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明虎 楊春純
摘 要: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廟發展的頂峰時期,也是文廟祭祀的高峰時期。為祭祀孔子,歷代鑄造了大量的祭祀禮器。這些祭器歷經時代更迭,其丟失、損毀、被盜情況嚴重,文章梳理了明清以來一些文廟祭器流散的情況。
關鍵詞:明清;文廟;祭器;流散
一直以來,文廟祭祀都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國之要典”,在古代祭祀中占有著重要地位,祭器與祭祀相輔相成。“先王之禮莫嚴于祭,而祭必有器,乃禮之所寓也。”①祭器陳設,自唐以來,歷代皆有定制。明清文廟祭祀上承唐、宋,所用的祭祀用具繁多,主要分為禮器、樂器和舞器三類。“夫孔子之祀,祭器樂器一切禮制,定之朝廷,頒之天下,行之各郡邑,垂之千百世,載在祀典,何煩更贅。然人有變更,物有成毀。” ②各王朝初興之時,必大興教化,廟學興盛,因而文廟祭祀繁盛。但歷經時代的更迭,加上自然災害,文廟祭祀器物丟失、損毀的現象屢見不鮮,被盜甚至抵押情況多有發生,而更有祭祀借用民間、僧道器物現象。
1 明代祭器流散情況
洪武初年,明太祖規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個丁日祭孔,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國學。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下令將禮器由木質改易為瓷制,牲用熟,各設高案,樂舞生設一百一十人。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又命郡縣通祀孔子。至明成化、弘治、正德三代,達到了頂峰,清嘉慶、隆慶后,尊孔的社會習俗有所弱化。成化年間是明代文廟祭祀的頂峰時期,成化十二年(1476),“祭酒周洪謨請增孔廟禮樂。定籩豆十二,舞用八佾”③,從而將孔子的祭祀級別提升到了天子一級。
武宗正德五年(1510),河北霸州文安一帶爆發了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持續時間近兩年,轉戰于冀、魯、豫、晉等八省區,規模很大,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很大影響。起義軍還曾突入曲阜,焚燒衙門,捕殺官吏,搗毀孔府廟宇,砸毀孔廟中的大小祭器。據《曲阜縣志》記載:“(正德)六年,春三月,盜入城,犯闕里。盜劉六、劉七寇山東,以二月二十七日自鄒縣地方至兗州東關外……按察司分巡東兗道僉事潘珍率兵防守。賊突入曲阜縣……虐焰所及,不崇朝縣治為墟。是夕移營犯闕里,秣馬于庭,污書于池,祭器亦被殘毀,又焚洙泗講堂之門。次日乃去。”④
正德年間,除曲阜闕里孔廟祭器因農民起義遭到了破壞外,國子監文廟祭器也失竊了,國子監祭酒趙永還因此上疏請罪,但得到了原諒。《明武宗實錄》卷一九四曾記載:正德十五年(1520)十二月己酉,“盜竊文廟祭器,國子監祭酒趙永等具疏伏罪,并劾典守、巡視等官。得旨,令所司嚴加緝捕,永等姑宥之。”
山西沁源縣文廟的祭器自嘉靖壬寅(1542)雞澤賈公重造后,日久用多,多有損壞丟失,所存僅百之一二,文廟丁祭時,多借用民間,常被詬病。“凡遇春秋祭祀,每以酒卮蔬碟代之,皆取用于民家,甚非所以崇圣賢、隆大典也。”⑤嘉靖四十四年(1565),洪洞縣知縣李與善記載縣文廟“頃來棟宇浸敞,而簠簋籩豆之屬,相沿缺略,率用瓦礫。既非其制,又近于瀆,未有能重其事者。”⑥萬歷十八年(1590),《重修文廟祭器記》記載:“文廟祭器,自嘉靖年間,署篆簿,孟君九思以琉璃代銅錫,抵今三十余年,歷歲滋久,不無壞散,每遇祭期,輒借諸民間,不備、不潔,實為褻瀆,非所以昭國典、崇祀事也。”①
福建仙游縣文廟祭器乃英宗正統年間縣令四明王公彝重修學宮時所造,簠、簋、爵、盞采用珍貴的錫鑄造,造價不菲,非常貴重。正統末年,農民叛亂,這些珍貴的錫鑄簠、簋、爵等祭器不想竟被搶去,直到成化壬寅年(1482)縣令彭昭才將原來錫鑄的簠、簋祭器用范銅做了替代。據成化年《仙游縣文廟祭器記》:“籩豆以竹,幾案以木,皆飾以朱。铏、鐙之屬以瓷,唯簠、簋、爵、盞則錫焉。正統末,沙、尤寇發侵境,器之錫者歸于寇,而竹木諸器亦散逸無留。自后臨祭,則旋假民家食用之器以代之,穢陋殘缺,輕褻不可勝言。”②
2 清代祭器流散情況
清代開國之初,“世祖章皇帝以政刑所以齊民,而教化實為宰治之根源,故干戈甫戢,即發內帑金三萬修葺孔廟,親臨國學。圣祖仁皇帝既臨雍講學,復臨幸闕里,親祭先師,行三跪九叩禮。世宗憲皇帝兩臨太學,行釋奠禮。曲阜孔廟災,發帑重修,蓋以黃瓦,益崇其制,并修繕孔林。高宗屢幸曲阜,致祭先師,復于國學詔建辟雍,親臨釋奠,置孔廟祭器,送闕里陳設,并飭直省修文廟祭器、樂器詔,國學大成門大成殿用黃瓦。仁宗、宣宗并再臨太學,一遵祖制。德宗時,升孔子為大祀,崇儒重道,遂成一代文明之治。”③
清代初期,安徽省來安縣文廟使用的還是明成化年間制作的文廟祭器。雍正三年(1725),這些祭器被本縣教諭湯德偉拿去質押,逾期沒收回來,導致珍貴的祭器就這樣流失了。《來安縣志》引嚴鐘銘的《志稿》記載:“明成化年間主簿張鎧、嘉靖年間訓導吳毓嘉先后捐置孔廟禮器,計銅爵百只。國朝康煕年間,邑紳周蔚捐置禮器,計銅爵、銅云罍罇、銅罇、銅簠簋、銅鼎、銅燈、銅盤,凡一百二十四件,蓋亦蔚然可觀矣。雍正三年,教諭湯德偉質押古銅禮器一百二十五件于六合當鋪,逾期不得回贖。由是孔廟禮器遂殘缺矣。”④
明末清初的葉夢珠,是一位普通的讀書人,主要生活在松江一帶,著有《閱世編》,這是一部筆記體方志性質的史料集萃作品。他在書中曾記載明末清初的戰亂,致使文廟樂器亡失殆盡。葉夢珠在《閱世編》中指出:“古樂不可見,其來更久。予幼時尚聞郡庠學宮、樂器猶備。每逢春、秋丁祭,鐘鼓、管籥、笙簧、琴瑟、鼗磬、柷圄之類,悉出陳列。舞則朱于、玉戚、鷺羽、鷺翱,俱令黃冠羽士服皮弁黃衣,按歌出舞,畫地為佾,庶幾古風。自鼎革之際,樂器亡失殆盡。順治中,予嘗入廟觀祭,唯鼓、鐘、磬、簫、管、琴、瑟之屬,僅存什一。至于巨業、崇牙,無從復問,黃冠畫地而舞,徒存其意,鷺羽、鷺翝,不可得見矣。”⑤
山東省費縣文廟原有祭祀禮器較多,這些禮器為成化辛卯年(1471)制作,氣勢頗為壯觀,經清初戊子之亂后,祭器盡失,只剩下了三個銅爵。據《費縣志》記載費縣文廟原有“大銅爐一,中銅爐六,小銅爐十;大銅觚一雙,小銅觚一雙;銅燈五;銅铏十二;銅簠四十,有三蓋全;銅簋四十,有二蓋全;大銅爵四十有五,小銅爵百二十有六;鐵燭臺十,木燭臺二十雙;籩百有二;豆百有十七;方木盤二十;帛函十;滿堂紅燈二;齊戒案一;庭燎四;錫爐二十有六;錫燭臺二。”為明成化辛卯年(1471)費縣教諭汪元倡導制作。“教諭汪元以祭器不稱,哀銅為罍爵之類,又為木盤,飭以丹漆,凡若干,銘曰:‘節財羨余,營此祭器。我愿后人,守而勿替。成化辛卯年造。及我朝戊子之亂,祭器盡失,止余大銅爵三個。”⑥
地震對文廟祭器損壞也較大。康熙四十七年(1708)《平陽府學文廟祭器樂器儀注碑記》記載:“康熙甲申冬,余承乏平郡,初謁圣廟,見學宮當地震之后,俱系新建,規模整飾,而木主已朽壞。明年春丁祭,見器數不備,牲小肥腯,樂舞生竟以僧道充之,余怒然懼曰:‘如此大典,何茍簡若是也?”⑦康熙《沂州府志》也記載:“地震有聲,自西北來,響若雷,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俱毀……平地水深丈余,井內涌水高數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亂沙。州治北門外里許坍龍潭一區,周圍闊五六丈,深二丈七尺,水清黑……地震起自戊申(1668)至癸丑(1673),六年屢震不息。”
除了自然災害,戰爭也給文廟祭器帶來較大損害。《冠縣縣志》記載:“咸豐間粵匪土寇相繼蹂躪,冠裳肅肅既剝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