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拉路小學 李賽白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我國古代教育家韓愈所提出的教師的職責,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傳道,傳道即傳授學生做人的道理,放到現在來講就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素質教育明確提出要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人才,德育也仍然居于首位,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德育。教師是學生做人與學習的方向標,小學階段的學生心智不成熟,對權威有著崇拜感與依賴感,會不自覺地向自己喜歡的教師學習,學生為了獲取教師的關注以及稱贊會主動模仿教師的行為,若教師的自身道德修養有問題,那么學生學會的將會是錯誤的行為,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十分不利。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應該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做到以德育人。
教師要在教學時要注意自己的說話態度與表達語言,要文明對待學生,學生犯錯時可以進行批評但是要注意文明用語,不要諷刺、辱罵學生,不要對學生進行人身攻擊,否定學生的價值,就事論事即可。在與學生交流時要尊重學生,允許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其思想存在問題時教師也不要過于指責學生,要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其產生此類思想的原因,然后以德育人,選取合適的方式有的放矢地糾正學生的思想,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的經歷,現身說法讓學生認識到教師所教授道理的正確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做到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絕不可因為成績的好壞就對學生進行差別待遇,無論是成績好還是不好的學生,處理的方式都要保持一致,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尊重和敬愛,才能讓學生愿意聽教師的教導。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參加學校為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與教學能力的培訓活動,認真學習。每天都要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存在不當之處,若存在要及時糾正。
德育不光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長應該承擔的責任,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學生的行為會產生極大的影響,若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產生沖突時,會給小學生帶來混亂感,使學生不知道應該聽從哪一方的教導,那么勢必會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帶來阻礙。因此,應該加強家校共育,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共同加強對小學生正確三觀的引導。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初期,在此階段若是出現問題,學生未能接受正確引導,那么錯誤三觀就極有可能伴隨學生的一生。為了避免出現此類問題,教師應積極與家長溝通,就學生德育的教學內容與希望學生未來養成的意志品質進行細致的溝通,確定正確三觀的思維導向,向家長強調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讓家長意識到自身行為對學生的影響,從而主動規范自身行為,同時請家長配合學校開展德育活動,讓家庭德育內容與學校德育內容保持一致。
德育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逐漸出現新的內容,教師應根據時代的變化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德育的內容。此外,以往學校組織德育的活動大多是以教師或者學校領導人的說教為形式開展的,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那么德育效果也必然不佳,因此學校應該創新互動形式,選擇一些趣味活動形式開展德育,如,征文比賽、體育競技、將德育內容制成動畫宣傳片等。
德育應該是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各科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抓住教育的契機,選取合適的方法進行及時教育,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就了解什么樣的行為是道德行為,逐漸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首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滲透德育,其次就是在教學中若是發現有學生犯錯時,要針對這個錯誤進行及時糾正,但是不要直白指出,要維護學生的自尊。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進行德育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學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代表要從自身做起,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以德育人做好學生的道德榜樣,在學校舉行的道德活動中結合學生的實際豐富德育內容,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關心、尊重學生,抓住日常生活,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家長一起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