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新
【摘 要】雖然淮劇在淮安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其生存境況不容樂觀。整體上政府對淮劇重視不夠,對民營淮劇團的支持尤顯不足。振興淮劇,首先需加大對民營淮劇團的扶持力度;其次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第三要加強對淮劇的宣傳;第四要努力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淮劇。
【關鍵詞】淮劇;淮安;生存境況;對策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7-0037-02
淮劇是江蘇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流傳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1]。淮安是淮劇的發源地之一,是淮劇重鎮。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淮劇在淮安的生存境況尤其值得關注。
淮劇在老百姓中雖不再有過去的風光,但仍有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淮安,除了三家國有淮劇團外,還有眾多的民營淮劇團。老百姓主要是通過民營淮劇團來欣賞淮劇的。從生存境況看,國有淮劇團由于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人員待遇算得上不錯,但在群眾中的影響力不是很大。民營淮劇團基本上是自負盈虧,收入主要靠門票,由于其常年堅持演出,在群眾中的影響力較大。
一、淮安市淮劇生存境況反思
(一)政府導向方面
1.地方政府對淮劇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歷史上,淮安地區流行的主要劇種有三個,即京劇、淮海戲、淮劇。京劇是外來劇種,主要流行于市區的清江浦一帶,流行范圍較小。淮海戲流行于西北鄉,主要是沭陽、泗陽、淮陰縣一帶,自沭陽、泗陽劃入宿遷市以后,淮海戲在淮安流行的范圍大幅縮小。淮劇作為土生土長的戲曲,在淮安的流行范圍要大得多。淮安區、淮陰區、洪澤區、漣水縣、金湖縣都是其流行區域,可以說淮劇在淮安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然而,一直以來,淮安市政府有關部門一直沒有理順淮劇與其他劇種的關系。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把淮劇排在京劇、淮海戲之后。個中原因,似乎也容易理解。畢竟京劇是國劇,而且淮安是京劇藝術大師周信芳、王瑤卿、宋長榮的故鄉;淮海戲的最高級別劇團江蘇省淮海劇團駐地在淮安。然而,京劇也好,淮海戲也好,它們終究都是外來劇種,不能真正代表淮安。在淮安老百姓中,淮劇迷要遠超京劇迷、淮海戲迷。
2.對于民營淮劇團缺乏有力的扶持。民營淮劇團是草根劇團,雖然條件簡陋,演出水平也不高,但非常接地氣。民營劇團在數量上是國有劇團的數倍,在人數上遠超國有淮劇團,在演出場次上更是國有淮劇團不可相比的。然而,長期以來,民營淮劇團一直被忽視,幾乎完全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
調查中我們得知,近年來,政府對民營淮劇團逐漸開始重視。據了解,民營淮劇團可以參與“送戲下鄉”了。然而,送戲下鄉時,政府補貼十分有限。較之國有淮劇團,民營淮劇團設施簡陋,觀眾難有好的體驗。再者,民營淮劇團演員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比如沒有穩定的收入。以淮安清江浦區天都廟街的大眾劇場為例,該劇場被民營淮劇團承包,常年演出淮劇,已經持續多年。該劇場建于20世紀50年代,雖經數次翻修,但并未得到整體提升。近年來更是少有投入,整體條件十分簡陋。
(二)劇團自身方面
1.國有淮劇團存在惰性思維。如前所述,淮安有三家國有淮劇團。這幾家劇團的境況可謂都不太好。這固然和大氣候有關,也與劇團由財政供養,存在等、靠、要思想有關。與民營淮劇團相比,國有淮劇團演出場次特別少。除了為參加藝術節每隔一兩年排一部戲外,就是通過文化惠民形式進行數量不多的免費演出。
2.政績戲遠離生活。所謂政績戲,是指為了配合形勢而排演的劇目。這些劇目由于主題先行,并非來源于生活,雖然可以在各種戲劇節中獲得大獎,卻往往不受老百姓的歡迎。以這樣的劇目面向市場,當然沒有票房[2]。近年來,淮安淮劇團排演了不少政績戲,如“名人三部曲”《韓信》《吳承恩》《開國總理周恩來》,以及《血戰劉老莊》《大湖魂》等。這些劇目為該團贏得了不少獎項,可是完全沒有票房。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劇目遠離生活,讓老百姓有距離感。
(三)后繼人才的培養方面
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淮劇演員年齡幾乎都是五六十歲,青年演員過于稀缺。目前的淮劇演員演不了一些年輕的角色,即便是演了,也會降低淮劇的魅力。這直接影響到了淮劇藝術的傳承。
淮劇的后備人才缺乏,這和戲曲氛圍不好、愿學習者少有關,也與人才培養機制有關。眾所周知,戲曲人才的培養無非是兩個途徑,一是院團自身培養;二是戲校培養。淮劇也不例外。
就院團自身培養后備人才來看,淮安市淮劇團2017年主辦了“西路淮劇傳統劇目青年演員人才培養班”,培養學員30名,為期兩個月,招生對象為專業及業余淮劇演員。這項舉措無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后備人才不足的問題,但要想切實提高其演藝水平,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畢竟戲劇人才的培養不是短期行為。
就學校培養來看,淮安文化藝術學校是戲曲人才培養基地。該校有戲曲表演專業。該專業于2015年和2017年曾先后面向小學畢業生招收學員,學制五年。2015年原計劃招收戲曲表演專業學生90名(含淮海戲、淮劇、京劇三個方向),后來進行了調整,最終只招收了50名,分別是淮海戲和京劇表演方向。淮劇表演方向當年沒有招生。2017年,該專業招收學員20名,全部為淮劇表演方向。這是近年來淮安市在淮劇人才培養方面的一個重要舉措。
比較院團培養和學校培養,顯然學校培養更為系統,也更為有效。因為一個戲曲演員的培養絕不是短期內可以速成的,它需要長期的熏染,需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沒有數個春秋的打造,是不可能學到戲曲的精髓的。當然,學校培養之后還需要到院團進一步學習提高,兩者是互為補充的。
我們的問題是,淮安市目前的人才培養方法合適嗎?這樣的方法能保證淮劇人才后繼有人嗎?這顯然令人懷疑。一來這些小學剛畢業的孩子幾乎沒有淮劇基礎,能否學成,要打一個問號。二來這些孩子正處于思想觀念不成熟的階段,他們是否愿意堅持下去,也要打一個問號。總之,20名學員,基數太小,要想讓淮劇事業后繼有人,學校教育這一塊不能單靠戲校表演專業來完成。
二、淮安市淮劇振興對策
第一,加大對民營淮劇團的扶持力度。淮劇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是淮安的優秀地方文化。淮安市各級政府應該想方設法予以保護與開發。來自政府的扶持可以切實地保障淮劇演員的利益,提高他們獻身淮劇藝術的熱情。據了解,從20世紀90年代起,國有淮劇團的生存遭遇危機。后來政府開始重視保護“非遺”,每年都安排專項資金用于保護,因此國有淮劇團的發展與保護較為良好。然而在國有淮劇團之外,淮安各地都有數量不等的民營淮劇團。民營淮劇團的生存狀況更讓人擔憂,據了解,民營淮劇團基本上沒有經費支持,由個人承包,需要自負盈虧。
大約是因為財力有限,政府重點扶持的是國有淮劇團,這沒有問題。我們想說的是,對于許多堅守在一線的民營淮劇團也應該有明確的扶持政策。據我們了解,多數民營淮劇團沒有得到來自政府的資金扶持。事實上是民營淮劇團撐起了淮劇的大半邊天。平時淮劇愛好者們觀看的也主要是民營淮劇團排演的劇目。是民營淮劇團在堅守淮劇的陣地,在天天堅持演出。所以,政府若能制定政策,扶持民營淮劇團,那么淮劇的傳承將會事半功倍。
第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淮劇人才培養,不能滿足于戲校零星培養,更不能滿足于劇團自己舉辦短期培訓班。要將包括淮劇在內的戲曲納入基礎教育,組織編寫介紹地方戲曲的教材,普及地方戲曲知識,在幼兒園和中小學音樂課中增加地方戲曲的有關內容,從小培養戲曲觀眾。觀眾多了,戲曲就有了群眾基礎,戲曲人才也將從這里產生。
在此基礎上,加強戲曲院團與大學的聯系和合作。聯合、借助大學的力量,舉辦戲曲大專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和各種研修班,培養戲曲演員、戲曲編劇、戲曲導演,以及作曲和理論研究人才。
第三,充分發揮媒體力量。據了解,有關部門一直在通過電臺、電視臺、報紙、網站等媒體宣傳和傳播淮劇,但是宣傳力度還不夠,我們仍需加大這些媒體的宣傳力度。通過媒體的宣傳可以擴大淮劇的影響力,促進群眾對淮劇的了解。我們建議,一是在電臺開辟淮劇頻道。目前,淮安廣播電臺經濟生活頻道有《空中大舞臺》和《淮上戲苑》兩檔有關淮劇的節目。但是,我們認為,這樣的宣傳力度還不夠,我們建議單獨開辟一個淮劇頻道,全方位宣傳淮劇。二是在電視臺增加淮劇播出頻次。目前,淮安電視臺“影視娛樂”頻道有一檔節目是《戲曲天地》,淮劇是其傳播的主要內容之一。每周播出一期,復播一次。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可以增加淮劇節目的播出頻次,譬如一周播出兩到三期。三是豐富淮劇專題網站的內容。為了適應年輕人的需求,淮劇專題網站是一個不錯的陣地,需用心經營。目前由淮安市淮劇團主辦的“淮安淮劇網”是淮安市淮劇宣傳的唯一專題網站。可惜網站內容不夠豐富,更新速度尤其緩慢。“經典劇目”里的視頻沒有一條能打開。我們呼吁,加強淮劇的網絡建設,加快其更新速度,為外界了解淮劇提供窗口,為戲迷朋友欣賞淮劇提供方便的途徑。
第四,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淮劇。業內人都知道,淮安是西路淮劇的重鎮。西路淮劇的特點就是老淮調嗎[3]?恐怕不能這么簡單看問題。歷史上,西路淮劇與東路淮劇就多有融合,當下,該如何對待西路淮劇呢?我們認為,既要堅守傳統,也要與時俱進。當務之急是組織力量研究西路淮劇,明確西路淮劇繼承與發展的路徑。在此基礎上,努力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淮劇。
淮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興任重而道遠,還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我們相信,這一天終將到來。愿淮劇這朵“非遺”之花常開不敗。
參考文獻:
[1]孫曉東.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淮劇文化[J].中華文化論壇,2013,(1).
[2]呂諾,張先國.連臺好戲求解三大困局[EB/OL].http://news.sina.com.cn/o//063912928547s.shtml,2007-11-19.
[3]蔡山河.淺談西路淮劇的傳承、創新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