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慧
摘 要:博物館是人類文明、人類歷史的承載體,我國博物館內目前珍藏文物300多萬件/套,這些文物既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也是人類的精神財富。文章從溫濕度、氣體污染、有害生物、自然災害與人為因素控制幾方面闡述了對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措施。
關鍵詞:預防性保護;館藏文物;博物館
現代社會,人們對物質的追求逐漸轉變為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因此各類文化場所如美術館、博物館等成了人們參觀游覽的好去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欣賞水平也越來越高。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擔了滿足大眾精神文明追求的責任,還具備德育、美育等教育職能。為了增強博物館的各項職責,更好地滿足大眾對博物館的需求,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成了博物館工作人員需要重視的問題。為了確保各博物館順利開展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2017年正式發布《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該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在現有的文物保護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保護措施,在未來五年時間內順利完成對國家一級、二級博物館文物保存工作系統的升級換代。預防性保護館藏文物的關鍵因素是要研究文物內在的變化規律,合理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延緩其變化速度、控制變化過程等,將環境因素對文物的影響降低到最小。預防性保護措施正是利用上述原理,有效控制文物質變的速度,最大化延長文物的壽命,使其發揮更大的價值和作用。
1 影響館藏文物保存的主要因素
1.1 溫濕度因素
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是文物每時每刻都接觸的環境因素。長期科學研究表明,空氣中溫度每增加10攝氏度,化學反應速度就會增加3~5倍,周圍環境中細菌等繁殖速度也都會加快。另外,由溫度變化造成的熱脹冷縮現象也會影響文物的物理屬性等。各類文物的組成材質不相同,因此對于溫度的感知能力也不同,溫度的變化很可能會使文物出現裂紋、破損等情況。空氣濕度的變化同樣也會影響文物的保存,金屬材質文物會因為電化學反應出現腐蝕現象,這個過程中空氣水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空氣濕度過高會造成文物褪色、文物顏料融化、絲織品脆弱、紙張老化等。濕度變化引起的物理變化,如文物在濕度過高時吸水膨脹、濕度過低時收縮等,都會影響文物的原有形態,尤其是竹漆木器類文物更為明顯。濕度的變化尤其是濕度過高會為細菌等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導致文物發生霉變、蟲蛀等。
1.2 氣體污染物
氣體污染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第一是展柜、庫房外圍的污染物滲透進入內部;第二是展柜內文物自身、各類海報或裝飾物等形成的氣體污染物。氣體污染物最大的來源是展館各類材料的揮發氣體,主要有甲醛、乙醛、乙酸等氣體。另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氣體對文物也有不同程度的腐蝕作用,會加速金屬文物的銹蝕,造成紙質和棉麻文物發黃變質。
1.3 光輻射
光是一種常見的環境因素,但是由于其具備能量,所以會破壞文物中的有機物質。其破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熱輻射效應。熱輻射效應是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和加速劑,通過影響文物周圍的濕度和溫度等因素加速文物發生物理或者化學變化,使文物變色、氧化等。第二是光化學反應。光化學反應主要破壞文物的材質,對紡織品、標本、皮革等的影響最明顯。光波越短光化學效應越大,因此紫外線、紅外線等都是破壞文物的因素,展區的燈光、手機閃光燈等都有可能會對文物帶來不可逆轉的破壞。
1.4 有害生物
對文物有害的生物指的是昆蟲以及微生物。有些昆蟲會依附于木制文物、皮毛、棉毛紡織品等并以此類文物為食物,啃咬物品造成損失。微生物對文物的破壞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細菌通過分泌有機質酸對文物產生腐蝕作用,破壞文物表面,另外細菌產生的無機質酸也能對文物造成影響;其次,真菌的繁殖會在文物表面產生各種顏色的斑塊,破壞文物的美感,石材表面出現的橘紅色斑塊就是真菌繁殖引起的。
1.5 自然災害與人為因素
自然災害因素是最不可抗、影響規模最大的一種破壞因素。例如,各地發生特大地震后房屋倒塌,博物館建筑以及保存的展品會遭受大面積的破壞,甚至會全部滅失,因此在文物保護過程中要注意自然災害帶來的破壞,盡可能地采取措施減少損失。
文物保護工作中不恰當的保護措施和手段不僅不能起到保護作用,甚至會給文物帶來巨大的損害。例如,在展品包裝、運輸過程中沒有徹底做好防護工作從而引發上述一系列反應,造成文物損害。另外有些文物在展示時放置在露天環境中,觀眾帶來的各種灰塵、有害氣體、生物因子或者其他有害因素等都會對文物造成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相互作用的,各類有害因素在文物表面的反應相互促進,加速了文物的質變以及損壞過程。
2 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措施
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措施主要側重點在于預防保護,即通過監控、評估、調控干預等手段降低各類因素對文物的損害,從而達到保護的目的。文物保護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讓文物處于相對穩定、干凈的環境,延緩文物“衰老”的速度,杜絕不良因素的破壞,實現永久保存。其中“相對穩定”指的是文物接觸環境中的各類環境因素指標都處于正常波動范圍,沒有較大程度的改變;“干凈”指的是文物所處環境中的污染物指標處于正常范圍下,不會對文物的保存造成影響。對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2.1 溫濕度的控制
對于溫度以及濕度的控制應當根據文物的種類以及最佳保存條件來制定,使其長期處于一個最佳范圍內。控制的手段第一是依靠博物館內的中央空調系統,但是博物館內的溫度以及濕度會根據人流量、天氣等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該方法只能確保大范圍的溫濕度,不能精準控制;第二是增強展柜的密封性,構成微環境,在展柜內安裝恒溫恒濕系統、溫度濕度監視器等;第三是通過控制展館參觀人數等方式保證文物保存環境不會發生較大幅度的波動和變化。
2.2 氣體污染控制
對氣體污染的控制應當從根源做起,博物館建造之前應當考慮選址,盡量選擇遠離工業污染的地區,有大量綠化、植被的地區是最佳的建館場地。另外,在裝修博物館的時候要選擇環保建材,大到墻面油漆、小到展柜螺絲等都要考慮。在展館內也要安裝空氣凈化系統,定時對展館內的空氣進行凈化處理。應選擇密封性良好的展柜,杜絕有害氣體進入腐蝕文物。適當控制參觀人數,減少因人為攜帶有害氣體造成的氣體污染。
2.3 光輻射的控制
對光輻射的控制主要指對展館內燈光的控制。例如,照明用燈選擇光纖燈或者冷光燈,同時也要控制燈照時間。目前我國最先進的燈光系統是紅外感應調光系統,可以根據周圍燈光或者環境等因素的變化自動調節光線強度,使文物周圍的燈光始終保持在穩定的范圍內。
2.4 生物危害的控制
對生物危害的控制可以從控制生物生存環境入手,大量實驗數據表明場館濕度60%以下、溫度20攝氏度左右最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繁衍。要做好場館內的衛生工作,每天閉館后都要有專業人員進行清理,保證環境干凈整潔。另外也要控制人為因素引起的生物污染、細菌滋生等。
2.5 減少自然災害、人為因素對文物的損害
博物館要不斷完善抵抗自然災害的措施,降低火災、地震等帶來的損害。以防震工作為例,博物館首先要做好場館建筑防震措施,加強展區、庫房等文物存放地區的防震性能,展柜、展臺等都應選擇具有抗震功能的產品。另外展品的擺放位置以及擺放距離也要合理安排,避免地震發生時因某個展品的傾斜引起連鎖反應。
降低人為因素的損害包括工作人員、參觀游客兩方面。博物館每位工作人員都應當具有專業的保護知識,有保護防范意識,每位工作人員責任明確,避免消極怠工。另外博物館每天的參觀人數要有限制,尤其是旅游高峰期要嚴格控制人流量,避免游客不當行為等造成的損害。
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措施應當將預防放在首位,通過控制各類破壞因素的范圍來確保文物的安全性,實現對文物的保護。
參考文獻
[1]賀琳,楊曉飛.淺析我國智慧博物館建設現狀[J].中國博物館,2018(3):116-126.
[2]梁先媚.淺談館藏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J].文物鑒定與鑒 賞,2018(3):122-125.
[3]周雅薇.試論預防性保護在文物收藏和保護中的重要作用[J]. 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