作家里,梅子涵一直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他是那種能夠把“現代性”恰如其分地運用到兒童文學創作中的作家。他的作品非常有辨識度,濃郁的“梅式風格”浸漫在字里行間。他不是高產型的作家,但“梅氏出品”都是精品。
《隔了那么久的一首詩》是梅子涵新近出版的兒童小說。這部作品由三個篇章組成,分別是《隔了那么久的一首詩》《小腳奶奶》《鄉下路》。作家用這三個篇章,講述了少年曉明的還鄉經歷。
在第一個篇章《隔了那么久的一首詩》里,“我”跟著外婆去鄉下的表舅家小住。雖然舅舅舅媽給了“我”貴賓般的款待,可“我”卻因為沒有小孩子一起玩而不愿意久留。“我”催著趕著要去人丁興旺的姨媽家。姨媽會對“我”傾盡所有,“我”也獲得其他鄉下孩子想都不敢想的寵愛。直到離去時,“我”發現舅舅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好東西都給我們帶走,“我”目睹了奶奶和舅舅舅媽之間難以言表的分離之痛,才恍恍惚惚地明白了些什么。
第二個篇章《小腳奶奶》講述了“我”與小腳奶奶的相處時光,第三個篇章《鄉下路》則記敘了外婆帶著“我”和妹妹曉萍的回鄉之路。我一直覺得“還鄉”對中國人而言是一種很獨特的情結。鄉村少年離開家鄉和親人,奔赴未知的前程,經過多年的奮斗沉浮,終于在城市里站穩了腳跟,他們的靈魂里永遠有一個聲音呼喚他們“回家”。鄉村是他們的來處,是他們的記憶,是他們血液的底色。還鄉對他們而言,是直面內心的鄉愁,是回歸生命中的不可切割。
但梅子涵描寫的不是這種還鄉。他將關注放在了還鄉者的下一代身上。不同于從農村出來的長輩們,“我”生于城市長于城市,是一個地道的城市少年。“我”沒有鄉愁,還鄉對“我”而言,是陪同長輩的一次旅行。在第一篇章《隔了那么久的一首詩》中,當“我”來到鄉村,“我”體會到的是鄉村的自由、寬闊和別樣的風情。“我”和親人們血脈相連,卻幾乎全然陌生。因為來自大城市又難得一見,“我”在鄉村備受優待和寵愛,但到底被優待和寵愛到什么程度,“我”其實全然沒有概念。而到了《小腳奶奶》,生活的變故割裂了“我”的少年時光,但奶奶讓“我”體會到了難能可貴的安全感。“我”不必像生活在城市里那樣政治正確、立場堅定。鄉村的閉塞和脫節讓“我”不再敏感,“我”重新做回了一個正常的孩子。鄉村庇護了還鄉者的子孫,親人們用最樸素的關愛為孩子搭建了溫暖的避風港。
必須要驚嘆梅子涵對還鄉少年的內心有如此精準的把握和再現。他既寫出了少年在面對故鄉親人時那種不諳人情的懵懂迷糊、粗枝大葉,又巧妙地暗示了即使在這樣的混沌中,“我”依舊能隱隱約約地意識到這一切的不尋常。每一次的還鄉,“我”都仿佛從那亂糟糟又熱騰騰的情境里接收了無窮的信息,“我”只是不懂,并非無感。而有一天,當閱盡千帆的“我”回想起少年時的還鄉,電光火石間,那些曾經被“我”一瞥而過、不及細想就拋諸腦后的細節,忽然隔著這么久的時光被洞察了。“我”終于意識到原來自己曾被如此地深愛和珍惜過,“我”終于領悟了大人們的每個動作每句話語每個表情,然而一切都已來不及……
或許每個人最終都將直面這種錐心的遺憾。梅子涵用《隔了那么久的一首詩》提醒我們,生命中的有些情感,無論你多不愿意,卻終究都是要被你辜負的。在時光面前,那些早一步離開的親人、來不及報答的恩情、一直沒說出口的告別……當你意識到這一切時,你可能真的會痛恨自己沒有早一點長大。
時間之河奔騰不息。它不接受挽留。它不給你機會。
于是,“我”只能在記憶中再一次回想少年時的還鄉。此時的“我”已不是當年的“我”,那位少年再也回不到自己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