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錫輝
摘要:從歷史視野而言,“大歷史觀”是看待問題的基本方法,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80年反侵略反壓迫的現實所需、中國共產黨近100年艱苦創業的實踐總結、改革開放40多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訴求、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邏輯必然構成了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出場語境。從理論視野而言,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所在,闡明了英雄之于時代、英雄之于群眾、英雄之于條件的理論問題。從實踐視野而言,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核心論域與“四個偉大”存在天然的聯系,即砥礪愛國情懷以推進偉大事業,彰顯民族氣節以進行偉大斗爭,弘揚英雄氣概以建設偉大工程,堅定必勝信念以實現偉大夢想。歷史視野、理論視野、實踐視野構成了理解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全新視角。
關鍵詞:習近平;崇尚英雄;歷史視野;理論視野;實踐視野
中圖分類號:D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448(2020)03-0047-OS
2020年3月10日,習近平赴武漢考察時稱贊一線醫務工作者“是真正的英雄”[1],表達了對英雄的崇高敬意。據新華社公開報道,2012-2019年,習近平共計29次前往紅色圣地、革命老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有關地方考察,并圍繞崇尚英雄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過去走過的路。習近平強調:“今天,中國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2]崇尚英雄是不忘初心的鮮明體現,是激勵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然而,目前學術界有關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研究尚未闡明歷史為何需要英雄、理論如何析理英雄、實踐怎樣成就英雄等問題。因此,本文以習近平的個人著作、中央重要文獻、人民日報為文本考察對象,從歷史視野、理論視野、實踐視野出發,試圖完整準確地理解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
一 歷史視野: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出場語境
“大歷史觀”是習近平多次強調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他認為需要樹立寬廣的視野,把研究問題、對象置于世界和我國發展的大歷史中。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的重要論述是運用“大歷史觀”看待問題的典范,將崇尚英雄置于近代以來180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近100年的歷史、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新時代以來的歷史進行全面考察,深刻體現了長距離的歷史意識、歷史感的自覺存在。
(一)崇尚英雄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80年反侵略反壓迫的現實所需
1840年,西方國家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縱觀而言,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飽受磨難的歷史,是一部充斥著壓迫與反壓迫、殖民與反殖民斗爭的歷史。無數仁人志士懷抱著救國安民的宏偉理想投入反壓迫反殖民斗爭的洪流,甚至不惜犧牲寶貴的生命。習近平指出:“正是因為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不懈抗爭和持續奮斗,正是因為前人們浴血奮斗和英勇犧牲,我們的國家才有了今天的獨立自主。”[2]這意味著近代以來所有為中華民族擺脫侵略和壓迫而作出貢獻和犧牲的人,都是民族的英雄。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經歷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整個國家以小農經濟為主,未能抓住工業革命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不僅經歷了完整的工業革命,而且文化啟蒙、民主理念、民權運動已經深入人心,中國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鴉片戰爭以后,洋務派試圖用近代西方科學技術挽救封建統治的危機,其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后來,宋教仁等人提出了資本主義救國方案,結局同樣是走向失敗,同時代的還有諸多救國方案,不勝枚舉。直至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提出社會主義救國方略后,中國才找到了正確的前進道路。盡管他們所提出的救國方案各有千秋,但本質上都是對中國前途命運的殷殷關切,他們將先進的世界文明傳遞至國內,達到開啟民智的重要效果。思想文化領域的解放是反帝反封建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既然是革命,注定是要流血犧牲的,孫中山是革命的杰出代表。孫中山發動和領導了辛亥革命,同各種逆時代潮流的勢力作斗爭,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習近平對孫中山進行了高度評價:“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3](P1)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一大批胸懷民族大義的革命先驅敢于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作斗爭,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閥門,以巨大的震撼力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為中華民族的崛起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二)崇尚英雄是中國共產黨近100年艱苦創業的實踐總結
中國共產黨成立于民族危難之際,勇敢地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帶領中國人民擺脫重重束縛,克服種種困難。針對這苦難又輝煌的歲月,習近平主要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兩個歷史時期提及如何崇尚英雄、如何發揚英雄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歷史濃墨重彩的篇章,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對外贏得了反抗外來侵略戰爭的勝利,對內取得了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勝利,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自“九一八”事變以降,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斗爭從未中斷過,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砒柱。正如習近平所言:“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汽,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4]英勇的中華兒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一批英雄人物由此產生,如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和東北抗聯的8名女戰士等。為此,習近平強調:“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2]習近平擔任總書記以來,每年都會數次前往革命圣地瞻仰英烈:在山東臨沂考察時指出:“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5]在安徽金寨縣考察時指出:“我們要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繼續前行。”[6]在江西井岡山考察時指出:“我們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7]習近平心中裝著一切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作出犧牲的英雄們,英雄身上的光輝品質深深影響著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出現了雷鋒、王進喜、黃繼光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英雄,他們為國家的安定團結作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要求將英雄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不僅如此,我國還對其進行了相關立法。2014年專門設立了3個國家級紀念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中國烈士紀念日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并在設立紀念日的當年舉辦了高規格的紀念活動,習近平親自參加并發表重要講話,以此緬懷英烈,體現了習近平崇尚英雄的革命情懷。
(三)崇尚英雄是改革開放40多年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訴求
“歷史在不斷地前進,社會主要矛盾在不斷地演變,黨面臨的形勢和中心工作也會隨之調整。川a](P21)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沖破“左”的束縛,果斷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政治和組織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推動中國邁人了改革開放新時期。這一時期,許許多多的時代英雄勇立時代潮頭,奮發有為,銳意進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注人了活力。2018年11月,人民日報發布了《關于改革開放杰出貢獻擬表彰對象的公示》,表彰對象涵蓋社會各界的優秀代表,有優秀企業家、體壇明星、“兩彈一星”功臣等,這釋放出黨和國家重視英雄人物的信號,樹立了崇尚、捍衛、學習、關愛英雄的良好社會風氣。習近平鮮明地指出:“今天我們以最高規格褒獎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揚他們身上展現的忠誠、執著、樸實的鮮明品格。”[9](P2)改革開放40多年來,很多無名英雄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致力于促進黨和國家事業的新發展,得到了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可。習近平在全國精神文明表彰大會上主動給兩名老人讓座,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名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他恪守國家機密,不泄露工作單位和任務,隱姓埋名30載未歸家,為祖國的國防安全作出過重大貢獻。另一名是懸崖開鑿“天渠”的老支書黃大發。為了讓鄉親們喝上水、吃上飯,他帶領鄉親們在懸崖峭壁上,歷經30余年開發出長達10km的“生命渠”。兩名道德模范是時代的英雄,習近平以讓座的實際行動證明,英雄理應受到崇尚和關愛。新時期的世界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注定了英雄的產生是在平凡中彰顯出不平凡。“英雄模范們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忘我工作、無私奉獻,不計個人得失,舍小家顧大家,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9](P2-3)改革開放仍在繼續,需要更多的人向英雄學習,像英雄一樣無私奉獻,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堅力量。
(四)崇尚英雄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邏輯必然
習近平指出:“這是一個風云際會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10](P3)這一論斷包含兩層要義:其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風云際會時代的實踐構圖。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合作,勇于擔當大國責任,受到了世界各國認可,中國的國際地位相較于之前已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中國正在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但貿易摩擦、領土爭端、恐怖主義等問題依然對中國的政治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總之,中國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嚴峻挑戰也前所未有。從國內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這就涉及妥善解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問題,從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二,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呼喚英雄輩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2]雖然血與火的戰爭年代暫時遠離了我們當下的生活,但英雄卻愈顯珍貴。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啃最硬骨頭”的信心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以“建功必定有我”的恒心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建設以人為本的法治文明”的信念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的新任務導致英雄的產生出現了新特征,它更加需要對理想信念執著地追求和堅守,牢記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習近平看來,默默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付出所有的人是新時代需要崇尚的英雄。他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考察時高度贊揚他們“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革命英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堅定理想信念,踐行著航天報國的初心,為新時代的國防安全奉獻自己的全部。“新時代必將是大有可為的時代。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像英雄模范那樣堅守、像英雄模范那樣奮斗,共同譜寫新時代人民共和國的壯麗凱歌。”[9](P4)事實證明,新時代涌現的時代楷模黃大年、排雷戰士杜富國、用生命擎起艦載機起飛的羅陽、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他們是習近平心目中的英雄,是新時代耀眼的精神燈塔。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出場語境源自反侵略反壓迫的現實所需、艱苦創業的實踐總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訴求、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邏輯必然,呈現出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英雄是每一個時代的杰出代表,是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的先鋒,英雄精神要永遠傳承下去。
二 理論視野: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唯物史觀
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的重要論述體現了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學理意蘊,它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所在,構成了我們正確認識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理論基礎,闡釋了英雄之于時代、英雄之于群眾、英雄之于條件的學理關系。
(一)歷史唯物主義是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根本所在
恩格斯將唯物史觀視為馬克思一生中最偉大的兩個發現之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領域同自然領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強調社會歷史存在著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而人作為實踐的主體,能夠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中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反映在英雄觀領域,既要認識到英雄人物的產生和活動受一定的客觀規律制約,又要認識到英雄人物特殊的歷史作用,否則便會陷入唯心史觀的錯誤,這就是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根本所在。
馬克思指出:“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11](P502)同時又強調,大人物的產生不能脫離一定的社會存在。習近平一以貫之地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他多次提及“時代造就偉大人物,偉大人物又影響時代”[3](P1),“天下艱難際,時勢造英雄;。所謂時勢,指的就是現實的社會存在。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人物,是因為本質上就抓住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抗日戰爭時期,殖民侵略與反殖民侵略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習近平在緬懷抗戰英雄時說道,所有為中華民族擺脫外來殖民侵略壓迫而犧牲的人們都是國家的榮光。改革開放時期,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社會生產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如何創造更高的生產力是關系到中國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許多富有遠見和勤勞肯干的中國人投身于此,使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趕超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總結道:“時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斷涌現。”[12](P14)習近平對英雄的認定和崇尚從來都是依據歷史客觀規律進行的,將英雄人物置于當時所處的客觀歷史環境進行考察,明確指出社會一旦有了需要,并且具備了一定的歷史條件,便會產生一定的英雄。
由此可見,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的重要論述善于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要義出發分析問題,客觀準確地審視英雄的產生及其歷史作用的發揮。
(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立場標識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核心內容是承認歷史是由人民群眾所創造的,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誕生之前,只看到了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重大影響,未能看到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人民群眾的決定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英雄人物來源于人民群眾,是人民群眾中的杰出代表,英雄人物的產生和發揮作用絕不能脫離人民群眾,他們一道共同為創造歷史發揮主體作用。也就是說,馬克思既肯定英雄人物的歷史作用,又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著重強調英雄人物是人民群眾意志的代表,英雄人物若脫離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則不可能發揮歷史作用。
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的重要論述汲取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科學要義,并結合中國實際加以豐富完善。2014年9月,習近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招待會上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要緊緊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13]他回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的歷史,認為英雄人物本質上屬于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真正動力,戰爭與革命時期要依靠人民,現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是要依靠人民。2016年10月,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英雄的人民創造英雄的歷史。”[14](P9)他將英雄、歷史、人民結合起來深入思考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得出英雄來自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結論,英雄與人民不可分割。2018年3月,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進一步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5](P145)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內在要求,他高度肯定和贊揚了人民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強調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2019年9月,習近平說道:“英雄模范們用行動再次證明,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9](P3)英雄人物的偉大根植于人民群眾之中,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意志,代表了歷史前進的方向。簡言之,人民群眾需要英雄人物引領方向,英雄人物需要人民群眾廣泛支持,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唯物的、辯證的統一。
(三)馬克思主義斗爭學說是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理論支撐
斗爭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重要內容,是英雄的鮮明品格。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驚世巨著《共產黨宣言》正式發表,系統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采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揭示自原始社會解體之后,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充斥著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斗爭,英雄們正是在斗爭中得以淬煉和成長。馬克思、恩格斯闡明,對于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16](P19),強調了斗爭對于改變社會形態的重要性。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把斗爭視為英雄產生的必要條件早就存在。1949年,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撰寫碑文: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這說明我們黨認為人民英雄是在殘酷的斗爭中鑄就的。從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斗爭學說的經典著作,到我們黨對斗爭鑄就英雄的科學認識,反映了我們黨能夠將馬克思主義斗爭學說中國化,在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中重視斗爭的作用,產生了一批批英雄人物。習近平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斗爭學說為指導,要求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不斷奪取偉大斗爭的新勝利。習近平在紀念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無數英勇的中華兒女團結一心,“義無反顧投身到這場關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斗爭中”[4]。2020年3月,習近平在武漢考察時指出,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必將通過打贏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再次被載人史冊”[1]。不難發現,習近平心目中的英雄都是具備堅定的斗爭意志、不屈的斗爭精神和高強的斗爭本領的,是在為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將斗爭進行到底中實現的。
從整體而言,唯物史觀要求正確認識英雄的產生是具備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的客觀社會歷史條件;英雄的產生是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產生是敢于為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斗爭。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的重要論述是唯物史觀結合中國實際的創新發展,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理論品格。
三 實踐視野: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的時代踐履
新時代是一個需要英雄且一定能夠產生英雄的時代。習近平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對崇尚英雄的核心論域有過系統論述,他認為英雄應當包括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必勝信念四個方面。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四個偉大”是黨的歷史使命,崇尚英雄的四個方面與“四個偉大”存在天然的聯系。
(一)砥礪愛國情懷以推進偉大事業
英雄精神可以屬于全人類共同享有,但英雄人物必定是有國界的。習近平曾直言:“‘精忠報國四個字,我從那時候一直記到現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17]愛國情懷是習近平心中極為看重的。習近平關于崇尚英雄重要論述中的愛國情懷內容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得到深刻闡發。習近平指出,孫中山“最大的特點是熱愛祖國”[3](P5),他總是以“愛國若命”和“一息尚存,不忘救國”鞭策自己,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習近平從孫中山的愛國情懷中總結出:“改造中國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3](P5)這是對孫中山一生革命斗爭實踐的高度概括,把愛國同走適合中國國情聯系起來,對于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黨的十九大按照“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是新時代推進偉大事業的基本遵循。那么,推進偉大事業為何需要愛國情懷?這是因為我們的“五位一體”都有一個前置性規定——社會主義性質。推進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是為了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進政治建設是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改革政治體制和促進入民民主絕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不能在根本問題上犯顛覆性錯誤;推進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大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維護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推進社會建設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社會建設模式要批判性地吸收,剔除涉及意識形態部分的內容,結合中國國情來推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走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新時代推進偉大事業要一切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堅持社會主義性質不動搖,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這就是習近平所推崇的愛國情懷與推進偉大事業的時代結合。
(二)彰顯民族氣節以進行偉大斗爭
民族氣節,原初語境是展現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大無畏精神。當前正處于兩個100年的歷史交匯期,改革發展處于攻堅克難和闖關奪隘的關鍵階段。習近平強調:“必須大力培養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血性膽魄。”[18](P193)深刻闡明了進行偉大斗爭的重要性。同時,進行偉大斗爭的實踐對民族氣節的原初語境進行了新的視域融合,即民族氣節是指導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的邏輯必然。如今,理解民族氣節與進行偉大斗爭應當從兩個邏輯層面探尋。首先,英雄人物的民族氣節不容否定,進行偉大斗爭,就是要同歪曲、抹黑英雄人物民族氣節的行為作斗爭。英雄人物是民族氣節得以彰顯的載體,若否定英雄人物,則是否定民族氣節。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故意歪曲、抹黑英雄人物,企圖混淆視聽。對此,習近平指出:“有些人故意抹黑我們的英雄人物,歪曲我們黨的光輝歷史,要引起我們高度警覺。”[19](P205)只有敢于同抹黑英雄人物的行為作斗爭,才能維護英雄的形象,才能發揚民族氣節,絕對不允許出現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其次,英雄人物民族氣節的發揮要結合防范化解國內外風險挑戰的偉大斗爭。在國際方面,要認清世界發展大勢,把握國際秩序和我國周邊環境之間的不確定性,做好相應的斗爭準備,彰顯出民族氣節,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近幾年來的中美貿易爭端說明美國并非其標榜的自由貿易的捍衛者,而是徹頭徹尾的貿易保護主義,用“美國優先”凌駕于世界貿易公平原則之上,嚴重破壞了國際經濟秩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美國霸權,不卑不亢,敢于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作斗爭,在斗爭中尋求合作共贏,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英勇的民族氣節。在國內方面,隨著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斗爭的形勢和任務更加嚴峻和復雜,推進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反腐敗斗爭、軍事斗爭和其他領域的斗爭刻不容緩,人民群眾對斗爭成效更加期待。誠如習近平所言:“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12](P42)我們只能前進,絕不后退,這份堅定的毅力靠的就是民族氣節與推進偉大斗爭的融合。
(三)弘揚英雄氣概以建設偉大工程
習近平強調,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和‘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斗爭精神,堅定不移抓下去”[20]。新時代建設偉大工程必須突出英雄氣概,嚴格落實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在當今世界范圍內,隨著傳統政黨轉型面臨著困境和新興社會組織、新興傳媒載體的出現,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抑或是發展中國家,政黨政治出現了“核心危機”,即政黨政治不再是國家政治生活中唯一的核心,表現出“去核心化”趨勢,政黨具備的凝聚共識、社會整合和國家治理功能被其他組織部分替代,致使政黨政治“核心危機”成為亟待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國共產黨已經執政70多年,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但管黨治黨任重而道遠。習近平指出:“‘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是長期的、尖銳的。”[15](P177)黨內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黨內政治生活還不夠嚴肅,黨內政治生態還不夠凈化,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還在一定范圍存在,這些都是新時代建設偉大工程的重中之重。時代向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管黨治黨的命題,中國共產黨究竟該如何做好答卷?答案是以英雄氣概建設偉大工程。所謂英雄氣概與建設偉大工程相結合,指的就是發揚黨的自我革命的豪邁氣勢,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黨的偉大工程建設好。我們黨的歷史證明,什么時候把黨的偉大工程建設抓得好,黨領導的各項事業就順利發展;什么時候把黨的偉大工程建設抓得不好,黨領導的各項事業就會遭受挫折。因此,新時代建設偉大工程,要發揚英雄氣概,堅定黨性原則,肩負起黨的職責和使命,聚焦管黨治黨所存在的問題,敢于刮骨療毒,去除一切有損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不良因素,維護黨的肌體健康,把管黨治黨政治責任落到實處,堅持黨領導一切的原則不動搖,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切實增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永葆黨的生機活力。
(四)堅定必勝信念以實現偉大夢想
承前所言,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新時代為我們創造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寶貴歷史機遇,我們應當發揚英雄的必勝信念,共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責任,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榮耀。習近平關于紀念英雄的講話多次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落腳點。例如,《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最后呼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堅定信念,戰勝困難和風險挑戰;《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中最后號召中華兒女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破浪前行;《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指出,要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行,以不斷奪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成就來告慰我們的前輩和英烈;《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要求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基于以上論述可見,必勝信念是觀照現實的。一方面,必勝信念目標指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指出:“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勤力同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2]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無數英雄畢生為之奮斗的目標,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堅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定能夠實現。另一方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堅定必勝信念。對于英雄模范人物,“我們都要發揚他們的精神,從他們身上汲取奮發的力量”[7],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誠然,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中必然會遇到重重困難,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但是再多的困難也嚇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只要我們秉持必勝信念,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攻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道道關隘,勝利必將屬于英雄的中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