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農村,熱愛農業,勤于鉆研,大膽探索,依靠自己的雙手帶領鄉親發展產業,這是河南光山縣羅陳鄉的鄉親們對劉正禮的評價。而他所創辦的青龍河農業機械化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國農機合作示范社”。他本人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范”。
少年時代的劉正禮在學校中名列前茅,可是因為家庭橫生變故,他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離開心愛的教室,在鄉集市設點擺攤干起了修自行車的行當,而這一干就是5年。因為他聰明手巧,十里八村沒有人不夸他的修車手藝。上世紀90年代,農村大量勞動力涌入城市務工,肥沃的土地出現荒蕪,有了積蓄的劉正禮回望身后荒蕪的田野發出感慨:“人都走了,地怎么辦?”
懷著對土地的眷戀,幾經深思之后劉正禮毅然選擇回到農村老家發展。2003年,回到村里的劉正禮起早貪黑,從種植20畝土地開始,通過不斷租賃、承包、代種等方式,在全村種下140余畝耕地,不僅解決了村里出現的耕地撂荒現象,還解決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口糧,成了全縣小有名氣的種田大戶。
到了2008年,劉正禮又拿出家里所有積蓄,一次性投資40多萬元添置2臺收割機、1臺拖拉機、1臺旋耕機、2臺插秧機,開始了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如今在他的帶領下,鄉親們實現了生產田園化管理、機械化耕種,建成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10000畝。他幾乎種下全村所有的耕地,劉正禮和他的合作社經營土地面積達5600余畝。每年生產糧食270多萬公斤,成為名符其實的糧食生產排頭兵、全國種糧大戶。
2015年,劉正禮抓住國家加快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機遇,組織合作社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投資了上千萬元搞稻谷儲存、加工和流通,利用訂單生產,工廠化運作,統一品種、統一生產技術規程,帶領更多農戶投入產業發展。他先后帶動貧困農戶158戶,626人實現增收致富,而劉正禮也成為現代農業新型經營的主體帶頭人,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領頭羊。
(綜合新華社訊、中新社訊、《中國青年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