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
摘 要:祠堂是一個宗族尊祖敬宗,體現宗法、族權、禮教的家族神圣場所。祠堂對教化族人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 一些崇文重教的家族,會利用宗祠使整個家族的教育得到發展。安徽省蕪湖縣胡灣胡氏宗祠重視教育,開辦新學,培養了大量高端人才。通過這樣的案例,讓我們思考宗族重教鄉風在新時代科教興國背景下的教育意義,希望胡氏宗族重視教育的思想意識能得到發揚光大。
關鍵詞:宗祠;教育;教授村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會逐步解體之后,是由同一個祖先所生、自成系統的血緣親屬集團與地緣組織統一而成的宗族組織,在居室外獨立建造的祭祖、尊賢、求神的場所。漢代正式出現“祠堂”這一名稱。宗族通過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來體現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則,顯示宗族至尊的族權。祠堂也就成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著宗族的團結。宗祠具有祭祀先祖、珍藏宗譜、聯絡纂修宗譜、討論家族內的事項、宣禮教化等功能。中國很多家族重視教育的傳統也是從祠堂開始的,當然,這個前提是整個同姓家族對教育的重視。如果這個功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和利用,會使整個家族更具尚文精神,人才輩出。
安徽省蕪湖縣胡灣胡氏宗祠(圖1)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是蕪湖市目前保存最為完好、體量最為宏大的家族宗祠。保存完好、體量宏大的宗祠在安徽不在少數,但胡灣胡氏宗祠在皖南宗祠里算是首屈一指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居住在這里的胡灣胡氏宗族在20世紀初利用宗祠開辦新學,宗祠學校培養了很多頗有名氣的教授,使蕪湖縣胡灣村有“中國第一教授村”的美譽?,F在的胡灣胡氏宗祠經蕪湖縣文物管理所修繕保護,作為省級文保單位對外展示,在散發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的同時,還承擔著新的歷史時期教育文化作用。蕪湖縣胡灣胡氏宗祠的文物保護充分體現了“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的文物工作思想。 ①
蕪湖縣(2020年7月撤銷蕪湖縣,設立蕪湖市灣沚區)現隸屬于安徽省蕪湖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東南鄰宣城市,西南接南陵縣,東北與當涂縣交界,西北緊鄰蕪湖市區,市、縣同名。胡灣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省蕪湖市蕪湖縣陶辛鎮胡灣村,地處胡灣河與灣老路交叉點南170米處。宗祠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太平天國期間遭焚毀,清咸豐年間重建(1851—1861)。②祠堂前有一廣場,東向是胡灣小學食堂,西向是胡灣小學教學樓。宗祠是徽派磚木結構,蝴蝶瓦硬山屋頂,山墻疊砌馬頭墻,前后兩進,兩天井(一橫一方)。面闊18.51米,總進深36.33米,占地面積672平方米。大門設在中軸線上,門上方有匾額題“胡氏宗祠”四字。祠堂外墻正門楹聯“自祁衍派世居蕪家起瑯山以北,為國上章名著史忠扶宋室而南”,祠堂一進大門“荷芰飐香風靈若來兮水面,蒪鱸供歲奠物其時也秋高”。大門之后是一個面闊的天井,進深3.06米,天井之后卷廊,進深2米,之后進正堂(圖2)。正堂分前進、天井(天井地面由石塊鋪筑)、后進,東西兩側有廂房4間,進深3米,長15米。
胡灣胡氏宗祠采用抬梁式大木構架,五架梁前后設拱軒,通用4柱,后進前步設拱軒,金步之后用穿斗式梁架以承架二層樓板,共享木柱94根,用料講究,梁架比例均衡,做工精細(圖3)。月梁、撐拱、駝峰、平盤斗、雀替、丁頭拱、軒梁等均有雕龍刻鳳,鏤空著彩,工藝精致,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因胡氏宗祠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建筑風格既有徽派和宣州地區元素,又受沿江和江北地區祠堂建筑風格影響,既有徽派宗祠的馬頭墻和四水歸堂,又有類似于江北祠堂的四合院樣式,體現了其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和綜合性。建筑文化的多元也是祠堂所在區域文化的折射,說明胡灣當地既受移民文化的影響,也有當地宗族觀念的體現。蕪湖作為一個不同歷史時期區劃不同、匯通南北的區域,其文化一直呈現出移民性、包容性、開放性的特點。
胡灣胡氏宗祠除了供胡氏宗親進行家族活動外,20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還作為胡灣村子弟學習場所。20世紀初,胡灣胡氏宗族由宗族共有的公堂田中獲資(公堂田即宗族公有的田畝),田租收入就用作宗族的公共支出,包括辦學等費用。胡灣胡氏宗親思想開明,在祠堂中辦學,于1909年開創了蕪湖縣第一所農村洋學堂—兩齋小學,開設國文、算術、藝體、英語等課程,老師用黑板、粉筆上課,學生接受了新式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型小學。這座小學由家族辦學,老師都是從洋學堂畢業的本族青年,只要是本族子弟不分男女都不需要繳學費。從1909年兩齋小學創辦開始,胡灣村的小學教育得到了初步普及,使這所小學從原先的傳統私塾轉變成近代農村小學。1946年秋,在國民小學的基礎上,在胡灣成立了蕪湖縣第一所農村中學—蕪湖私立白連中學(圖4),同時附設一個高中補習班,老師從上海、南京、安慶、蕪湖等大中城市聘請。這些都說明了胡灣胡氏家族重視教育,思想超前。這一舉措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從20世紀初期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先后培養了副教授以上高級職稱者67人,19人成為國內外大學教授,36人從事高尖端科技工作。這對于一個只有幾百人的鄉村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
中國的教授村不在少數,但胡灣教授村能被稱為“第一教授村”自然有其令人信服的原因:其一,用公堂田的收益來辦學。相鄰的東莞崔姓、十連陶姓家族更大,公堂田收益更高,但把公堂田收入用來辦學的只有宣潭(胡灣)胡氏,可謂獨具眼光。其二,他們的學堂很早就引入了西學,并不斷吸引優秀的人才前來教學(其中有幾位教師還是中共地下黨員),開設的學科包括藝體、英語、體育等學科,其思想不可謂不超前。其三,允許女子入學,體現了其開放包容的思想。其四,他們崇文重教的思想形成了獨特的鄉風,使這里人才輩出。比起其他教授村,這里出來的教授們在相應的學術領域獲得的成就更高,其中1人曾為駐聯合國衛生組織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6人,3人曾分別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因此,被稱為“第一教授村”是當之無愧的。當然,這一切與胡氏宗族族人的重教思想以及胡氏宗祠發揮的教育功能密不可分。
正因為胡灣胡氏宗祠獨特的文物和教育價值,蕪湖縣文物管理所在近幾年向上爭取了100余萬元資金,于2018年對胡灣胡氏宗祠進行了一次全面大修。2019年,蕪湖縣文物管理所又開始對其進行布展工作(圖5),擬大力挖掘胡灣胡氏宗祠重視教育、意識超前的積極思想內涵,全面闡述胡灣胡氏宗祠成為中國“第一教授村”的特殊文化現象,彰顯胡灣胡氏宗族重教鄉風在新時代科教興國背景下的教育意義。我們希望胡氏宗族重視教育的思想意識能得到發揚光大,因為教育是關系到我們中華民族未來的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