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人民醫院(653100)納維婭 速鳳媛
胃癌消化道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大多數患者由于早期癥狀不明顯,極易被忽視和漏診,直到晚期出現臨床癥狀才就診,對患者生命安全危害極大[1][2]。對于胃癌晚期患者來說,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但化療副作用較多,會出現脫發、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心理焦慮恐懼、胃腸道等不良癥狀,尤其在使用鎮痛藥物時便秘癥狀極為明顯[3][4]。便秘可以說是癌癥化療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常常會導致患者出現腹痛、腹脹、食欲不振,還可以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在影響化療進程的同時還增加了患者痛苦。故筆者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來我院腫瘤科治療胃癌的90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精細化護理對胃癌化療患者使用鎮痛藥物所致便秘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腫瘤科治療胃癌化療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研究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齡(54.00±4.68)歲;對照組男22例,女23例,平均年齡(56.00±3.79)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納入標準:患者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總體情況良好,能耐受化療,無禁忌癥,病人在化療前1天沒有便秘,腫瘤無遠處轉移。排除標準:患者總體較差,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查異常,不能耐受化療,有化療禁忌證并對化療敏感,腫瘤無遠處轉移。
1.2 方法
1.2.1 常規護理 給予一般的常規護理,包括心理護理,化療后的排便護理,密切監測胃癌化療后的各項生命體征指標,飲食、運動鍛煉以及定時排便等。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針對個人情況加強對患者及家屬在有關胃癌化療方面的知識普及,讓患者和家屬掌握化療后疼痛使用鎮痛藥物的不良癥狀,消除恐懼心理。②營造良好的環境,健康飲食: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保持病房的溫濕度、整潔的環境及柔和的光線等,都可以讓患者感覺舒適有利于康復;食用營養均衡易消化,盡量多含維生素A、C以及粗纖維等[5][6]。③適當的鍛煉:化療后在患者身體承受的范圍內適當的在病房內走動或上下樓梯,臥床患者按摩腹部,促進胃腸蠕動。
1.2.2 精細化護理方法 ①在胃癌患者進行化療前做好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與患者講解化療的一般程序、必要性以及會發生的風險,應該注意的問題,加大患者對化療的認知。與患者耐心溝通,撫慰患者內心不安的情緒問題,化療后止痛及便秘的情況應告知家屬并加強護理,傳授減少便秘護理技巧,要患者每天早晨飲食后定時排便,即使無便意,也要養成習慣。②指導患者應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食物種類豐富,且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或水果及含有粗纖維的食物,保證每天飲水2000~3000ml,在水中添加蜂蜜,以促進腸蠕動。③患者適當鍛煉,鍛煉計劃應根據患者各方面的情況制定,如可指導患者在病房或者樓層內來回走動、上下樓梯;針對臥床患者,指導其臥姿采用仰臥位,全身放松,家屬應協助按摩腹部,一手掌放在肚臍上部,用大拇指和四指從右到左沿結腸方向按摩,以促進腸蠕動、排便。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 1個月以后的排便間隔以及排便時長及護理滿意度。對本院護理的滿意程度進行判定。量表由20道客觀題構成,范圍包括:護理內容、護理流程、護理態度、病室環境、費用等多個方面,其中85~100分為非常滿意;65~84分為比較滿意;65分以下為不滿意,量表均由患者自行完成。并統計每組患者總滿意率,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每組人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包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排便間隔及排便時長的比較研究組患者排便間隔、排便時長短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詳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排便間隔及排便時長的比較(±s)

附表 兩組患者排便間隔及排便時長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排便間隔(d) 排便時長(min)研究組 45 1.35±0.18 3.18±0.71對照組 45 2.76±0.26 5.31±0.85 t 3.346 4.815 P 0.000 0.000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護理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5.56%,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近些年來胃癌的發病率極高,居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首位,已經嚴重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胃癌在臨床上極為常見,形成機制因胃壁內表層的黏膜上皮細胞癌變后會形成腫塊,患者早期表現為進食阻礙、疼痛、嘔吐等,嚴重者還會有黑色血便、嘔血等。由于胃癌早期癥狀不典型,或有或無的輕微消化道癥狀,常被人忽視,一旦發現后,基本都處于中晚期,極不利于預后。晚期的胃癌患者需要承受極大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給家庭和患者本人帶來極重的經濟負擔。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的生活質量,對其影響極為重要。
經濟的不斷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飲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胃已經超過了承受極限,各種胃部疾病接踵而來,最為嚴重的疾病為胃癌,較低的治愈率嚴重危害著患者的生命安全。胃癌的術后化療可以清除大部分隱匿性的微小病灶,減小了術后的復發率,可以顯著提高手術效果,改善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由于化療時的副作用較大,有時需要使用鎮痛藥物,這對患者的飲食及排便影響極大,情緒波動較大[5]。精細化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且遵循著生物-心理-社會的護理模式,可以針對患者本身提供更加細致的護理方法,科學指導患者飲食,幫助化療患者排便,穩定患者情緒。
對于正常成年人來說排便頻率為0.5~2次/日,胃癌化療的患者,本就癌變的胃部的消化功能極其低下,蠕動緩慢,加之使用鎮痛藥物,使得整個胃腸道的平滑肌痙攣,引起胃排空延遲,排便頻率下降,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排便間隔、排便時長較對照組短(P<0.05);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高(P<0.05)。表明精細化護理方法有助于緩解和減輕胃癌化療患者使用鎮痛藥物所致的便秘,與蔣益蘭[6]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精細化護理方法有助于緩解和減輕胃癌化療患者使用鎮痛藥物所致的便秘,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