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恩

對籃球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國“夢之隊”,它囊括了美國各個籃球俱樂部的精英。“夢之隊”成立于1992年,其組建不僅關乎體育,還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936年,籃球被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后,冠軍一直被美國所壟斷。不過,二戰以后,隨著蘇聯籃球隊的加入,情況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籃球在蘇聯一直是廣受歡迎的體育項目,但是在二戰以前,蘇聯的籃球賽主要是在國內進行,頂多是和東歐國家打一打友誼賽。直到1947年,蘇聯受國際籃球聯合會邀請參加歐洲籃球錦標賽,蘇聯籃球才真正走向世界。
蘇聯之所以接受邀請,是有其政治考量的。當時,冷戰的氣氛越來越濃厚,蘇聯高層認為,向外派出高水平的籃球隊,獲得各種獎項,對提高自己在國際政治斗爭中的話語權是很有幫助的。而蘇聯境內民族眾多,體質各有特點,大家各展所長,就能夠輕松地組建一支實力強大的籃球隊。且蘇聯籃球隊的打法與美國突出球星的打法完全不同,他們特別強調集體的力量,球隊的攻防都特別穩定。所以,蘇聯對自己的籃球隊是有信心的。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歐洲籃球錦標賽上,蘇聯球隊一亮相,便碾壓對手,連續獲得了1947年和1951年歐洲錦標賽的男子籃球冠軍。
終于,在1952年的奧運賽場上,美、蘇兩支籃球隊相遇了——蘇聯球隊初賽三戰全勝,與美國隊一起進入了復賽。復賽戰場上,蘇聯的打法讓美國一度摸不著頭腦,但是美國隊很快調整過來,以86比58獲得勝利。蘇聯方面并不氣餒,在接下來的比賽之中又連續獲勝,最終,雙方在決賽戰場上再度相遇。這一次,蘇聯方面利用賽制的弱點,控球之后,既不進攻也不傳球,而是拖延時間。有一次,蘇聯方面控球達到12分鐘。然而即便如此,雙方的實力差距還是太大了,最終,美國以36比25戰勝了蘇聯隊。
在此后的較量中,蘇聯籃球隊成了千年老二,而美國籃球隊則意氣風發地成為金牌專業戶。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蘇聯籃球隊在日常訓練中,無論是人員配置還是戰術打法,都增強了針對性,目標只有一個:戰勝美國隊!這已經不再是個體育問題了。
1972年,美、蘇籃球隊這對老冤家在決賽中再次會面。這場比賽是在美蘇冷戰白熱化的狀態下進行的,誰拿下冠軍,誰就可以在冷戰之中多一分優勢,所以這場比賽打得非常激烈,雙方的比分始終處于膠著狀態。到比賽剩下10秒鐘時,雙方的比分是49:48,蘇聯領先一分,然而美國隊又通過罰球,兩投兩中,反超蘇聯一分。這時,比賽只剩下3秒鐘了,蘇聯教練向技術臺申請暫停,然而,技術臺并沒有發出暫停的指令。很快,比賽結束的哨音響了。
可就在美國隊歡呼勝利時,籃球界的重磅人物,國際籃聯秘書長威廉·瓊斯站了出來,他要求裁判把時鐘回調3秒鐘,重新開賽。因為當時蘇聯教練已經發出暫停的申請,但是當時賽場上噪音太大,技術臺沒有聽到。對于這個要求,美國隊當然不答應,打算罷賽抗議,但瓊斯警告說,如果你們罷賽,裁判可以直接判你們失敗。不得已,美國隊只好重新回到了賽場上。
得到救命稻草的蘇聯隊充分利用這最后的3秒鐘傳球上籃,以51:50反超了美國,這時,終場哨聲響起,蘇聯人沸騰了!這一口氣,他們憋了20年!而對美國隊來說,這意味著他們之前奧運七連冠輝煌歷史的終結。
美國隊自然不接受這個結果,憤然向奧組委提起上訴,但奧組委組織裁判委員會審議后,駁回了美國的上訴。惱羞成怒的美國人馬上對裁判委員會的人員構成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3個都來自蘇聯東歐集團,他們由此認定:這是一起政治陰謀!然而,這個說法并不能令人信服,因為這個過程的最關鍵人物威廉·瓊斯是個在美國上過大學的英國人。威廉·瓊斯一直認為,從籃球運動的健康發展來看,美國隊獨霸籃壇是非常不利的。
回去以后,美國人開始從自身查找原因,最終他們得出一個結論:必須從職業球員中選拔國家隊的球員——當時,美國國家隊的隊員都是來自各地的大學生,而20世紀70年代,由于越戰問題,美國許多大學生對政府產生了看法,這勢必會對美國籃球隊造成消極影響。只有從職業球員中選擇,才能把各種不可控因素降到最低。然而此時,國際奧委會仍然在堅持名存實亡的業余原則。
薩馬蘭奇(曾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21年,任內成功推動奧運會商業化)上臺之后,這一原則逐漸松動。1990年,國際奧委會更是把業余原則從《奧運會憲章》中刪除掉了。于是,美國奧委會立即行動起來。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幕式上,人們看到了一支超豪華、全明星的美國國家籃球隊,美國“夢之隊”就此誕生。而此時的蘇聯,早已經隨風而去了。
(責任編輯:葉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