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歷經夏、商、周三個時期,在發展過程中青銅器從莊嚴、凝重的風格轉向了樸實、簡潔、明快的風格,其社會功能也從祭祀用的禮器轉變成了生活實用的器具。在紋飾方面,青銅器由莊重的饕餮紋、夔紋轉變為富有韻律的竊曲紋、環帶紋,然后又發展為清新、素雅的蟠螭紋、宴樂、攻戰紋等,最早具有超自然魔力猙獰的動物紋飾逐漸減少,直至消失。這些紋飾的改變不僅僅是制造工藝者的思想改變,也是當時古人審美觀念的提高和改變,更與當時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社會的變革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青銅器紋飾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樸實、聰穎、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美好心愿的依托物,是古人與大自然抗爭、共存,達到“天人合一”樸素心愿的體現。古人用他們精湛的鑄造技藝、豐富多樣的藝術想象力為中華文明留下流芳千古、享譽世界的藝術瑰寶。當然青銅器發展過程中所展現的藝術元素和構思以及文化素養都可以被其他相關手工技藝和現代藝術借鑒、運用和傳承,并將其發揚光大。
同樣中國的玉文化也源遠流長。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可見,凡是美好的東西,古代的人都會與道德品格聯系起來。同時,玉器也因其溫潤可親、色澤柔和以及美而不艷等特質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對一個講求中庸的民族來說,玉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為人處世之道,也暗含著中華民族一貫的審美心理。在中國玉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玉器與青銅器一直相伴而行,玉器的制作也從青銅器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由于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成果,科學家把商代玉雕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商代早期玉器以二里崗為代表,二是商代晚期玉器以殷墟為代表。兩者雖然有血脈上的聯系,但是藝術形式與風格卻有明顯不同。據考古統計,以二里崗為代表的商代玉器,其種類與風格與二里頭文化一脈相承,這個時期的玉器種類造型豐富,主要是一些武器和禮器,武器有玉戈、玉矛、玉戚、玉鉞等,禮器有琮、璧、環、圭、璋等,動物形狀的玉雕幾乎不見,形體寬長的玉戈是這個時期的特色。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出土的3000件玉器為代表,其中婦好墓就出土了755件,是商代玉器的最高成就。商代玉器的材質來源非常雜,安陽殷墟出土的玉器中質地溫潤、色澤純凈的玉料很少,這很少的部分可能來自新疆,其余大多是南陽獨山周邊的玉礦。玉器顏色以深淺不一的青綠色為主,也有部分白色和黃褐色。超大件和大件玉器則多是白色大理石作品。商代晚期玉器無論從雕刻技法還是審美角度,抑或造型還是紋樣,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可謂是中華民族早期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融合所積淀的文化成果。
了解了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深刻領略到玉器與青銅器的共通性,玉雕藝術迫切需要突破與創新。而古代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確實可作為當代玉雕藝術的突破點,結合現代人新的美學觀念與玉器的時代價值,開創出玉器的新局面。創作青銅器藝術風格的玉雕作品,是通過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把歷史文明用新的載體和形式發揚下去,并推陳出新。在當代盛行玉器的時代,作為雕刻師的我們用玉石來體現青銅器文化,用現代的雕刻工具和雕刻手法來再現青銅文化,從技術上突破,把握玉石材料的特性和器形,把握紋飾的風格與美感,用玉這一載體來展現青銅器時代鼎盛的藝術。我們不但從雕刻藝術上進行傳承創新,而且還可以借鑒古代傳統藝術來發展、創新,化腐朽為神奇,用玉雕藝術的表現方式滿足人們對青銅文化的欣賞和收藏。
玉器是古代文化中的瑰麗遺產,可謂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氣質和文化素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同樣也孕育著財富,享有高貴、典雅、圣潔、通靈而神秘的崇高地位。與玉器有關的物質、精神,早已形成了獨特的中華玉文化。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將玉器從簡單的裝飾品發展成宗教、祭祀、禮儀用品,又發展為標志著高尚道德品質的佩戴品,如今已成為具有豐富內涵的藝術欣賞品。玉器的發展充滿了創新,青銅器元素引入玉文化中,將會帶來玉文化又一次新的變革和發展。
作者簡介:王晨陽,男,河南省周口市人。就讀于蘇州工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大專學歷。工藝品雕刻高級技師。2004年在蚌埠拜師學藝,2006年在蘇州學習動物、花烏、仿古玉雕,2008年拜入中國玉石雕刻大師馬洪偉門下學習青銅器元素的玉雕創作。從事玉雕專業技藝16年,創作的玉雕作品多次在國家省市級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獲得金獎、銀獎等。個人于2019年成立“承古琢今”玉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