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民
摘 要:遼代有諸多郎君,祗候郎君是較為特殊的一種。祗候郎君班機構復雜,其成員出身背景基本為皇族和后族,通常年齡較小,升遷速度快。祗候郎君平時需在行宮宿衛,此外可能還需要根據皇帝的需求臨時委派任務。這種平時擔任宿衛、臨時執行皇帝委派任務的模式,與其民族起源及社會形態有極大關聯性。多數學者認為,契丹族選官主要是世選、恩蔭。祗候郎君算是恩蔭的一種,是契丹貴族子弟仕進的便捷途徑。
關鍵詞:祗候郎君;宿衛;恩蔭
有學者注意到,遼代有很大一部分契丹貴族子弟通過候補諸名目的郎君,在宮中擔任侍從侍衛,并由此步入仕途。費國慶將郎君分為遙輦帳郎君、北面郎君、乙室王帳郎君、橫帳郎君及國舅郎君等,認為這些都是“諸帳郎君官”。《遼史·百官志》漏記了很多郎君官,實際上,遙輦帳郎君、橫帳郎君等只是因為郎君的出身不同稱呼不同而已,并非職官名稱。根據任吏不同,有本班郎君、牌印郎君、御盞郎君、祗候郎君之別,這些郎君才可以說具備了入仕的資格。在這些郎君中,祗候郎君在史料記載中出現比較晚,但其對了解遼代的部族官和社會政治結構有極其關鍵的作用。以往學者對于郎君問題少有提及,由于史料缺失,關于祗候郎君的出現、具體職掌很不清楚。樂日樂先生在《遼朝郎君考述》中推測祗候郎君應是護衛之臣,因其以武出身、兵器見長,故頻繁地委派參加各種重要的戰爭。筆者認為祗候郎君的執掌是復雜而靈活的,宿直護衛僅是諸多執掌的其中之一。
1 祗候郎君班出現的背景
從目前檢索資料來看,祗候郎君最早出現于圣宗統治時期。郎君官很早(太祖)就已經出現,如著帳郎君等,為何圣宗時期大規模出現祗候郎君和補祗候郎君?有兩種情況:第一從史源上考察,《遼史》是元人根據耶律儼《皇朝實錄》、陳大任《遼史》、葉隆禮《契丹國志》、佚名《亡遼錄》修撰而成,編修過程極為粗疏,對遼代典章制度不加考辨,相互拼湊而成,未收錄早期祗候郎君相關史料,或祗候郎君的資料在流傳過程中已經亡佚。第二從制度上考察,祗候郎君是遼圣宗漢化改革、鞏固統治、加強部族管理的一種策略。圣宗在位的四十九年里對遼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深刻的改革,完善了遼代官僚系統,加強了遼朝的中央集權統治,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遼代頂峰。文化上,加強了和宋的交流,使圣宗以后諸帝及部分諸王大臣擁有很高的文化素質。部族上離散諸部,加強對部族的管理和統治。這一時期對外征伐較為頻繁,多為平定部族的叛亂。漢化逐漸加深,仿照和借鑒宋朝的集權制度,完善番漢二元政治體制。筆者認為,遼圣宗在穩固契丹統治的情況下,為保持契丹貴族特權利益而特設的祗候郎君。祗候郎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不得不讓我們去懷疑祗候郎君的出現是否和漢化改革有一定的相關性,目前還不能過早地下定論。從目前史料記載來看,并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祗候郎君”是遼代獨有的詞匯,應是契丹語翻譯而來,或是直接借鑒中原制度和契丹制度的結合。
2 祗候郎君班的機構組成
《遼史·百官志》中載:“祗候郎君班詳穩司。祗候郎君班詳穩。祗候郎君直長。祗候郎君閘撒狘。祗候郎君。祗候郎君拽剌。……右祗候郎君閘撒狘。右祗候郎君。右祗郎君拽剌。”從史料的記載來看,祗候郎君機構由祗候郎君班詳穩司總管,祗候郎君班詳穩是其首領。下轄左右祗候郎君班詳穩司,分別由左右祗候郎君詳穩進行管理。從史料和墓志記載來看,圣宗以后確實存在祗候郎君班詳穩。《遼史·百官志》對祗候郎君機構的記載當屬可靠。由于祗候郎君和祗候郎君班詳穩都屬于同一個機構,以下文中筆者將祗候郎君和祗候郎君班詳穩放在一起討論,特此說明。要弄清楚祗候郎君的組織構成,考究祗候郎君的身份很有必要。《遼史·興宗本紀》中記載:“二月庚辰朔,詔蒲盧毛朵部歸曷蘇館戶之沒入者,使復業。甲申,北樞密院言:‘南、北二王府洎諸部節度侍衛祗候郎君,皆出族帳,既免與民戍邊,其祗候事,請亦得以部曲代行。詔從其請。”本條史料所載“節度侍衛祗候郞君”疑似節度、侍衛、祗候郎君的并列。材料中的南、北二王府及族帳是指“肅祖長子洽昚之族五院司;叔子葛剌、季子洽禮及懿祖仲子帖剌……之族皆在六院司。此五房者,謂之二院皇族。玄祖伯子麻魯無后,次子巖木之后曰孟父房;……季子為德祖,德祖之元子是為太祖天皇帝,謂之橫帳;次曰剌葛,曰迭剌……皆曰季父房。此一帳三房,謂之四帳皇族。”遼內四部族:遙輦九帳族,橫帳三父房族,國舅帳拔里、乙室已族。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節度侍衛祗候郎君身份很特殊,基本屬于貴族(皇族、后族、遙輦氏)。可見,祗候郎君的身份極其特殊,不僅享有免與民戍邊特權,祗候事亦可以部曲代行之。這不免令人生疑,一個機構內部成員的職能可以讓自己的部曲代行,祗候郎君實際執掌是什么?從目前發現的史料來看,祗候郎君的執掌并不明確。部分契丹貴族將蔭補祗候郎君身份作為入仕的重要途徑之一,有的是入職宿衛承擔護衛職責,有的可能承擔侍從職責,其職掌并不固定。從契丹民族性考慮,既然作為宿衛、侍從,可能會根據皇帝不同的信任程度,被臨時差遣去做別的工作,致使祗候事沒有辦法完成部曲之事,所以才會有北樞密院上書“祗候事亦可以部曲代行”一事。
3 祗候郎君的出身及入仕
3.1 圣宗朝祗候郎君
耶律室魯,字乙辛隱,六院部人。……甫冠,補祗候郞君。未幾,為宿直官。及出師伐宋,為隊帥,從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統軍使蕭撻覽略地趙、魏,有功,加檢校太師,為北院大王。
蕭觀音奴……“統和十二年,為右祗候郞君班詳穩,遷奚六部大王。終同知南院事”。
陳昭袞,漢人……統和中,“補祗候郞君,為奚拽剌詳穩,累遷敦睦宮太保,兼掌圍場事。遷歸義軍節度使,同知上京留守,歷西南面招討都監”。
蕭孝先,國舅族,統和十八年,補祗候郞君。“歷南京統軍使、漢人行宮都部署、上京留守、東京留守。……欽哀召孝先總禁衛事。重熙初,封楚王,為北院樞密使。”
耶律歐里斯,未冠,補祗候郞君。“征為郞君班詳穩。遷右皮室詳穩,將本部兵,從東平王蕭排押伐高麗……終西南面招討使”。
蕭孝忠,“補祗候郞君,拜駙馬都尉,累遷殿前都點檢。太平中,擢北府宰相。……封楚王,拜北院樞密使”。
蕭特末,“累遷安東軍節度使,……為左祗候郞君班詳穩。未幾,遷左夷離畢。重熙十年,累遷北院宣徽使”。
蕭慈氏奴,蕭惠子,以戚屬補祗候郞君。“升閘撒狘,加右監門衛上將軍,授西北路招討都監,領保大軍節度使。后為殿前副點檢,歷烏古敵烈部詳穩”。
蕭韓家奴……補祗候郞君,累遷敦睦宮使。“伐夏,為左翼都監,遷北面林牙。俄為南院副部署,改奚六部大王。歷南京統軍使、北院宣徽使,封蘭陵郡王。以功遷殿前都點檢……遷西南面招討使”。
蕭迭里得,國舅少父房之后。……以外戚補祇候郞君,歷延昌宮使、殿前副點檢。遷都點檢,改烏古敵烈部都詳穩。
3.2 興宗朝祗候郎君
耶律和尚,字特抹,系出季父房。補祗候郞君。歷積慶、永興宮使,累遷至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南面林牙。……出“為懷化軍節度使,俄召為御史大夫。二十三年,加天平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徙中京路按問使”。
耶律義先,于越仁先之弟也……補祗候郞君班詳穩。“十三年,車駕西征,為十二行糾都監,戰功最,改南院宣徽使。十六年,為殿前都點檢,討蒲奴里,多所招降,獲其酋長陶得里以歸,手詔褒獎,以功改南京統軍使”。
耶律褭履,六院夷離堇蒲古只之后,……累遷同知點檢司事,轉永興宮使、右祗候郞君班詳穩。
蕭奪剌,字挼懶,遙輦洼可汗宮人。“祖涅魯古,北院樞密副使。父撒抹,字胡獨堇,重熙初補祗候郞君,累遷北面林牙。……歷西南面、西北路招討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奪剌體貌豐偉,騎射絕人。由祗候郞君升漢人行宮副部署。后為烏古敵烈統軍使,克敵有功,加龍虎衛上將軍,授西北路招討使。后改西京留守,復為東北路統軍使”。
耶律何魯掃古,孟父房之后。“重熙末,補祗候郞君。清寧初,加安州團練使。大康中,歷懷德軍節度使、奚六部禿里太尉。詔與樞密官措畫東北邊事,改左護衛太保。大安八年,知西北路招討使事。……以功加左仆射。壽隆間,累遷惕隱,兼侍中,賜保節功臣”。
蕭余里也,國舅阿剌次子。……以外戚進。“清寧初,補祗候郞君,尚鄭國公主,累遷南面林牙。以父阿剌為蕭革所譖,出余里也為奉先軍節度使。十年冬,召為北面林牙。……遂知北院樞密事,賜推誠協贊功臣。尋拜西北路招討使。”
蕭胡覩,國舅族,蕭孝穆侄子。重熙中,為祇候郞君。“俄遷興圣宮使,尚秦國長公主,授駙馬都尉。……為北面林牙。清寧中,歷北、南院樞密副使,代族兄術哲為西北路招討使。”
3.3 道宗朝祗候郎君
耶律阿思,耶律突呂不之后,清寧初,補祗候郞君。“以善射,掌獵事,進渤海近侍詳穩。……徙契丹行宮都部署。大安初,為北院大王,封漆水郡王。壽隆元年,為北院樞密使。”
蕭兀納,六院部人。……補祗候郞君。“遷近侍敞史,護衛太保。大康初,為北院宣徽使。后歷同知南院樞密使事,授殿前都點檢、南院樞密使、北府宰相、副元帥、契丹都宮使。”
耶律塔不也,仲父房之后。……補祗候郞君。歷延慶宮副使、行宮都部署、特免部節度使、徙敵烈部節度使、敦睦宮使、西北路招討使。
蕭撻不也,國舅郡王高九之孫。“……補祗候郞君。大康元年,為彰愍宮使,改同知漢人行宮都部署。”
蕭陶蘇斡,突呂不部人。“累遷祗候郞君,轉樞密院侍御。咸雍五年,遷崇德宮使。……徙天齊殿宿衛。明年,谷價翔踴,宿衛士多不給,陶蘇斡出私廩周之,召同知南院樞密使事。”
蕭得里底,晉王孝先之孫。“補祗候郞君,稍遷興圣宮副使,兼同知中丞司事。歷寧遠軍節度使、長寧宮使。后歷北面林牙、同知北院樞密事。”
蕭藥師奴,國舅族,幼穎悟,謹禮法,補祗候郞君。“大康中,為興圣宮使,累遷同知殿前點檢司事。上嘉其宿衛嚴肅,遷右夷離畢。……拜南面林牙,改漢人行宮副部署。乾統初,出為安東軍節度使。”
大康元年,夏六月,丁未,冊皇后蕭氏,封其父祗候郞君鱉里剌為趙王。
蕭常哥,國舅之族。……始為祗候郞君。“歷本族將軍、松山州刺史。壽隆二年,以女為燕王妃,拜永興宮使。及妃生子,為南院宣徽使,尋改漢人行宮都部署。乾統初,加太子太師,為國舅詳穩。二年,改遼興軍節度使,召為北府宰相,以柴冊禮,加兼侍中。”
3.4 天祚朝祗候郎君
耶律術者,于越蒲古只之后,“乾統初,補祗候郞君。……受詔監都統耶律斡里朵戰”。
耶律習涅,大橫帳乙信直魯姑郎君之子,“歷左祗候郎君,越在宿衛,克敬克篤,勛力彌盛,上乃召同知歸化州軍州事,……受興復軍節度副使”。
4 祗候郎君特點
4.1 外貌魁梧,性格剛直,善騎射
祗候郎君的性格和外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祗候郎君的外貌通常是魁偉、健碩,性格勇敢、剛直、嚴謹,且善于騎射。例如,耶律室魯,魁岸,美容儀;陳昭袞,工譯鞮,勇而善射;蕭孝忠,志慷慨;特末,字何寧,為人機辨任氣;迭里得幼警敏不羈,好射獵;藥師奴,幼穎悟,謹禮法;耶律義先,美風姿,舉止莊重;耶律褭履,風神爽秀,工于畫;奪剌體貌豐偉,騎射絕人;蕭胡覩,口吃、視斜、發鬈,伯父孝穆見之曰“是兒狀貌,族中未嘗有。及壯,魁梧桀傲,好揚人惡”;耶律阿思,以善射掌獵事;兀納魁偉簡重,善騎射;蕭撻不也,性剛直;耶律塔不也,以善擊鞠,幸于上,凡馳騁,鞠不離杖;常哥,魁偉寡言。祗候郎君這些群體性的特點基本符合契丹民族用人的特點。
4.2 曾任職過宮使較多
在上述任職過祗候郎君的實例中,有十六位祗候郎君有任職宮使的經歷。除去祗候郎君班詳穩和天祚帝時期的耶律術者(不具有參考性價值)外,擔任過宮使的人占所有祗候郎君的比例為62%。要解釋擔任宮使的原因,必須要了解宮使的職能。關于都部署院的職能,《遼史》的記載比較粗疏:“遼建諸宮斡魯朵,部族、蕃戶,統以北面宮官。……契丹行宮都部署司。總行在行軍諸斡魯朵之政令。……行宮諸部署司。掌行在諸宮之政令。”《遼會要·騎軍》中載:“遼人從行之兵,取宗室中最親近者為行宮都部署以主之,其兵皆取于南北二王府十宮院人充之。”不難看出擔任行宮都部署的都是宗室最親信者,也就意味著擔任過祗候郎君的行宮都部署也是和皇帝較為親信之人。此外,宮使的主要職責是“宿衛征伐”,其主要職官必然是身負軍職,這在《遼史·軍儀》中有記載,“都部署司、宮使、副宮使”都要以武官身份參加“正座儀”拜見皇帝,奏事聽旨。從相關史料來看,各宮使是各都部署院的軍事職能的執行者,首要職責是負責皇帝行宮的宿衛。清寧八年(1062),耶律重元與其子涅魯古試圖謀反,“誘脅弓弩手軍犯行宮”,在危機時刻,“敦睦宮使耶律良等北宿衛士卒數千人御之”,永興宮使耶律塔不也也積極參與平亂,最終平息叛亂。可見遼代皇帝行宮的安全主要由宮使負責,宮使為維護皇室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宮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很多祗候郎君有宮使的經歷,間接說明了祗候郎君可能是晉升宮使的門檻,或是行宮宿衛的主要來源。《遼史·百官志》中對于宿衛官有相關記載:“北護衛府。掌北院護衛之事。皇太后宮有左右護衛。……南護衛府。掌南院護衛之事。……宿衛司。專掌宿衛之事。總宿衛事。亦曰典宿衛事。……宿直司。掌輪直官員宿直之事。皇太后宮有宿直官。”宿直護衛是根據不同機構、不同對象而設立的,并非固定不變的職官,有的是南、北府護衛軍,有的是皇太后的護衛軍。宮使就是皇帝行宮的護衛軍,身體素質和騎射技能都是必備的軍事要素。
4.3 補祗候郎君尤多
根據有遼一代現有史料記載統計,補祗候郎君占祗候郎君四分之三的比例,不可謂不高。其中國舅族出身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二院皇族出身,遙輦帳和奚王后裔比例極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補祗候郎君出身的契丹貴族在以后的仕進發展過程中,比祗候郎君班詳穩位高權重。其中補祗候郎君年齡較小,升遷速度快。如“耶律室魯,甫冠,補祗候郎君,未幾,為宿直官,后為北院大王”“撒八七歲,以戚屬加左右千牛衛大將軍。重熙初,補祗候郎君,后為永興宮使,總領左右護衛,終西北路招討使”。蔭補出身的祗候郎君,仕進較快與遼代頂層核心權力的分配密切相關。遼代的核心權力主要是皇族與后族共同合作。王善軍老師認為“遼代的后族幾乎擁有與皇權對等的特權,在政權上有世選北府宰相的特權,同時還具有統領部族兵和私兵的特權”。有學者認為西北路招討使一直被后族掌控。
前文提到過祗候郎君班詳穩是管理整個祗候郎君班的首領。從祗候郎君的官職履歷上來看,補祗候郎君后期權力遠超過祗候郎君班詳穩。從前文宮使任職情況我們可以看到,補祗候郎君的出身是后族外戚,承擔軍職宿衛行宮是其最基本職務。由于祗候郎君多是貴族出身且為皇帝親信之人,所以也會根據皇帝需求臨時派遣一些使職,這些使職才是祗候郎君的實際職務,也就是說祗候郎君和補祗候郎君只是契丹貴族為了入仕需要的一個身份而已。而祗候郎君班詳穩是一個實際官職,因其出身不同及皇帝信任度不同,在以后仕途晉升過程中超越祗候郎君班詳穩,是祗候郎君職官晉升的一種常態化表現。
5 余論
祗候郎君是根據契丹文翻譯而來的。郎君本來就是對契丹貴族子弟的一種稱呼,我們從很多墓志拓片上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契丹貴族的墓志都刻有“某某郎君”的稱呼。祗候顯然不是契丹的詞匯,中原王朝早已出現。祗候人,莊綽《雞肋篇》:“古所謂媵妾者,今世俗西北名曰祗候人,或曰左右人,而浙人呼為貼身,或云橫床,江南又曰橫門。”祗候、曳刺,各志書有衙前祗候、曳刺名目。(案:祗候蓋如今所謂聽事,曳刺則如今所謂號房也。)不難看出,遼代祗候是侍從皇帝左右,在行宮宿衛,亦有可能幫助皇帝處理一些政務。
遼朝具有特色的選官方式,即宗室、貴族子弟不以科舉而是補郎君,以擔任宮廷的服侍和宿衛獲取選官的資格。這種由侍衛、侍從出職的情況也出現在北方民族建立的北魏、元、清等朝中。閻步克先生指出:“異族政權下的入仕資格獲得,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尚武起家仕途特別發達,主要體現在侍衛起家的制度上。”元代大汗的護衛親軍怯薛,是蒙古和色目貴族入仕最主要的一條途徑。此外,北魏,羽林、虎賁及中散,清代的侍衛,皆是貴族子弟的入仕之途。這種途徑入仕的通常升遷速度快、位高且權重,是契丹民族家天下政治形態的體現。
參考文獻
[1]脫脫.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梁章鉅.稱謂錄[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向南,張國慶,李宇峰.遼代石刻文續編[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
[4]王善軍.論遼代后族[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2):97-101.
[5]閻步克.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