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春 駱美 丁曉浩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地方院校農林人才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界限,營造出自動化、信息化、多元化、個性化、服務化的教學環境,推動地方院校農林人才培養跨入全新時代。基于信息技術的地方院校農林人才教育應通過整合優質碎片化資源、構建開放的教學環境、組建多樣的教學團隊、打造和諧的“三業”模式等改革思路,為農林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媒介和平臺。
關鍵詞:信息技術;地方院校;教育改革;農林人才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8-0171-03
On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 Chun et al.
(School of Biology and Food Engineering,Fuyang Teachers University,Fuyang 236037,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oken through the time and space boundary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reated an automatic,information-based,diversified,personalized and service-oriented teaching environment,and promoted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a new era.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high-quality fragmented resources,build an open teaching environment,establish a variety of teaching teams,and create a harmonious "three industries" mode of reform ideas,so as to provide a good media and platfor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ducation reform;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近年來,地方院校農林人才教育培養過度強調整體綜合、思辨內省、目標結果,卻忽視了部分分析、求異創新、過程方法,信息技術的應用流于表面,甚至拒于學校與課堂的大門之外,雖利于阻止學生通過互聯網從事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活動,但也使傳統的教學體系畫地為牢。在信息技術的沖擊下,部分地方院校教學模式依然習慣于教師循規蹈矩地“傳道授業”,學生讀書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動手實踐能力弱,造成農林專業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思維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極大受限,無法適應當代社會對農林創新人才的需求。信息技術是在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與傳統行業互動與演進的一種趨勢,基于信息技術的地方院校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1]。當前,高新技術更新發展的速度加快,因此,應進行持續的關注,反思信息技術背景下地方院校農林人才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基于此,本文對信息技術背景下地方院校農林人才創新教育改革路徑進行探討,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思路,以為地方院校農林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1 信息技術背景下地方院校農林人才創新教育的改革路徑
1.1 教學自動化 信息技術背景下地方院校農林人才教學的“自動化”包括教的自動化與學的自動化,從科學層面來說是以教學控制理論、系統理論及其他相關理論等作為教學的理論基礎;從哲學層面來說是教學方法論;從技術層面來說是教學信息技術與工藝、其他技術的融合,學生養成高效、系統的學習情境。具體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系統性,系統地分析、研究和實現各種教學目標;二是交叉性,將信息技術、數學及教學研究對象等相關領域融匯貫通;三是時代性,把最先進的技術作為教學的主要技術支撐;四是實踐性,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地方院校農林人才教育培養應與社會的重大需求緊密相連。
1.2 教學信息化 當前,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為代表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全面應用顯得至關重要。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微課與翻轉課堂主要“熱”在各種大賽與公開課中,較少真正在日常教學中應用,個別院校行政力量的推動實現“校內翻轉”。可見,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應將信息化教學和實踐很好銜接。教學信息化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智能終端兩大方面。教學內容包括教學課件、教育工具、學習視頻、文檔資料等,地方院校農林人才教育,應當通過信息技術,使遠程教育與傳統農林人才教育方式相結合,豐富教學內容;而智能終端涵蓋電腦、投影儀、手機、擴音設備與中控系統等。可以借鑒國內外信息化教學的先進經驗,構建專屬的在線教學平臺。利用便捷的網絡教學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逐步實現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效果評估等信息化,使信息化教學真正與實踐緊密聯系。
1.3 教學多元化 在知識信息時代,通過信息技術將戶外的實習實踐近距離地融入課堂,形成多元化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體系,學會將手機和網絡在課堂上“和平共處、取長補短”,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分組討論、分享與探究活動。農林人才的教育培養應堅持“新、奇、實用”原則,減少上課時的“低頭族”現象。
1.3.1 教學設計 首先,多元化的教學設計應具有整體性,教師整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吸收教學知識。其次,層次性和邏輯性,只有教學設計層次合理、邏輯清晰,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使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最后,主體性,教學設計應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加強師生交流,建立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促使學生有效的學習。地方院校農林人才的培養更加強調教師教學設計要實現對教學內容、方法、資源、學習者與評價的綜合考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將教學內容的各個要素進行多元化設計,彌補地方院校農林人才培養在教學資源上的短板[2]。
1.3.2 教學評價 打破傳統的監督與評價體系。農林專業學生在戶外實習實踐的機會較多,傳統的評價方式很難進行有效監督,以及評價教師與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信息技術的引入,形成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可以在教學考核評價和教學效果評估兩大方面得到很好的改善。評價教師以知識多寡和能力高低作為考核評價標準,體現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成就。教學效果評價以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作為評價標準,以及適應性、認同感、歸屬感強弱等,評價標準多元化。
1.4 教學個性化 學校要有效推動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改革,努力提升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教師在參與教學推進過程中,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力和水平,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配合使用,如借助多媒體、案例、實踐技能訓練以及“任務驅動式”教學等,優化教學效果。另外,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學課堂形態碎片化和游戲化,學校和教師成為選項,而在“游戲”中完成知識學習成為現實。因而,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探究新技術,由知道標準答案轉為多維度思考,由單向化的課堂聽課轉為多樣化創作與分享[3-4]。此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接受個性化教學模式,增加個體學習的參與度,發展自身的潛能,建立獨一無二的、個性化的知識體系。
1.5 教學服務化 信息技術引入給現行地方院校農林人才教學體制帶來巨大沖擊,從宏觀層面,高校需創新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創建多元化辦學體制,拓寬高等教育投資渠道[5]。創新管理機制,可通過創新激勵機制,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服務化的主要對象,應考慮到開放網絡學習空間后,學生的教學需求從傳統課堂的45分鐘大大延伸,教師的工作量也將相應增加,應結合人事部門、教務部門等,制定合理的考核機制,在薪酬、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適當體現,形成激勵教師應用新技術機制。
2 信息技術背景下地方院校農林人才創新教育的改革思路
地方院校在信息技術背景下進行農林人才教育改革主要是通過多渠道整合優質碎片化資源,將教學的自動化、信息化、多元化、個性化、服務化相結合,為學生打下牢固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知識基礎,培養具備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農林創新型人才。具體可通過以下3個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優化。
2.1 構建開放的教學環境 開放的教學環境需要建立一個“開放式學校”,可以從教學制度、教學方法等方面著手。首先,以制度管理為基礎,改革創新和內涵發展,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品德、智力、體力、情感等得到自由發揮,同時將農林專業學生各方面分散式信息整合梳理,提供給教師,使其對學生有更可靠、更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之上采取的措施將更加有效。其次,建立方便農林專業學生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校園配套網絡,加強學生獲取、選擇、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拓寬學生視野。教學資源由師生共建與使用,它是一種動態的組織,可以保存在局域網中、“內網”平臺上、甚至在“云”端[6]。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允許教師、學生隨時利用網絡資源補充課堂教學,借助多媒體的網絡連接,利用圖片、文本、視頻豐富課堂內容;通過網絡及時安排課程作業、聽取學生反饋,改進教學內容;通過學生熟悉的形式如微信、QQ等方式,及時解答學生問題,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2.2 組建多樣的教學團隊 在地方院校積極組建農林專業導師責任制教學團隊,新學期引入信息技術后,向師生說明農林專業教學模式的新要求和規則;同時收集師生的建議,改進教學模式,最終使師生接受并支持新的教學模式;然后安排具體課程的教學方式與內容,根據學生需要做出調整。其次,建立適應地方經濟需求的卓越農林人才函授教學計劃,邀請具有豐富農林實踐經驗的高級農藝師到高校講學,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平臺,“虛擬式”走進農林實踐場地,將課堂教學轉入實地教學,加深學生場地意識和對就業前景的合理規劃。最后,學生“T”隊式學習,充分利用信息平臺的優勢,將高年級的信息技術與專業結合的學習感悟與學習方法,通過信息平臺帶入到低年級學生學習平臺,相互借鑒與學習,使學生可以快速適應農林專業人才需求,提高學習效率,創造性的開展學習和實踐作業。
2.3 打造和諧的“三業”模式 以地方經濟發展對農業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將農林專業做精做專、強化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即借助信息技術平臺,抓住區域農林優勢資源,將地方農林發展的現狀及困境帶入到教學平臺之中,作為典型的教學實踐案例,讓學生感受農林專業學習的任務及需要解決的農業問題,促進學習積極性與創新性的提高;同時,信息平臺的引入也能夠加強與地方各農林專業領域的融合,拓寬農林專業人才的就業渠道,真正實現農林人才服務地方、融入地方的根本目的。另外,在此過程中,會有部分同學進行公關型農林專業領域的研究學習模式,即考研模式;也會有一部分同學通過發散創新思維,進行與地方契合度極高的農林領域的創業模式,從而從各個方面使學生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標,最終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再次以更加優化的教學模式,打造學業、就業與創業“三業”和諧模式。
3 結語
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地方院校農林專業人才教育改革是一項帶有全局性、方向性和開創性的工作,地方經濟社會需要的是復合應用型農林創新人才。地方院校要順應信息技術趨勢,兼顧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創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追求理論與實踐零距離的教學效果,才能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的學業與就業、創業的緊密接軌,最終為高校輸出理論與實踐知識儲備豐富的高端技能人才,為地方社會企業或公司輸入對口專攻的卓越農林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荊全忠,邢鵬.“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09):98-100.
[2]陳柏華.教師教學行為探微[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2(28):61-64.
[3]曲大為,趙福政.“互聯網+”對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芻議[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5,34(03):12-15.
[4]鐘泰林,趙光武,王洋,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地方農林院校核心課程輔助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01):108-112.
[5]舒杭,王帆,錢文君.“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學的雙生邏輯與三維結果[J].現代教育管理,2016(02):14-19.
[6]聶風華,鐘曉流,宋述強.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統模型與建設案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07):5-8.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