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鵬
長期以來,江蘇省產業創新存在著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科技成果轉化不暢、重大創新成果不足、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等突出問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亟須提升產業自主創新水平。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導、以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高效協同、具有強勁內生驅動力的產業創新體系,有利于推動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江蘇產業自主創新的成效與不足
企業主體多、創新主體地位凸顯,但創新能力還不夠強。企業是產業創新的核心主體。江蘇作為制造業大省,擁有數量龐大的企業群體。截至2018年,全省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5萬家,數量位居全國首位。其中,超百億元企業139家、超千億元企業10家,數量均位居全國前列;恒力、沙鋼、蘇寧等3家企業入選財富世界500強,52家企業入選中國企業500強;全省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18154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三;累計42家企業入選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入選企業數量占全國的7.5%。與此同時,江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日益凸顯。截至2019年9月,全省企業專利申請量占總量比例達77.7%,企業專利授權量占總量比例達79.9%。但總體來看,江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技術成果產出還不夠高。截至2018年,江蘇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五位的企業擁有663件發明專利。但與兄弟省份相比,廣東省僅華為一家企業就擁有發明專利3297件,相當于江蘇省前100名企業發明專利的數量總和;江蘇全省建有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392家,約為廣東(1297家)的2倍,但在研發產出上,江蘇企業累計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5.51萬件,數量僅為廣東(23.46萬件)的66.1%。
高校院所多、科教資源豐富,但對產業貢獻率和帶動作用相對不足。江蘇是科教資源大省,高校院所數量和影響力均在全國名列前茅。截至2018年,全省擁有普通高校167所(位居全國第一),科研機構450多家,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168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263家;兩院院士102人,科研院所研發人員9.57萬人;全年發表科技論文超過1萬篇,數量位居全國第二。但江蘇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轉化普遍不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更是少之又少。全省科技成果轉化率只有10%左右,而普通高校研究與發展課題科技成果轉化率僅3.3%。高校院所對產業的實際貢獻和帶動作用相對不足,2018年江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與廣東相比低了5個百分點。
專利成果多,但成果轉化質效偏低、產業化率不高。作為全國首批引領型知識產權強省試點省份,江蘇專利成果數量位居全國前列。截至2019年,全省累計專利申請量突破500萬件。2018年全省發明專利授權量4.2萬件,占全國近1/10;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6.45件,位居全國第三;PCT專利累計申請量2.18萬件,在全國名列前茅;在第十三屆至第二十屆中國專利獎評選中,江蘇累計獲得專利金獎24項、銀獎6項、優秀獎523項,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但在專利成果轉化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一是成果轉化質量不高。江蘇專利整體質量評價指數為70.01,遠低于北京的91.58和廣東的84.59。二是成果轉化效率不高。截至2018年,全省高校院所、個人等非企業組織的專利申請量累計176.18萬件、發明專利授權量9.39萬件,分別比廣東(166.21萬件、6.44萬件)高出6.0%和45.8%,但2017—2018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合計2025.56億元,反而比廣東(2336.48億元)低了13.3%。三是成果產業化率不高。江蘇專利總體實施率和產業化率僅為47.3%和33.8%。
研發投入多、創新成果多,但缺乏突破性、引領性重大創新成果。長期以來,江蘇注重科技創新,研發投入規模位居全國前列。2018年全省社會研發活動經費達2504.4億元,位居全國第二;研發人員數量達到75.42萬人,占全國的12.1%;建有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近4000家,其中國家級平臺近百家。先后涌現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中復神鷹T800級碳纖維、“振興號”超大直徑盾構機、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等一批創新成果。但江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投入相對不足,重大科技突破性、引領性不夠強,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不多。特別是在支持產業升級、引領前沿突破的源頭技術和底層技術儲備方面,美國占80%、歐盟占10%、日本占5%,中國及其他國家僅占5%,而江蘇儲備更是少之又少,沒有產出像華為的5G、阿里的云計算、科大訊飛的語音AI等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引領性和影響力的重大技術成果。
關鍵技術和裝備受制于人,產業自主可控程度還不高。近年來,江蘇先后組織開展了高端裝備趕超工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一系列工程,但多數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大量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在關鍵技術方面,新材料領域僅有4.5%的技術處于全球領跑和并跑水平,工業機器人75%的高精密減速器、80%的伺服電機和驅動器依賴進口,高技術船舶領域70%的核心零部件和關鍵配套設備需要進口。經初步梳理,在全省重點培育的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中,有16個重點產業領域的126項“卡脖子”技術短板亟待攻關突破。其中,44項完全受制于國外,量產的61項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21項暫時無法量產。在關鍵裝備方面,眾多行業所需的工業母機、高端數控機床、高精密加工設備、智能制造裝備、檢驗檢測設備等關鍵裝備(設備)進口依賴嚴重。通過對2018年度入選的28家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試點和培育項目診斷評估發現,相關企業智能化改造所用裝備的平均國產化率僅為68.9%。其中,關鍵制造工藝環節用的高精度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智能檢測檢驗裝備等關鍵裝備,以及部分關鍵裝備的工業控制軟件、制造執行系統等核心軟件系統大多由國外廠商提供。
二、江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從歷史角度看,改革開放以來“代工經濟”和技術“拿來主義”的發展方式,為江蘇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埋下了“隱患”。一方面,江蘇外向型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代工經濟”、貼牌生產雖然在短期內使得全省經濟體量迅速增長,企業獲得了經濟收益,但沒有很好地植入“創新基因”,甚至陷入“糖衣陷阱”,弱化了危機意識和自主創新意識。另一方面,受當時我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完善等因素影響,江蘇企業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過程中,往往缺乏原始創新的積極性和動力,學習能力較強但吸收再創新能力偏弱。“拿來主義”式的模仿,致使江蘇企業往往缺乏創新內核和創新文化,大部分企業家對創新的認知尚未深入骨髓,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不強,對產業創新引領性和帶動力不足。
從企業角度看,江蘇缺乏一批能夠引領產業創新、主導產業發展的世界級創新型領軍企業。江蘇相對缺乏能夠高效整合全球創新資源,聯合知名高校研所、頂尖人才團隊和產業鏈上下游優質企業協同創新的世界級領軍企業。與谷歌、華為等世界級企業相比,江蘇的千億級大型龍頭企業在引領產業創新、整合全球資源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如沙鋼雖是世界500強企業,但研發占比僅為3%左右,與華為高達14%的研發強度相比差距明顯,其技術水平在全球同類行業中仍屬第二梯隊。恒力、盛虹等龍頭企業以傳統化纖、紡織為主業,其新技術新產品對產業的引領帶動性不夠強。亨通、協鑫以中間產品見長,缺乏自主終端和整機產品,產業引領力和影響力明顯不足。
從高校院所看,由于科研評價標準和導向相對單一,科研成果與產業實際、市場需求有所脫節,“重理論前沿、輕實際應用”現象比較普遍。目前,我國高校院所的科研考核評價往往注重論文、獎勵和科研經費,以刊發國外頂級、高端期刊論文數量“論英雄”的現象較為普遍。江蘇高校及科研機構45%以上的科研論文在國外期刊發表,且該比例呈逐年上升態勢。科研評價指標相對單一,特別是發明專利等對產業發展有直接支撐作用的科研成果在現有評價體系中權重偏低,致使高校院所“追期刊、追數量,輕產業、輕轉化”。一方面,高校科研機構忽視或弱化了“科研成果為產業創新服務、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一重要導向,在一些應用類科研方向上被西方期刊“牽著鼻子走”,與本土產業現實需求脫節。在江蘇43個“雙一流”建設學科中,40%左右與省內產業發展沒有直接關聯。另一方面,一些在國外期刊發表的科研成果,把用我國科研經費產出的科研成果“共享”給了世界,有些成果甚至被西方科技巨頭迅速轉化為產業化前沿高端產品。而我國本土企業、高校院所、科研機構以及創新服務機構卻因語言障礙、知識產權等原因,無法及時高效地獲取一手的優質科研成果和信息資源。有研究顯示,我國學者每年在國外SCI期刊發表30多萬篇英文論文,成果涉及新材料、計算機、分子生物與基因等眾多前沿尖端領域,按照每篇論文9萬元的科研經費計算,相當于我國每年將270多億元科研經費補貼給了國外的前沿科研。
從政府角度看,產業創新政策體系還不夠系統,尤其在政策激勵導向、政策支持方式、創新金融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一是政策激勵導向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現象。江蘇現有創新政策,往往更多注重在成果產出數量上激勵,而缺乏對創新成果質量、研發投入產出效率以及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的引導,導致創新成果產出和轉化的質效偏低。二是政策支持“偏分散、不集中”現象比較突出。現有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政策尤其是重大技術專項政策的支持方式比較傳統,要么是普惠性的獎補,支持分散且力度有限,“辦不了大事”;要么是“各忙各的”,支持高校院所與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缺乏互動聯動,導致科研方向與產業需求無法高效對接。缺乏一套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核心、以企業為主導、高校院所等其他創新力量協同的產業創新政策體系。三是對研發創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偏弱。特別是對于一些屬于產業關鍵領域甚至是“卡脖子”領域,對于工業基礎支撐作用大的關鍵基礎技術和產品,由于研發周期長、技術難度大、不確定性多等因素,往往不受“放短線釣大魚”的金融機構青睞,而江蘇恰恰缺乏支持這些關鍵基礎技術和產品研發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從而制約了底層基礎技術和基礎應用研究等方面的創新成果產出。
三、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江蘇產業
創新體系的對策建議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主體是企業,關鍵是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產業創新體系的有力支撐。要緊扣企業這一核心主體,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導、以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高效協同、具有強勁內生驅動力的產業創新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企業是產業創新的主導者和牽頭方,一切資源向企業集中,由企業通過市場化手段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創新資源,以產業實際和市場需求為導向,聯合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等其他創新主體協同創新、形成合力,將創新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實施“百企引航”計劃,壯大產業創新體系主導群體。重點選取一批省內行業創新需求旺盛且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龍頭骨干企業,作為新一輪產業創新的牽頭者,充分發揮企業在研發方向、研發投入、資源配置、組織實施以及成果轉化等創新全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實施“百企引航”計劃,聚焦規模優勢明顯、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的龍頭企業尤其是終端產品和整機企業,建立企業培育庫,通過“事前—事中”持續支持方式,推動企業的研發創新、技術改造、市場開拓、兼并重組,加快形成一批在自主創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資源整合能力、企業家影響力等方面達到世界級水平的江蘇領軍型企業。
調整優化高校院所評價機制,提高產業創新的獲得感和積極性。完善企業與高校院所兩大創新主體長效協作機制,強化產學研緊密對接和深度融合。在明確企業產業創新主導地位的基礎上,圍繞產業鏈布局優化創新鏈,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重點企業研發需求,引導高校院所、科研機構等其他創新主體集聚,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優化科研激勵等長效機制,形成高效協同的創新合力。逐步調整完善高校院所科研人員評價體系,將高價值專利產出、參與企業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工作等納入科研人員職稱評聘、崗位晉升考核指標之中,適當提高在本土學術期刊發表科研成果的評價權重。探索建立市場化的轉化收益分配和股權激勵機制,加大對科技成果團隊以及對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機構等相關方的激勵力度。
組建“企業+聯盟”協同創新平臺,促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完善由企業、高校院所、政府部門等共同參與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重點支持產業鏈龍頭企業。圍繞產業發展和企業技術需求,聯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和產業聯盟等,組建“企業+聯盟”協同創新平臺,采取“政府支持、股權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場化運作模式,突破關鍵環節核心技術短板,實現產業鏈水平的整體躍升。
從重大技術項目支持入手,逐步轉變財政專項支持方式。以企業產業創新需求為導向建立項目優選機制,每年組織發布“卡脖子”技術和前瞻技術攻關目錄,采取“事前支持”與“事后獎補”相結合的方式,加大政策和資金集成力度,集中力量推動關鍵技術創新突破。同時,完善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大企業、大項目、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機制,保障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策權和主導權,集中力量支持以企業為主導的重大創新項目。此外,在成果產業化應用初期,適當拿出部分省內市場給予支持。鼓勵省內需求方優先采購本土企業生產的首臺(套)重大裝備及關鍵零部件、首批次示范應用產品等自主創新產品;在基礎設施、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建設的政府采購中,對優先采用本土企業產品的給予適當傾斜。
大力發展科技開發性金融產品,提升創新成果產出和轉化效率。創新成果轉化是產業創新的后續關鍵環節。建議通過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提升公共技術平臺能級、創新技術交易平臺運作模式等方式,進一步提升現有科技服務效能,切實提高成果產出和轉化效率。注重提升科技服務效能,積極引導現有扶持產業發展的政府性基金向開發性金融深化和轉變,鼓勵和支持省內金融機構設立支持產業創新和成果研發的開發性金融部門并開發相應金融產品,逐步加大對研發投入大、周期長、不確定因素多的重點產業“卡脖子”領域和工業基礎領域研發創新的支持力度。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18期中青年干部培訓一班學員,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