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麗水經濟開發區中學 王紅
為了了解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農村初中德育的現狀,本研究選取某農村學校的6 個班級開展問卷調查,對該校的6 位班主任進行訪談。根據本次研究的內容和目的,設計相關問卷和訪談提綱。本次發放調查問卷220 份,回收有效問卷200 份,有效回收率90.9%。
在對學生的調查問卷中,問及“你認為學習和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否有意義”,47.5%的學生認為非常有意義,22.5%回答基本有意義,12.5%的學生回答一般有意義,12.5%回答基本沒有意義,5%回答完全沒有意義。該問題的編制根據李克特五點式量表,分值由高到低,分值依次是5-1,如表1 所示,通過計算,得出該項均值為3.95,說明該校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可度較高,對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較為積極。

表1 你認為學習和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否有意義
為了了解德育導師在安排德育實踐活動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實踐活動的結合度,本次研究對該校的德育導師A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訪談內容如下:
問“請問您在平時的德育課或實踐活動中會滲透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嗎”,德育導師A 回答:“偶爾會滲透吧。”再問:“你有哪些德育主題是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導師A 回答:“在一些傳統節日的前期,比如中秋節,我會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班會,讓同學們了解節日的來源及風俗習慣。”從訪談來看,該校德育導師對中華優秀傳統的認識不夠充分和全面,內容安排范圍較為狹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傳統節日,還有傳統美食、傳統建筑、傳統醫術等內容。
在對該校的德育導師訪談中來看,問及他們德育活動組織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最常規的形式,就是通過班會課的形式開展。德育導師在班會課上傳授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并在課堂上開展主題討論,課程內容往往浮于表面,對主題挖掘不深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也不夠深入。另一種形式就是社會實踐,德育導師帶學生參觀校外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場所,比如博物館、名人故居等地方,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和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主動探尋的過程中,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自信。總體分析,德育組織形式主要通過上課的方式幫助學生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較少,形式不夠多樣化。
一直以來,黨和政府都在著力建設教師專業隊伍,教師在學校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結合的過程中,如果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就很難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無法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從學生問卷來看,認為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了解的只有9.8%,一半以上認為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不足。由此可以看出,當前教師隊伍整體的文化素質有待提高,需要引起學校領導和有關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這與相關教師培訓不足有著密切關系。從訪談內容來看,當問及“您是否接受過有關傳統文化的培訓”時,大部分教師表示沒有。
家庭作為孩子最初的學習場所,對于孩子進行必要的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在家庭生活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監護人或父母的文化意識如果不強或者缺乏教育意識都會影響孩子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第一,目前大多數家長受到傳統文化思想的束縛,只注重提高孩子的文化成績,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導致孩子的傳統文化覺悟較低。第二,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過于單一,因為大部分家長對于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僅僅停留在口頭叮囑,比如教育孩子要尊敬長輩,要謙讓,涉及面較為狹窄。第三,應注重言傳身教。部分家長在嚴格要求孩子的同時,自己卻缺少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動力,長此以往,教育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從教師專業隊伍建設來看,應不斷提高德育導師的專業素質和覺悟。教師應積極學習有關傳統文化的政策文件和科研文獻,不斷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利用地方資源,對學生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從加強學生傳統文化意識來看,學校應組織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比如傳統文化知識競答、黑板報評比等形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傳統文化教育上,教育內容要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相契合,不能一味地刻板說教,避免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倦怠的情緒。此外,還需加強傳統文化的實踐教育,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文化的美好,從而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