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越



古往今來,作為對工藝有著較高標準的日用類藝術品,紫砂壺一貫以嚴謹的制作要求著稱。器形繁美、色澤純粹是它的獨特優勢。茶道、壺韻、禪意三者往往又能呈現自然歸一的狀態,這也使紫砂成為雅致的代名詞。紫砂壺的燒制過程中學問很多,把手作和窯燒融為一體,方能把這捧“富貴土”的魔力散發到極致。
龍窯造物,萬物萬象。窯變是落灰、火色、紫砂、氧化還原共存產生的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柴燒之美。紫砂陶土窯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當代關于此技藝的理論基礎,便是來源于紫砂壺經過傳統龍窯中火焰的考驗進而生發出的自然粹變。窯變燒制,是一件異??季康牟钍隆]^之普通陶土,紫砂泥中鐵元素的含量更高。在高溫中,鐵的活性非常強,溫度的變化會直接導致最終呈現出的色感產生差異。若想產生理想中的豐富層次感,必須因地泥制。紫砂壺被放進龍窯之前本應牢牢密封在罐子里,這樣窯里的煙、火無法與壺體產生直接的觸碰。而當罐子的密封性出現差錯后,煙、火會遁入罐內,和壺身發生明顯的接觸。如此一來,燒成的紫砂壺不論是品相還是色度都與密封在罐中的大為不同,工匠把這種現象稱作窯變。除此之外,在燒制過程中窯內局部的氣流不暢通,某些紫砂壺的壺身有色澤、大小不相等的紋理產生,我們把這種由自然燒制生成、無人力干預的變化叫作窯變效果。在某些時代,這被認為是一種遺憾的缺陷。然而隨著審美意味的發展變化與提升,這種舉世無雙的古雅,讓人愈觀愈喜、愛不釋手,這正是紫砂藝術的本色之美。
菱花壺是筋紋器中的代表器形,取形于菱花,沉穩大方,內蘊豐厚,讓人神往。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款《菱花窯變》壺是來自陶都丁蜀的實力派紫砂名家應惠芳與她的兒子優秀青年陶藝家錢飛達聯合打造的精品力作。他們對基礎的菱花壺進行突破創新,壺身的線條拿捏剛柔兼顧,極顯功力。結合超高溫窯變工藝,使整器呈現出流光溢彩的美感。要想燒制高溫窯變,首選泥料必須是純天然。這樣泥料中所含的礦物成分是活的,因為紫砂泥的優點就是鐵元素在高溫中活性較強,能夠呈現出不同的色澤,經過氧化、還原才能變得豐富多彩。此壺料上乘,以窯變呈現紫砂壺的別樣美,可謂匠心獨具。壺身線條流暢,柔和之中又不失挺拔,經得住久久賞玩。樸雅堅致,鐵質明顯,使得作品愈加古樸,老味十足,妙不可思。壺鈕采用經典的菱花筋紋樣式,小巧精致,點綴在整體的大氣恬靜中,不失為一抹亮色。壺把和壺流相映生輝,虛虛實實的空間感營造出一種朦朧美。整器在窯變工藝的助推下呈現出陰陽和諧的沉穩感,讓人見證了一場紫泥和火焰的纏綿表演,收藏價值頗高。
常言道:“入窯一色,出窯百彩?!备G變,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美學。當代人對返璞歸真的不懈追求,給純正的紫砂窯變開辟了新的世界,它給紫砂藝術理念帶來了革新的推動力,為紫砂審美開拓出了另一片天地。
應惠芳(右),實力派名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紫砂藝術學會會員,陶瓷藝術名人。紫砂各種器型皆有涉足,尤其在紫砂方囂制作上造詣頗高。作品曾在中央電視臺十套、四套,江蘇電視臺,宜興電視臺欄目中播出。多次參加國內大型展評并屢次獲大獎,其中《笑櫻》壺獲中國深圳第四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創意藝術金獎;《如意》壺獲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一等獎;《六方笑櫻》壺獲第十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紫砂作品被多家省以上博物館(院)永久收藏。
錢飛達(左),國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優秀青年陶藝家。1988年出生于人杰地靈的陶都宜興,受母親制壺藝術的熏陶,與壺結下不解之緣。長期得到諸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周尊嚴等名師的指導,制壺技藝日益精進。后又入南京藝術學院進修深造,近年創作的作品,先后被多家媒體刊物報道,深受海內外收藏愛好家的收藏和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