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摘 要: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文物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就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文物而言,它們不僅自身擁有豐富的歷史背景,還能讓現(xiàn)代人從它們的身上看到歷史的痕跡。在文物保護方面,應謹遵改善環(huán)境的宗旨,對文物進行科學的保護,防止文物受到侵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文物儲藏的空間和方式更加科學化。
關鍵詞:館藏文物;保護因素;預防性保護;保護管理
1 文物相關基礎知識
文物受年代、時間、材質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在儲藏期間會發(fā)生各種意外,所以在很多大型博物館內都對文物進行預防性保護。所謂的預防性保護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對儲存文物的空間進行一系列保護處理,并在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下,保證文物所處的區(qū)域是安全穩(wěn)定的。
近幾年有關全國文物腐蝕概率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有超過一半的文物在收藏期間遭到損壞,其中有16.5%的文物由于腐蝕遭到了損壞。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環(huán)境因素對文物儲藏有著巨大的影響。
專業(yè)的研究表明博物館中損害文物的因素主要是環(huán)境,該環(huán)境不僅指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更有人為因素的作用。比如有時因博物館內相關溫度系統(tǒng)在調試過程中發(fā)生了意外,博物館內部環(huán)境空氣質量達不到標準,大氣污染導致文物被損壞。
2 影響?zhàn)^藏文物保護的環(huán)境因素
在文物保護中,環(huán)境十分重要。文物保護環(huán)境是指文物存放的空間中,空間環(huán)境是否密閉、溫度是否正常、空間是否潮濕等問題都會對文物儲存有直接性的影響。甚至人類的密集性活動都會對部分文物產生影響。
2.1 溫濕度對文物保存的影響
對于文物保存而言,對它們影響最大的就是空氣溫濕度,溫濕度是否達到一定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文物儲藏狀態(tài)的優(yōu)劣。
眾所周知,如果在密閉的環(huán)境內溫度過高,會加快物理反應過程。比如密閉的空間內溫度過高,會導致水汽的滲透,使文物變得過分干燥或過分高濕,如此一來,文物就會遭到破壞。除此之外,各種污染氣體的揮發(fā)、擴散還會造成文物被損害。在保存文物的密閉空間內,存在污染氣體會使空氣的總體質量下降,從而間接地引起文物熱脹冷縮。比如一些琺瑯器文物,這些文物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文物的外觀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改變,但是不同文物的膨脹系數(shù)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文物所處的空間溫度不符合該文物材質的系數(shù)點,那么經過長期的密封保存,很可能會導致文物變形或直接崩裂。
此外,生物的特殊活動也會對文物造成一定的傷害。所以一般情況下,如果文物處在相對較低溫度的環(huán)境下,對文物而言也是有利的。但是這里所說的相對低溫也是十分難控制的,就目前我國相關技術而言,也是無法現(xiàn)實的。更何況文物處于新的環(huán)境中時,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適應該環(huán)境,如果頻繁調動文物儲藏的地點,那么文物也會由此受到損害。除了溫度外,濕度的變化也會對文物產生影響。經研究,濕度對文物的影響遠大于溫度帶給文物的影響。現(xiàn)將濕度變化給文物帶來的損害列舉如下。
2.1.1 濕度產生物理形變對文物的損害
經研究,吸濕性文物面臨著濕度升高的狀態(tài),會隨著濕度的變化而膨脹;反之,當濕度下降時,文物也會隨之變化,甚至造成彎曲、破裂等不良現(xiàn)象。曾有專業(yè)的實驗表明,在文物保護的過程中,濕度變化對文物的影響在外界因素中是最明顯的。
2.1.2 濕度不當造成館藏文物發(fā)生劣化反應
青銅器、鐵器及其他金屬材質文物的腐蝕與保存環(huán)境中相對濕度的大小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腐蝕會讓文物的外觀在一定時間內變得劣質,也就是所謂的“劣化反應”。劣化反應指的是文物在保存期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由尊貴的器具變成成色劣質的器具,帶給人們不良的觀感。
2.1.3 濕度會引起館藏文物的生物腐蝕
在濕度較高的環(huán)境中,昆蟲和微生物會在一定的空間內大量繁殖,長期這樣就會引起文物發(fā)生蟲蛀或霉變等不良現(xiàn)象。所以在密閉的空間需要保持空間濕度在70%以下,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霉菌的生長。
2.2 光輻射對文物保存的影響
在文物保存的過程中,光輻射是不可避免的外界影響。這里所說的光輻射,指的是一切照明系統(tǒng)對文物產生的光照度和紫外線產生的輻射。對很多文物而言,光能夠通過自身的能量給文物帶來損壞性影響。
如果文物長期暴露在光的照射之下,那么文物的外觀和材料會發(fā)生不良反應。尤其是一些紡織類文物,這一類文物對光有著強烈的敏感度。文物所受光照射的影響與其受光面積等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同時還與照射的時間有關。與此同時,當環(huán)境受到光熱效應的影響,溫度會隨之升高,從而引起文物表面溫度的波動,對文物儲存會帶來不良的影響。
光輻射會對文物保存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室內環(huán)境中的溫度也會隨著光熱效應的影響而變化,高溫下文物劣化速度就會加快。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博物館工作人員要依據(jù)文物材質的不同反應進行合理分類,這樣不僅方便管理,也讓文物受到了更深層次的保護。
2.3 污染氣體對文物保護的影響
研究表明,污染氣體對文物也有著一定的影響。文物所受污染氣體的不良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人為帶來的污染氣體,更有文物自身材料散發(fā)的氣體。在很多博物館內,尤其是新建的博物館,其建設材料中本就包含著不良氣體,這些氣體也會對文物保護造成不良的影響。除了一些藏展材料,博物館的建筑材料也會對文物保存產生副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一些金屬文物中,污染氣體會加速金屬文物的銹蝕等。
3 加強藏品的保護管理,做好預防性保護
在做好預防性措施的過程中,要控制好外界因素給文物帶來的影響。通過科學的管理,盡最大努力讓文物處于安全的密封環(huán)境中,阻止文物發(fā)生質變,讓文物能夠完整、長久保存。經研究和分析,博物館在保護文物的同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1 溫濕度的調節(jié)與控制
想要控制好博物館內的溫濕度,就要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控制好中央空調系統(tǒng)。通常中央空調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外界因素影響,在使用中溫濕度很難得到精準的控制。工作人員可以進行微環(huán)境控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強展柜的密封性,并在開館期間控制游客數(shù)量,盡一切可能減少溫濕度帶給文物的負面影響。
3.2 光輻射的控制
博物館在非必要期間可以減少開燈時間,盡可能安裝紅外感應調光系統(tǒng),這樣便能很好地控制住光輻射對文物的影響。同時博物館還可以使用冷光燈或者光纖燈,降低光輻射的影響。
3.3 空氣污染的控制
要想很好地控制空氣污染對文物的影響,需要從五個方面入手:①博物館在進行裝修時,相關部門要對裝修材料進行嚴格的挑選,選擇安全環(huán)保的材料;在文物保存前對環(huán)境進行凈化處理,避免空氣中的有害氣體進入展覽柜。②保證展柜有一定的密閉性,盡量減少外界不良氣體進入密封柜對文物造成損害。③使用空調通風口過濾有害氣體。④博物館在建設選址時,要對周邊的環(huán)境進行考察,盡可能減少大氣污染物對文物造成的不良影響。⑤博物館在開館期間要控制好游客的人數(shù),在人流量特別大的特殊時期,可使用網(wǎng)上預訂等形式,讓游客分批進館,避免因游客過多造成空氣污染,給文物帶來不良影響。
4 總結
總之,相關部門對館藏文物進行保護時,不僅要對不同材質文物進行不同的保護,更要為不同種類的文物提供滿足條件的密閉場所,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對文物進行更好的保管。除此之外,還需要定期對博物館內的環(huán)境進行檢測。文物古跡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只有盡全力保護好優(yōu)秀的歷史文物,它們才能被當代和后代永續(xù)使用,使文物價值得到充分發(fā)揮。
參考文獻
[1]詹長法.館藏石質文物培訓班:文物保護修復理論講義[Z].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