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凰
【摘 要】阿壩藏羌地區藏戲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數千年來人類文化的結晶。它是在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環境中生長起來的,有著獨特的戲劇性、風格性。藏戲和藏文化一樣,從中世紀到近現代時期,它的特點是封閉內斂的,因此它具有創造性和神圣殊異性。尤其是阿壩藏羌地區的“藏戲”在歷史發展中,將生活禮儀與宗教信仰相結合,使得藏戲內容豐富化,演變得具有包容性。現實、理想、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人生故事構成了互相融合的神圣殊異性世界。從總體藝術特點來看,藏戲它具有說唱歌舞性、豐富的戲劇性、鮮明的民族性、起伏不斷的音樂性。它不僅形成了獨有的完整劇目體系,而且在其表演藝術上呈現出了非常古老的藏族文化形態。本文對阿壩藏羌地區藏戲的種類、藝術特點、藝術價值進行了調查研究,對阿壩藏羌地區藏戲有了進一步了解。
【關鍵詞】阿壩地區;藏戲;價值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7-0039-02
一、阿壩藏羌地區藏戲的種類
阿壩藏羌地區居住著許多藏族人民,他們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區域,形成了不同的藏語口音,因此產生了不同種類的藏戲。
(一)嘉絨藏戲
18世紀,西藏藏戲傳入到四川阿壩地區。當時第八代土司蒼旺扎爾甲在理縣修建了一座靈塔,目的是紀念乾隆皇帝加封。他特別邀請了西藏政府派往嘉絨區域的堪布為技術師,組織扎巴排練《文成公主》和《卓娃桑姆》,在靈塔建成時演出。后來,蒼旺扎爾甲土司為籌備自己執政三周年慶典,特命令部下支波柯巴布·澤讓編寫劇本《澤讓蘭芝》。1728年藏歷年,土司蒼旺扎爾甲為表彰嘉絨藏戲班的成立,命令建筑師,在執政中心地區修筑了一座寬12米高4米的嘉絨藏區的第一個藏戲劇場。此后,又在離這區域不遠處的馬爾康處,建立了兩個藏戲班名為“嘉絨陸噶爾”。每到藏戲演出時,當地的藏族人民身穿干凈整潔的嘉絨服裝,頭戴漂亮的嘉絨頭飾,在寺院或大草坪上觀看藏戲團的表演。這時的藏戲存續了一個世紀,在19世紀初便消失了。《安多政教史》中記載道,第六代土司卓克基拜訪乾隆皇帝時,他們觀看了藏戲的演出,乾隆給予這個表演很高的評價。筆者查閱相關文獻發現清朝乾隆年間,遷往北京的金川藏族中的戲班,在保和殿演出的劇目是嘉絨地區的劇目《吉祥頌》,以及《英雄戰神降妖魔》。到了民國時期,恢復了藏戲的表演。
(二)康巴藏戲
唐代以后,寺廟逐漸增多,大小寺廟都修建起來了。各地寺院僧人想獲得更高的學問造詣,紛紛前往拉薩學習。在五世達賴喇嘛時期,康巴僧人們在拉薩見識了藏戲的排練、演出活動。有部分僧人抄寫了手稿,在拉薩學習了演唱技藝,回到康巴地區號召當地僧人排練藏戲。在排練過程中,根據本地的民間舞蹈、寺廟音樂,創立了帶有本地民族色彩的藏戲。大部分學成歸來的僧人都是取其大部分元素,再融入本土的民間風格,借鑒寺廟的民俗儀式,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藏戲。康巴藏戲分別在康定、甘孜、巴塘、理塘地區,占阿壩州地區藏戲活動的三分之二的區域。
(三)阿壩安多藏戲
雜谷腦寶殿寺的喇嘛赴拉薩色拉寺學習,把《文成公主》《頓月鄧珠》以及《智美更登》藏戲劇目帶了回來,清末民初在四川馬爾康、理縣進行演出。這為后來的阿壩安多藏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0世紀40年代,甘南藏族自治州拉卜楞寺的安多藏戲傳入了阿壩地區。1949年,青海祝青寺活佛日格洛前往拉卜楞寺學習安多藏戲,學成后返回青海。拉卜楞寺為了傳播正統的安多藏戲,擴大本寺的影響力,特派出本藏戲團的演員來到青海。1949年7月,青海祝青寺活佛日格洛成立了阿壩地區第一個安多藏戲班,并在阿壩地區的桑龍寺、賽格寺有所停留,并演出了《松贊干布》《智美更登》兩個藏戲劇目,在草原上深受藏族人民的喜愛。這一帶寺廟的主持紛紛請日格洛活佛傳授藏戲,日格洛活佛在阿壩地區傳授藏戲長達半年,從此安多藏戲流傳于阿壩境內。
二、阿壩藏羌地區藏戲的藝術特點
(一)嘉絨藏戲的藝術特點
嘉絨藏戲的內容帶有很多自然崇拜,這是因為它產生于苯教時期,它的內在思想受到苯教的影響。例如上演的《格東特青》劇目,其中主要故事線是圍繞著主角阿米格東的出生、成長經歷來寫的,借鑒了苯教祖師敦巴辛繞的故事。嘉絨藏戲演出前在草坪上或寬闊的廣場正中央掛一幅畫有墨爾多山神形象的唐卡。在演出前,有一個習俗是邀請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舉行焚香煨桑儀式,由當地青年敲響鑼鼓,祭師牽著一頭牛入場,口里說著對現場群眾的祝福話語,祝福語念完后,開始進入正式的藏戲表演。嘉絨藏戲有著不同的唱腔,如自然的山歌風格、說唱勞動風格和熱情的鍋莊風格。劇中主要人物角色會佩戴面具。總之,嘉絨藏戲的主要特點是繼承了早期的儺戲儀式形態。
(二)康巴藏戲的藝術特點
康巴藏戲使用當地原生的康巴藏語,其方言聲調剛健有力。它的藝術特點既包含了西藏的民族風格,也包含了地方特色,二者相互融合。在這融合的形態下產生了四個流派。
1.巴塘藏戲
清代順治年間,五世達賴喇嘛命令部下在巴塘修建丁寧寺(今康寧寺),丁寧寺第一代主持去巴塘時,帶上其弟為隨從。他們來到巴塘后,在丁寧寺第一代主持的支持下教授當地僧眾學習藏戲。從此,巴塘有了自己的戲班子。丁寧寺修建起來后,巴塘戲班首次演出了《扎西協哇》《諾桑法王》。之后在每年的夏季與秋季交替時,巴塘戲班都會進行藏戲演出。藏語稱“阿吉拉姆”。巴塘藏戲經過不同年代戲師、藝人的編排,融入了當地的民間舞蹈——跳神舞,在唱詞、旁白、表演以及服裝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唱腔自然樸素、音色高亢嘹亮。
2.康定木雅藏戲
康定木雅藏戲班先學習了巴塘的劇目,在此基礎上根據木雅藏語方言特點創作了20多個唱腔。婉轉自然的山歌韻味是木雅藏戲20多個唱腔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它把西藏傳入的唱腔首句“啊哼”字腔去掉了。道白全采用本地藏語說話的習慣,因此風格尤其突出。
3.道孚藏戲
清代雍正年間,七世達賴喇嘛接到懿旨,帶去大批人前去修建惠遠寺。待惠遠寺修好,雍正命果親王前往,寺廟喇嘛為慶祝寺廟的建成和果親王的到來編排了戲劇《智美更登》和《文成公主》,道孚縣至此有了藏戲。后來受地震的影響,寺廟坍塌,藏戲活動中斷。進入20世紀,惠遠寺得到了修復,時任堪布帶來了戲班子,表演了《諾桑法王》。道孚藏戲流派有著西藏“降嘎冉”的風格,又有康巴文化的色彩,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
4.理塘藏戲
1940年,理塘地區成立了戲班子,由戲師索朗、仁增多吉等人編排藏戲。“日皎節”(藏區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十一日開始,公演六天,總會表演《諾桑法王》《卓瓦桑姆》。后期理塘戲班子重新編排了理塘藏戲,帶有西藏藏戲覺木隆流派的特點,表演了《智美更登》和《朗莎雯布》。后來由于歷史變遷的原因,停演了21年,直到1983年成立了自負盈虧的劇團,演出六個藏戲,增加了《舍嶺吉波他巴頓頓》劇目。理塘藏戲不但延續了覺木隆流派的傳統,還借鑒了降嘎冉藏戲流派的特點,大量引用本地區的歌舞元素,形成了一個新的康巴藏戲流派。
(三)阿壩安多藏戲的特點
阿壩安多藏戲的演員都是寺廟里的僧人。其演出分為三部分,分別是祭祀“貢卓”,正戲“雄吳”,吉祥“扎西”。阿壩安多藏戲劃分不同的場次,劇本以韻文為主,散文占百分之三十,韻文占百分之七十。散文主要用于道白,韻文用于演唱。阿壩安多藏戲對演出時間有著嚴格的規定,每年藏歷年均會演出。《智美更登》劇目往往會演幾天,白天搭帳篷,晚上點油燈。阿壩安多藏戲形成了寺院儀式禮儀與歷史說唱相結合的劇目形態。
三、阿壩藏羌地區藏戲的藝術價值
(一)獨特的語言特色
藏戲中的語言十分講究文學語言和提煉的格律音韻,那些引人深思的形象比喻、那簡單古樸、具有詩畫意境的思辨思想,配合戲劇中的人物性格、蘊含故事情節的語言,經過世代的傳承與練習、提煉精華,給人以美的享受。例如《諾桑王子》劇目中的情景,王妃頓珠伯姆和巫師哈熱帶著嬪妃們圍著云卓拉姆的房間,大聲喊道:“山頭布下了天羅地網,小鷹是逃不掉的……草坪……山頭……柳林……樓外……你逃不掉的。”隨后云卓拉姆以“草坪”“山頭”“柳林”“樓外”這幾個詞為歌頭,都做了比喻與答唱,這些詞用對歌的形式表達人物心情顯得通俗易懂、簡單有力,使聽眾聽了拍手叫絕。
(二)浪漫主義的傳奇韻味
阿壩藏族羌族地區的藏戲反映了封建制度與人民群眾生活的矛盾,主要表達了對普通老百姓的贊頌,對英雄人物的謳歌,對不公平事情的不滿,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關系的基礎上去描寫和構思劇中人物。德國戲劇家席勒曾說“藏戲是用美麗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實”。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所向往的但又不存在的事情,在藏戲中可以傳奇般地實現。阿壩地區藏戲發展受當地的民族神話傳說和藏族文學的影響,因此在戲劇表現形式上具有浪漫主義特點,在戲劇表演上運用了比喻、夸張、象征等手法,使作品散發出傳奇色彩。
四、結語
阿壩藏羌地區的藏戲歷史悠久,劇目特點豐富、演出風格多樣、本土文化藝術鮮明,它是璀璨的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迄今為止歷史最久、影響最大、最能代表少數民族戲劇特色的劇目。其劇本創作規范,使人通俗易懂,優美的文字又蘊含著極其深厚的文化意蘊,成為藏族傳統文化的象征。
參考文獻:
[1]李云,周泉根.藏戲[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張世勛.康巴藏戲的淵源及其藝術特色[J].藝研動態,1988,(1).
[3]贊拉·阿旺措成,張綿英.嘉絨藏戲的歷史淵源及藝術特征[J].四川戲劇,1994,(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