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咫間景觀建筑設計工作室
由蘇州設計師馬嘉偉、董江創辦的新銳設計師工作室。團隊成員在多個設計領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包括建筑、景觀、室內、軟裝、器物等,共同的生活價值觀和設計價值觀讓大家走到了一起。
工作室目前精耕文旅和酒店民宿會所等領域,利用團隊的全案優勢,整體設計,力求項目的完整落地,用空間語言來闡述我們的美學觀點和生活態度。

馮筱綺
資深室內設計師、亞太酒店設計協會會員。從業十五年,有著豐富的各類室內項目經驗,近年來專注酒店和別墅的室內設計。

馬嘉偉
江南大學景觀建筑系畢業,資深景觀建筑師。擁有豐富的公共建筑及景觀實踐經驗。近幾年積極參與城市和鄉村的微空間設計,包括民宿、精品酒店、美麗鄉村、建筑更新改造等領域。

董江
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建筑學碩士,RIBA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會員。兼職任教于蘇州大學。學成歸國后實踐并研究包括數字建造、交互裝置、策展展示、多媒體視覺表現、設計教育等跨界眾多領域。
地址:蘇州古城區平江路北段
建筑面積:375 m2
竣工時間:2020.7
參與設計師:馮筱綺、馬嘉偉、董江
合作方(施工方):王劉楊團隊
使用材料:木飾面、水磨石、
火山巖、硅藻泥

1 首層平面
項目位于蘇州古城區平江路北段,東側與主街臨河相望,其他側被周邊民居圍繞。除了東側有較好視野外,其他界面并無優質外部景觀資源,并且還要協調好項目和周邊鄰里的開窗、院墻、設備噪音等多種現實問題。
業主希望在這塊約260 平的用地內,利用既有建筑的框架結構改造建設一個擁有10 來間客房,并且有可外對經營的茶室、咖啡店等功能的微酒店。
在相對擁擠的原有空間里,設計師采用了“微園林,輕時尚”的設計原則,通過既有空間梳理出五個不同狀態的小院子(前院、水院、中庭、邊后院、露臺院)。使空間流動滲透,各個功能房間都有至少兩面以上的景觀面。步入其間,可以淋漓盡致的感受到四時光影、魚戲蓮葉、雨打芭蕉等精致恬淡的院景生活。
對于設計團隊來說,也是希望在這個項目中,通過對既有建筑鑲嵌院落灰空間的手法,喚醒場地的活力,激發出更大的空間價值,也是對古城歷史街區眾多微更新項目作出的一種積極嘗試。
初到場地,空間狹小昏暗,但二樓的平臺以及三樓的視野讓設計師然開朗,這個爬升帶來的開合感是場所比較特別的體驗。設計中,也希望抓住和提升這一體驗。
平江路上,通過一座老石橋沿著河邊進入到場地的前廳,可以感受到前廳特殊處理的屋頂光線,達到一個短暫的停留和轉換,同時透過格柵移門窺見內院的精彩。
首層包括前院、水院、中庭,以及室內公區,體驗到的是一個精致的帶有蘇州元素的時尚庭院,屬于小型庭院尺度。
通過室外白色鋼樓梯或者室內的水磨石樓梯上到二樓,透過室外平臺或者房間里設置的東向取景窗,感受到的是平江路歷史街區的老街尺度。
到了三樓的露臺,遠處蘇州的新地標東方之門成為遠眺的端景,同時透過近景的內部庭院,中景的古城老街天際線,共同形成一幅時空穿梭的生動畫面。

3 前廳光影

1 前院看向樓梯

2 大廳與水院

3 二層露臺

4 一樓西側庭院房間
藝圃延光閣的啟示,作為蘇州本土設計師,藝圃是我們經常會去閑聊小坐的地方,那一方山水和屋面的波光粼粼早就習以為常。雖然現實條件相去甚遠,但空間原型還是類似,因此通過折疊玻璃門、鏡面水、院墻山石,以及挑檐空中綠化的處理來致敬藝圃的這處經典空間。
房子和周圍鄰居有很多相連的部分,鄰居廚房的開窗正對著公區大廳,于是就設置地面窗取景,同時兼顧鄰居的需求。
北側對著雜亂的相鄰屋頂,于是另外單獨起了一道院墻,形成了一個北側狹長的種滿竹子的室外空間,補充了一樓房間的采光,阻隔了二樓北側的不良視野,框定了一個相對整齊的古城天際線視野。
西側對著隔壁荒廢的老宅院子,就利用斑駁的老院墻作為背景,設置取景窗和主景石榴樹,形成局部小景。

5 三層露臺遠眺東方之門
此次設計更多的是對存量建筑空間的改造提升,而且因為地處歷史街區核心地段,受古城保護和周邊鄰里的影響,對于建筑學而言的建構、材料表達相對受限。這也是在蘇州古城做相關設計的一個常態,但通過空間體驗感提升場所價值這一普遍訴求不應該因此受限。
通過若干個微庭院的設置引導,讓空間流動,讓光線穿梭滲透進原本閉塞的空間內,讓水、石、木、綠這些基礎自然元素自由彌漫在空間各處,配合一些自然溫潤的裝飾材料,如木飾面、水磨石、硅藻泥等作為背景,來共同激發出場所的溫度感和活力感。
客觀條件讓這個項目不太能有建筑的自我表達,更多的是通過內省的方式來充分設計和挖掘內部空間的精彩可能性。這也是咫間的設計哲學:建筑的本質是一處讓人放松平靜的空間,控制建筑和建筑師自我表達的聲音,讓建筑空間更安靜的去服務人和環境,成為一個溫暖的容器。

3 二樓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