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間廟,叫黃大仙,香火一向鼎盛,原因很簡單,據說此廟是“有求必應”的。人生是如此繁難多災,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此千頭萬緒,找個“有求必應”的靠山來仰仗一下,事情便過關了,這樣的黃大仙怎能不受歡迎呢?
黃大仙一度也隨著移民潮去了加拿大,不料水土不服,法力驟減,善男信女,也只能徒呼奈何。
華人似乎有其自設的對神明的檢驗標準,華人現實,所以規定神明應該乖乖地“有求必應”,他是“超級仆人”,他有義務把我們的夢想一一付諸實現。
然而,對我而言,回顧走過的路,如果我有什么可以感謝上蒼的,恐怕不在于某些祈禱曾蒙垂聽,而是在于某些祈禱始終不蒙成全。
過年了,我們祝福別人“心想事成”。那么,有沒有人肯相信“心想事不成”,也可能是一項更大的祝福呢?
年少的時候,一個柔發及肩的女子或一個黑睛凝靜的男子,都能令我們目眩神迷、魂不守舍。但那人卻始終并沒有發現你的那把幽埋在心底深處的熔巖一般的戀火。你祈禱,你哀告,你流淚,你說:
“讓那人看見我吧!讓那人鐘情我吧!”
然而神明不理你,天地也麻木漠然,沒有一點同情。你哀婉欲死,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可是,二十年后,你又看見那人,那人風華已老,談吐無趣,那人身旁的配偶也傖俗黯敗。你驚訝萬分,原來那人并不出色,原來當年上蒼不曾俯聽你的祈求是一項極為仁慈的安排。你其實另有仙侶,你原來命中注定要跟更好的人生出更好的孩子,你所渴想的雖不曾“心想事成”,但事情卻發展得更好,超乎我們的祈求和夢想。
還有,你詛咒過人嗎?
“去死!去死!早死早干凈!”你曾經惡狠狠地這樣說過嗎?這種詛咒有時矛頭也會翻轉過來針對自己:
“我巴不得我死掉才好!”
為了表示心意堅決,你說得一字字錚然有聲,如鐵石相擊,并且火花四射。
碰到這種時候,如果有位新上任的笨笨的天使聽到了“我的志愿”(這個中學時代常見的作文題目),于是立刻開恩為你成就了。天哪!那么你我周圍真不知要枉死多少人了!其中包括老板、上司、總統或部長、行騙的商家、出軌的情人、可恨的競爭對手、討厭的同事、對你性騷擾的人,以及至親如兄弟姐妹夫妻子女的人。當然,很可能也包括你我自己。真不敢想象那種橫尸遍野的慘相。
好在上帝很懂語意學(Semantics),眾天使也多半經驗老到,不至讓你我的惡心妄念“心想事成”。想來老天使大概常常告誡小天使:“千萬注意哦!如果你聽到詛咒人死的祈愿,千萬別當真啦!那只代表說話的人自己氣瘋了。別管他,等等就好了。你如果真照著世人一時的祈望為甲殺乙,為乙殺丙,那么全世界的人不出三天全部都死光光了,這樣,我們天使豈不要集體失業了?反正,大家都不免是別人恨之入骨的人。人類成天不是你恨我,便是我恨他,我們天使不必再插一腳。世人雖壞,但也沒壞到該全體滅種的程度,所以,就讓他們心想事不成好了。”
對,好在“心想事不成”。啊,在我還沒有成為純潔無瑕的圣人之前,在貪念癡迷和愚妄仍是我主要本質的時候,上帝,求你務必不要成全我無知的要求或詛咒吧!
是的,我祈求財富,你不給我,你說,整個城市的人都在儉儉省省、巴巴結結,量入為出,你有什么權利要求錦衣玉食、揮金如土?財富是一種厄運,你會因而從常民的生活中被判出局。你會從此聽不懂那些貧苦兄弟姐妹的告白。想想看,你雖不富,但一副不必背著黃金寶囊的肩膀是多么輕省啊!
我祈望絕世的美麗,奇跡并沒有發生,你說,如果蜜蜂沒有索取金冠,螞蟻沒有禱求珠履,你又何需湖水般的澄目或花瓣似的紅唇呢?一雙眼,只要讀得懂人間疾苦,也就夠了吧?兩片唇,只要能輕輕吟出自己心愛的古老詩句,也就夠了吧?
我向往聰明,我夢想自己是天縱之才,但你背過臉去,對我的陳述不予理會。你說:“孩子,我愛你,我何忍把這么鋒刃的利劍給你?你會因而皮破血流,筋斷脈絕的。你就用你那一點點小才干去努力、去困頓、去撞頭、去驗證吧!你在百思不辨、千思不解之余收獲的心得,其實反而更能和世人對話。才高八斗之人如萬丈瀑布,壯觀雖壯觀,其下卻難于汲水。你就安心做一注小小山泉,涓滴不絕,可鑒可飲,不是也很好嗎?”
“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玫瑰花瓣堆棧的芳香軟床?”
“我搞不懂你要那么奇怪的東西來干什么?”你說,“但我會給你甜美如一壇陳年冬蜜的凝定睡眠。”
“贈我紅寶石的墜子,讓我的頸項因而華美璀璨!”
“偏不!”你說,“但我會讓你家南面陽臺的蝴蝶蘭今年春天開出艷紫的云霞!”
“讓我全然健康,無病無痛,這一點,總不算要求過分吧?”
“不!”你說,“我賜你友誼,你和你的朋友會因同病而相憐,且相恤相濡。”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曾有一首詩,談及森林中有兩條小路,他選擇了一條,卻不免好奇,如果踏上的是另一條路呢?會有更迷人的風景嗎?會有更平坦的地面嗎?會有更柔軟厚實的落葉嗎?會有更響徹云霄的鳥鳴或更為柔和芬芳的清風嗎?
啊!我為我自己走過的路感謝,我也為我胡里胡涂踏上的另一條路而感謝。感謝我那些小小的心愿和祈禱,在一路行來之際曾蒙垂聽成全,更感謝那些未蒙應允的夙愿。原來“心想事不成”也是好事一樁,原來“有求不應”也大可以另成佳境。原來另一條路有可能是更好的路,雖然是被逼著走上去的。
唐人張謂有句這樣的詩:“看花尋徑遠,聽鳥入林迷。”人生的途程不也如此嗎?每一條規劃好的道路、每一個經緯坐標明確固定的位置,如果依著手冊的指示而到達了,固然可羨可慕,但那些“未求已應”的恩惠卻更令人驚艷。那被嚶嚶鳥鳴所引渡而到達的迷離幻域,那因一朵花的呼喚而誤闖的桃源,才是上天更慷慨的福澤的傾注。
曾經,我急于用我的小手向生命的大掌中掏取一粒粒耀眼的珍寶,但珍寶乍然消失,我抓不到我想要的東西。可是,也在這同時,我知道我被那溫暖的大手握住了。手里沒有東西,只有那雙手掌而已,那掌心溫暖厚實安妥,是“未求已應”的生命的觸握。
(選自《人生的什么和什么》/張曉風 著/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