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貴哥

遠觀五道并行

豆沙關鎮大門
一個崇山峻嶺里的彈丸之地,同時有秦驛道、水道、鐵路、國道、高速公路“五道”錯落呈現在這張巨大的五線譜上,不同的運行工具、不同的聲音震波,聯袂上演一道瀠洄于歷史河谷的交通變奏曲。這就是“滇川門戶”石門關。
石門關地處云貴高原北端的鹽津縣豆沙關鎮,四周山川險阻,處處千仞絕壁、深澗高壑。
今年6 月底,我帶家人自駕去豆沙關鎮游玩,從四川樂山市經犍為縣進入云南境內,經過七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來到豆沙關鎮時已是傍晚。
下榻客棧的名字頗有意趣——“老馬店”,與不遠處的馬幫雕塑遙相呼應。三條環山的小街把整個鎮子分成三層,青石板的街兩側是各種商鋪與“馬棧”,懸掛著古色古香的匾額楹聯。白墻、灰瓦、青磚、琉璃瓦,以及懸掛在瓦巖邊一排排醒目的紅色燈籠,讓這個深山小鎮看上去格外古樸。
從客棧步行五六分鐘,來到石門關遺址。眼前,云橫霧鎖的烏蒙山麓的峽谷里,千仞壁立,劈就了鎖滇扼蜀的雄關天險,一道天塹鎖住了古代滇川要道,這就是石門關。偉岸的石門關至今向世人述說“鎖鑰南滇、咽喉西蜀”南方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滄桑——踏過石門關,便挺進了中原。
石門關被稱為絕壁險關。古時,每逢將士出征,家人們便會守候在石門關,翹望著親人歸來,故石門關又被當地人稱為“情關”。
石門關之巔,屹立著一座巍峨城堡,當地人稱其為叫關樓。關樓下面是始建于宋代的觀音寺。幾只白鴿從觀音寺琉璃瓦上騰空飛起,將我的視線拉向天空。腳下,一級級粗糲石路緩緩上升,猶如鋪向天際的階梯。
石門關下保存著國內最長的秦五尺道遺跡。這里是國內秦五尺道遺址保留最長、最完好、馬蹄印最多的地方——長約350米,道寬1.7米,馬蹄印243處,有的深達三四寸。古道上的每一級石梯,都是斑駁的歷史鏈條。
古時,五尺道不僅具有傳達中央王朝政令和軍令的功能,也是滇、夜郎、巴蜀之間文化交流、商貿活動的友好通道。
走在上面,仿佛穿越到遙遠的過去,川滇兩地的馬幫載著布匹、鹽、大米、山貨、藥材、茶葉、銀、銅等物品往返于古道,馬蹄聲吆喝聲不絕于耳。
站在關樓頂上隔河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離水面百米高的絕壁巖縫中,有八九具僰人懸棺。這是川南、滇北的一道歷史符號。僰人懸棺多流傳于川南珙縣、高縣、筠連縣一帶,沒想到這里也有。
懸棺多用整木鑿成,用木杠擱在避雨的巖縫當中。古人將懸棺凌空擱置,危乎高哉,盜棺者無力攀達。至于懸棺是如何安放上去的,是個謎。
在半山腰,我透過樹叢看到觀音寺上方的巖壁上鐫刻著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石門關。這是隋朝開修這道關隘時鐫刻上去的,歷經歲月風吹雨打,字跡已有些模糊。
當地人說,石門關還有個名字:豆沙關。當年諸葛亮率兵南征,來到石門關。守關將領想考驗一下諸葛亮的智慧,把豌豆混入沙中,說如果諸葛亮能在三天內從沙中撿出豌豆,就放他們過關。諸葛亮苦思良久,看到滿山綠幽幽的竹子,靈光一現,就想出了用竹編篩子篩豆的方法,結果一個晚上就把豌豆和沙子分離開來。守關將領佩服諸葛亮的智慧,依允放大軍過關。后人為了表示對諸葛亮的崇敬,將石門關也喊成了“豆沙關”。
蓄積移山之力的大關河,將壁立千仞的石巖一劈為二,形成一道巨大石門。石門周遭,蹄印深深的秦五尺道、隋代古城堡、僰人懸棺等歷史文化古跡,讓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僰人文化、古滇文化在這里融合交流。
站在石門關口向南眺望,藍天悠遠,大地蒼茫,陣陣鷂鷹飛過關樓上空。秦五尺道、關河水道、昆水公路、內昆鐵路、水麻高速公路“五道并行”令人震顫。它們幾乎完全并排而高低錯落地匯奔于眼前,各行其道,成就了“一目三千年,五路過雄關”的奇景。
石門關西側崖壁上,至今保留著《袁滋題記摩崖石刻》,銘記了“南詔王歸唐”的崢嶸往事,這件碑刻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貞元九年(公元793 年),南詔王異牟尋派使者請求歸唐。唐遣巡官崔佐時與異牟尋會盟于大理點蒼山,南詔叛唐42年后又與唐重歸于好。翌年唐朝廷派御史中巫袁滋,持節赴云南冊封異牟尋為云南王。持冊御史袁滋由戎州(今四川宜賓)入滇,經石門時,有感而發,刻石記事。

隋朝手跡“石門關”

袁滋題記摩崖石刻

最高的一段五尺道
擔任主要使者并出色完成任務的袁滋,兩唐書有傳。他少時“強學博記”,曾依著名詩人元結讀書。后以才薦為侍御史轉工部員外郎。異牟尋上書歸唐,唐王朝在先派前往諭的官吏時,“皆以西南遐遠憚之,茲獨不辭”。當時云南被看成瘴煙蠻荒之區,路途遙遠,路多險阻,而袁滋能不辭辛勞,承擔重任,這是值得肯定的。他回到長安,還著有《云南記》5 卷,惜已散佚,僅在樊綽的《蠻書》中吸收了他的部分材料,并附錄了一些片斷。
袁滋摩崖在書法史上也可圈可點。清人葉昌熾《語石》稱:“唐代篆書,世推李陽冰……同時袁滋、瞿令問,鼎足而三。”袁滋手跡世傳極少,今存鹽津邊陲,是南方絲綢之路上重要實物典籍,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