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編輯 張羽 文字來源 一本造
“白日夢藍”是一本造建筑工作室聯合獨立音樂人鐵陽,在公益組織“種太陽”的夏令營項目中,帶領湖北浠水縣大別山區的留守兒童們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志愿者們,共同設計并親手搭建的一座“會唱歌的房子”,為孩子們帶來一個“樂隊的夏天”。
《白日夢藍》是2009 年刺猬樂隊發行的音樂專輯。其中同名主打歌《白日夢藍》是一首在蒼白生活中追尋生活色彩的“青春傷痛”歌曲(筆者認為)。“沒有人能夠掩蓋/夢境中的色彩”,一本造工作室想把留守兒童和大學生志愿者們想象中的美好展現在現實中,成為虛幻夢境的打造者。
打造夢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設計師首先要選一個“夢境”的范圍,然后勾勒線條、著墨上色。鐵陽曾經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演員陳坤發起的心靈公益項目“行走的力量”。她是一個親身走在路上、走進山里、走進荒野、走過城市的人。再加上音樂人的身份,有她負責聲部的設計和安排,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但這個“會唱歌的房子”,與其說是建筑,不如說是一個設置,共由十組構筑物構成,分為三個聲部,每個聲部3-5 個音階。主要發聲部位為三種不同直徑的PVC 排水管,并由頂部的藍色給水管進行音高的調節。PVC 給排水管在鄉村及其常見——鄉村里的民宅大多外露排水系統以節省造價方便檢修,因此很多孩子對它們并不陌生。它們擁有極為豐富的轉接配件系統,這幫助孩子們很容易地理解了原理并快速裝配完成,甚至摸索更多的組合方式。
使用PVC 給排水管設計發聲器的靈感來自于巴布亞新幾內亞原住民的竹制打擊樂器——他們使用不同直徑的竹子,打通內徑并捆扎到一起,擊打發出生聲音形成極為豐富有力量的旋律與節奏。這是一種將原生態展現在眼前的設計,不僅是就地取材,更是一種當地化的象征——家園的一切都有待開發,家園的一切也都可以開發。這里不應該只是留守,而應該是新的希望與征程。

桃樹坳24 小時藝術館

孩子們與村民互動
為了簡化搭建流程,設計師以110mm直徑的排水管為基礎將“白日夢藍”的底座設計為統一尺寸的基礎——即“凳子”,成為白日夢藍的基本構架。與此同時,110mm 直徑的排水管也是孩子們的“畫卷”——根據聽到的音樂,孩子們嘗試在管壁上進行創作,再把它們組裝進入白日夢藍。
排水管底座頂部填充了常見的建筑材料——膨脹泡沫膠作為吸音棉,減少聲音在下部分的傳播,使發聲部位集中在白日夢藍的上半部分,使音階的調節更容易被量化。如果說PVC 給排水管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架子鼓”,那么“一次性拖鞋”就成為了“鼓槌”——廉價耐用,尺寸合適,且具有不錯的韌性和彈性,帶動空氣敲擊出頗有質感的聲音。
白日夢藍的第一個形態,是居住空間最原初的形態之一——“庇護所”。
雙坡頂的小房子令人太熟悉,它是很多人學習“畫房子”的時候最開始學習的形式。中間的凳子在構筑物拼接起來后,正是一張床的尺寸:1600mm,2000mm。十組構筑物可以被拼接為五組“庇護所”,散布在操場中央。
這是為孩子們在嘉年華的表演而設計的空間。十組構筑物圍合成一個圓形,建造營和音樂營的孩子們在外圍坐一排,每個人敲擊兩組,音樂人鐵陽在中間指揮,完成一首“WE WILL ROCK YOU“的演奏;之后戲劇營的孩子們進入劇場中央,其余的孩子們在白日夢藍的凳子上圍坐一圈白日夢藍成為一座典型的“圓形劇場”,而這正是劇場建筑最初的形式原型。
白日夢藍的第三個形態由孩子們分組進行設計,并由建筑師團隊與志愿者共同投票選出一個方案,作為結營之夜的“桃樹坳24小時藝術館”。獲得最多人認可的方案,由一組四個構筑物圍成的合院,加周圍三組連廊構成。它提供了充足的展示面,以及一個內向的主題展區。
“桃樹坳24 小時藝術館”的布展方案同樣由孩子們分組討論完成。他們需要綜合在營地的十五天中學習的知識,組織上百件作品并以合理的流線/主題展出。而最終的展出成果令人驚嘆!
孩子們將“鼓槌”——一次性拖鞋,鄭重地放在站臺上展覽,與尤克里里一起,這是被他們認可的“樂器”,也在“展覽”這個事件中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桃樹坳”三個字是孩子們用工作坊剩余的鏡面紙剪貼而成,倒映天光云影;剩余的PVC 給排水管配件被分門別類整齊碼放在“互動區”,孩子們用它們組裝成了一座“大炮”;孩子們一筆一畫繪制邀請函,并親手送給學校旁邊村莊里的老人們/鄰居們;他們既是藝術家,也是自信的導覽員,驕傲地給村民們介紹他們的作品,傾聽采集的大自然的聲音……
原計劃與音樂營合并的課程,在中間一天由于時間表臨時調整而出現了空缺。孩子們對PVC 給排水管的設計與組裝躍躍欲試,于是建筑師團隊決定加入一個新的環節——一場可自行打造“裝備”的球賽。
球賽規則非常簡單:每個孩子利用還未拼裝入白日夢藍的剩余PVC 給排水管,以及一部分備用配件,自行組裝“球桿裝備”,組裝形式不限;一個臨時找來的紅色氣球(未充滿氣以確保不會因敲擊爆炸,但保持一定彈性)成為球賽中的“紅色飛賊”;任何球員只能以自制球桿擊打氣球,不可使用身體部位觸碰氣球。氣球被擊入對方球門則得一分。雙方可自由組隊。

意外球賽(組圖)


圓形劇場(組圖)


這場臨時組織的意外環節,成為孩子們最為歡樂的一個下午:他們忙不迭地研究裝配方法,升級裝備,不斷嘗試哪種方法最能夠“可攻可守”重量更輕;慢慢地孩子們發現盲目堆砌配件越做越大的球桿,往往卻并不好用;甚至有孩子開發出了兩個人共同使用的“獨立盾”……
一片青草地上的“白日夢藍”,帶給孩子們的,如設計師和鐵陽所想,并不只是一場白日夢吧。他們是希望通過這一場歡愉,讓留守在家鄉的孩子們有一個接受到狹小環境之外事物的機會,讓小小年紀但可能有點麻木、或是仍舊單純的臉上,多了更多對未來、對未知的憧憬。
(建造者:徐源、徐佳雪、王航、王立新、徐文汝、史立柯、胡兵、徐梓昕、徐浩文、徐鑫淼、徐紫瑞、徐明宇、徐倩、王熙、徐佳然、徐震、王志海;
志愿者:王曉陽、周雪兒、石雨菲、田舒寧、張云天、向偉靜、郭琦珺;
課程設計:種太陽社會發展與創新中心;
建筑師:一本造建筑工作室;
音樂人:鐵陽;
攝影:蔡昕媛,李可欣,楊佳欣,南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