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玥

簡單說,通景畫就是手繪的壁紙。清代宮廷畫院的畫師們使用中國傳統的天然礦物質顏料,結合西方的繪畫技巧,在絹質絲織品上繪制景物,然后再將這些絹畫根據房屋的實際大小緊密拼接,組成一整幅圖畫并貼在房屋的墻上或天花板上作為裝飾,這就是通景畫。

通景畫因為與房屋中的布局與裝飾融為一體,所以給人一種擴大了空間的錯覺。這種新奇的壁紙流行于18世紀的清代宮廷,受到乾隆皇帝的鐘愛。據記載,除了紫禁城,圓明園、西苑、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等皇家別院均貼有通景畫,可惜由于歷代重修與建筑毀損,遺留到今天的通景畫已經十分稀少了。這其中,倦勤齋里的通景畫是難得的精品。
倦勤齋位于紫禁城內廷東路的寧壽宮花園北端,是一座小型的室內劇院,安置著戲臺與豪華寶座,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養老時休閑娛樂而建造的。但乾隆皇帝顯然不太滿意這個有些狹窄的空間,于是,聰明的宮廷畫師便用神奇的畫筆施展了一個“魔法”——在天花板與西面、北面墻壁上無縫隙地貼上了通景畫,掩蓋現實中的墻壁與天花板,將這里打造成了開闊明媚的園林景致。

如果站在此屋中環顧四周,你會發現北面的墻壁上有修長斑竹扎成的籬笆,中間開了月亮門,門外有仙鶴漫步、黃瓦紅墻的宮殿、蔥郁的松柏、盛開的牡丹……天花板則銜接園林景致,被裝飾成了藤蘿架,其間綠藤纏繞、藤蘿花開,透過藤蘿你還能瞥見湛藍的天空。藤蘿天花板與底下的戲臺、座位完美融合,坐在這里,你仿佛戴上了一副VR(虛擬現實技術)眼鏡,置身于一座寬闊的庭院中,在藤蘿花海下一邊納涼一邊觀賞戲劇,令人虛實難分。

郎世寧畫像
傳統的中國畫注重“寫意”與“氣韻”,畫家并不會采用過于逼真的寫實畫法,那么,紫禁城中這些一反傳統、逼真塑造立體空間的通景畫又是誰的作品呢?
通景畫的誕生離不開一位常年居住在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宮廷畫師郎世寧,他在中國從事繪畫工作50多年,備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喜愛。他將焦點透視等西方繪畫技巧帶到中國,改變了清代中期宮廷的繪畫風格。
當然啦,皇家宮殿里原有的那么多通景畫并不是郎世寧一個人畫的,而是由他所在的“工作單位”——皇家畫院如意館的畫師們共同完成的。倦勤齋的通景畫據說主要是由郎世寧的學生王幼學繪制的。
在清代乾隆時期,如意館集合了許多優秀畫師,那里不光有中國人,還有許多歐洲人,他們共同組成了一支具有“國際范兒”的繪畫團隊,承包了宮廷的通景畫繪制工作。所以,通景畫是整個皇家畫院的藝術結晶,也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杰作。

B,這種錢幣是隋五銖。
門;法(去水)。
六 八 十 二 一 七 四 九 五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