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藝術中學 王喜梅
分層教學法是基于學生個體差異而展開難度系數不同的教學活動的一種教學模式。通俗來說,運動能力、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只需要完成一些簡單的教學任務,比如基本的體育項目動作要求等。而運動能力、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需要完成難度系數更高的教學任務,學生的學習不再僅僅滿足于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這種分層教學方式可以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到成就感、滿足感,學習信心也因此得到增強。而且學生不斷體驗達到目標后的快樂,對體育這門學科的興趣也越發濃厚,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致和積極性越來越強。
除此之外,在運用分層教學模式的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并且看得到觸手可及的學習目標,所以能全身心投入教學活動中,這樣既可以減輕體育教師的教學負擔,還能讓學生得到有效的鍛煉,從而獲得身體素質、體育能力的提升。
在實施分層教學之前,體育教師應通過課堂觀察、和學生溝通等途徑全面、深入了解學情,比如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對體育的愛好程度等。只有充分掌握這些信息,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分層,確保每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是實施分層教學模式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最基礎的一個環節。只有將學生分好層,后續的教學活動才能順利展開。在對學生進行分層的時候,體育教師不能只按照單一的標準對學生進行劃分,而是綜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身體素質、體育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進行教學。在筆者看來,為了響應素質教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體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的時候應尊重學生自愿的原則,立足實際,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學習需求和實際水平選擇合適的層次。假如學生后來發現選擇的層次不適合自己,教師再幫助學生進行調整,確保每個學生都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有效學習。
在分好學生的層次之后,教師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用有效的目標激勵學生,將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出來,使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學活動中。
例如,在耐力跑項目中,體育教師應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能力、耐力素質等各個方面的差異,針對不同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再如,對于身體素質較好、耐力素質強、體育興趣濃厚的學生,教師可以將學習目標設置為1500米。以此類推,對于體育綜合素質中等以及綜合素質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將目標分別設置為1200 米、800 米。這種為不同層次學生“量身定做”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有自信心去完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竭盡全力去完成。
對教學內容的分層是分層教學過程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對體育訓練內容以及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設計,在這個基礎上因材施教。例如,有些學生不擅長跑步,但是擅長跳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針對學生的跳高水平進行培養,將學生的優勢和特點充分發揮出來,以此提升學生的跳高能力。又如,同樣擅長跑步的學生,有的學生喜歡并擅長短跑,而有的學生喜歡并擅長長跑,對于前者,體育教師應注重訓練學生的短跑能力,而對于后者,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長跑能力強化訓練,確保每個學生的潛能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由此可見,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提升學生的運動水平,使學生獲得個性化發展。
除此之外,體育教師在每個學生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后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簡單來說,對于身體素質、體育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以表揚和鼓勵為主,而對體育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則在表揚的基礎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綜上所述,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法,意義重大,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和提升,從而促進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體育教師首先要了解學情,清楚地認識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體育素養,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的分層,使每個學生都能基于自己的最近發展區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從而達到優化體育教學效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