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丹 汪東葵
(湖北省枝江市人民醫院,湖北宜昌 443299)
近年來我國鼻咽癌患者數量顯著增加,調強放射治療是常用的治療方法,但不同的疾病分期和頸部淋巴結轉移情況需要實施不同的治療計劃,因此需要對患者的頸部淋巴結轉移情況進行密切的監測,傳統的影像學方法例如:CT、MRI等,對頸部小淋巴結的診斷存在假陰性,有學者提出磁共振彌散成像有著較好的效果[1-2]。本次研究納入20例患者,研究磁共振彌散成像在鼻咽癌頸部淋巴結轉移調強放射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湖北省枝江市人民醫院接受調強放射治療的20例鼻咽癌患者進行觀察,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35~67歲,平均年齡(51.21±3.54)歲,病理類型:非角化性分化型10例,非角化性未分化型5例,低分化鱗型4例,高分化鱗型1例。本研究經湖北省枝江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且同 意。
納入標準:①以超聲、X線、鼻咽鏡等手段對患者進行檢查,確診為鼻咽癌,術后組織學檢驗也證實上述診斷;②研究開始前以腹部B超和胸部X片對患者進行掃描檢查,排除腫瘤遠處轉移;③患者無嚴重意識、認知障礙,可自行決定是否參與此研究。
排除標準:①排除無法耐受此次研究內容的患者;②排除患有嚴重身體或精神疾病的患者;③排除研究開展過程中因各種因素導致研究中斷的患者。
分別在治療前、治療中每周、治療后對患者行磁共振彌散成像檢查。患者仰臥并墊高頸部將其充分暴露,對患者頸部的冠狀位、矢狀位以及橫軸位進行掃描,T1WI 序 列:TR(450±50)ms,TE(17.5±7.5)ms;T2WI 序 列:TR(3 000±1 000) ms,TE(90±20) ms,間距(0.75±0.25)mm,層厚(3.75±0.75)mm;DWI序列:TR(3 000±1 000)ms,TE(32.5±2.5)ms;DWI序列:容積層厚 1.6 mm。
根據患者異常頸部淋巴結大小,將其分為<10 mm(22個淋巴結)和≥10 mm(34個淋巴結)兩個組別,對比兩組異常淋巴結治療前的彌散系數,觀察治療過程中其彌散系數變化情況,治療結束后,對比殘留異常頸部淋巴結和正常舌肌的彌散系數。
治療前,最短徑<10 mm的異常淋巴結22個,彌散系數為(0.73±0.15)×10-3mm/s,最短徑≥ 10 mm 的異常淋巴結34個,彌散系數為(0.71±0.11)×10-3mm/s,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異常淋巴結數量減少至22個,最短徑為2~13 mm,其中<10mm的異常淋巴結 3 個,彌散系數為(1.28±0.20)10-3mm/s,≥ 10 mm 的異常淋巴結19個,彌散系數為(1.25±0.21)10-3mm/s,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差異(P< 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的淋巴結及正常舌肌的平均彌散系數(±s)

表1 治療前后的淋巴結及正常舌肌的平均彌散系數(±s)
注:與最短徑<10 mm的比較,P>0.05。
彌散系數/10~3mm/s 最短徑/mm 彌散系數/×10-3 mm/s<10 ≥10治療前(n=22/34) 0.73±0.15 0.71±0.11*治療后(n=3/19) 1.28±0.20 1.25±0.21*T 5.7658 12.3259 P 0 0
鼻咽癌頸部淋巴結轉移是鼻咽癌比較常見的一種,約有40%的初患鼻咽癌的患者會出現雙頸部淋巴結的轉移[3],因此,在鼻咽癌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中,準確的判斷是否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可為患者癌癥分期提供依據,進而治療計劃的制定提供科學的參考。傳統的影像學診斷方法包括CT、MRI等,主要通過觀察形態、大小來判斷是否為轉移性,同時通過此對治療效果進行判斷,但是此類方法對于體積較小的淋巴結的診出率較低,假陰性較高,且對治療反應也比較滯后[4],有研究指出[5],在實體瘤的診斷工作中,磁共振彌散成像有著較高的定性診斷價 值。
磁共振彌散成像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目前我國臨床上能對水分子進行微觀運動觀察的方法,該技術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對人體各組織的水分子的功能情況進行反映[6]。能夠反映患者病理早期情況。鼻咽癌屬于惡性腫瘤的一種,其腫瘤細胞的增殖十分活躍,腫瘤細胞數量多、體積大、密度高、緊密排列,細胞外部的間隙十分小,同時由于其細胞核體積增加,因此核漿比數值增加,使得細胞內間隙明顯小于正常細胞,導致腫瘤細胞內水分子的擴散機制受到限制[7],再加上生物膜限制、水分子吸附水分子等原因,對惡性腫瘤的發展造成抑制,導致水分子活動進一步受限,進而使得其腫瘤細胞的彌散系數降低[8]。磁共振彌散成像中表現出較高信號。因此,磁共振彌散成像對良惡性腫瘤有著一定的臨床診斷價值,通過彌散系數可對淋巴結是否存在活性進行判斷。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在鼻咽癌調強放射治療工作中,利用磁共振彌散成像對患者進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及監測,有助于醫生對治療價值進行評估,為后續治療提供參考,因此,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