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蘇地區博物館)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里,有一份嘉慶五年(1800)五月十四日阿克蘇辦事大臣陽春向朝廷奏報的關于阿克蘇局鑄錢之事的朱批奏折。奏折末尾,嘉慶皇帝用紅色的筆批復“知道了”三個字。奏折原文如下:
“聞事本年四月十九日準戶部來文,欽奉上諭內,嗣后新疆地方鼓鑄乾隆錢二成,嘉慶錢八成,一體行用,欽此欽遵。嗣于本年五月初六日由戶部頒到乾隆通寶祖錢一個,嘉慶通寶祖錢一個,俱系阿克蘇字樣,并于文內聲明每個祖錢記重二錢,倒邊開眼每個記重一錢七分,翻出母錢每個記重一錢四分,鑄出制錢每個記重一錢二分等因。前來奴才現在照依部頒輕重式樣翻造母錢,仍循向例于立秋后開爐鼓鑄,所有阿克蘇嘉慶五年應鑄普爾錢二千八百九十七串八百八十七文內,欽遵諭旨鑄造乾隆通寶錢二成,嘉慶通寶錢八成,永遠敬謹遵行。謹將奉到諭旨欽遵鼓鑄緣由,理合奏聞。為此謹奏,伏乞圣明睿鑒。嘉慶五年五月十四日。”
從奏折中可以了解到幾個確切的信息,一是嘉慶朝補鑄乾隆錢之事;二是清代錢幣鑄造工藝之事;三是嘉慶五年阿克蘇局鑄錢數額之事。這份奏折反映的幾點信息再次印證了清代貨幣發行的制度及鑄造工藝,為研究清代貨幣制度及阿克蘇局錢幣的鑄造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奏折中說到“新疆地方鼓鑄乾隆錢二成,嘉慶錢八成,一體行用”,這就明確了在嘉慶年間新疆本地鑄造乾隆通寶二成、嘉慶通寶八成,且二錢并行使用的事實。
乾隆皇帝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定了北疆的準噶爾及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亂后重新統一了新疆。為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乾隆皇帝明令其子孫在乾隆朝以后“不便照內地錢文,隨時改鑄”,而是要“永遠恪遵,不必改毀另鑄”。即:不必隨皇帝年號的變更而改毀另鑄,要求后代永遠恪遵。所以,新疆地區的乾隆通寶錢要永遠鑄行,歷朝通用,成為定例,永遠遵行。但從奏折中可以看出,從嘉慶五年(1800)開始,新疆地區鑄造乾隆通寶二成,嘉慶通寶八成。嘉慶朝顯然沒有按照乾隆皇帝的諭令全部鑄造乾隆通寶錢,只鑄造了二成,但也算是在遵行乾隆皇帝的諭令;而到了光緒朝,則鑄造四成乾隆通寶錢,六成光緒通寶錢。所以在新疆紅錢中,乾隆通寶錢數量龐大、版別復雜。
奏折中明確說到“由戶部頒到乾隆通寶祖錢一個,嘉慶通寶祖錢一個,俱系阿克蘇字樣并于文內聲明每個祖錢記重二錢,倒邊開眼每個記重一錢七分,翻出母錢每個記重一錢四分,鑄出制錢每個記重一錢二分”。由戶部頒發的祖錢,用的是翻砂法翻出母錢,再用母錢翻出制錢。這就說明清代鑄造錢幣的工藝是翻砂法,所鑄錢幣必須按照戶部頒發的祖錢樣式鑄造。頒發祖錢、母錢的形式也更能襯托中央集權的國體。
因在清代,皇權已發展到至高無上的地步?;狙匾u明制,以六部尚書掌管各行政機構(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尚書則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中戶部與工部下屬均設有錢法堂,由滿、漢侍郎各一人兼管鼓鑄政令。戶部與工部另外各設有鑄錢局:寶泉局,隸屬于戶部錢法堂;寶源局,隸屬于工部。二者互不統屬,各自為政。
據鮑康《大錢圖錄》:“每改元鑄新錢時,先選至潔之象牙刻做樣錢呈‘錢法堂侍郎’鑒定,然后以精銅鑿成祖錢,其穿口(局呼金口)非錢局人不能鑿,再用祖錢翻砂鑄母錢。以后開鑄,則悉用母錢印范。頒發各省者,亦謂之母錢。外省呈進者為樣錢”。奏折中提到錢幣的三類品種:祖錢、母錢、制錢。據《清朝文獻通考》:“凡鑄錢之法,先將凈銅鏨鑿成重二錢三分者,曰祖錢,隨鑄造重一錢六七分不等者,曰母錢,然后印鑄制錢。每遇更定制錢,例先將錢(樣)送呈?!彼?,錢幣鑄造的過程可以理解成是一種減重的過程。祖錢要比母錢略大,母錢比制錢略大。這是由于鑄造過程中,會發生縮模。打磨拋光時也會導致尺寸及重量的減少,所以祖錢會提前讓出余量。每當調整制錢標準時,也會先將樣錢呈送錢法堂,重新審定。
奏折中提到“仍循向例于立秋后開爐鼓鑄,所有阿克蘇嘉慶五年應鑄普爾錢”。為什么會選擇開爐鑄錢的時間呢?因古時鑄錢與如今印制鈔票不同,前期具有一定的儀式感,需選擇良辰吉日開爐鼓鑄,(如五月初五午時,五行屬火,火克金等說法)有時還需要提前鑄造開爐錢與鎮庫錢以保佑吉祥。這與古人傳統樸素的思想有關,也是古代禮法的體現。
奏折中“仍循向例于立秋后開爐鼓鑄,所有阿克蘇嘉慶五年應鑄普爾錢二千八百九十七串八百八十七文”,為新疆紅錢鑄造額的統計提供了數據:按照乾隆通寶二成,嘉慶通寶八成來計算,當年鑄造乾隆通寶錢五百七十九串五百七十七文,鑄造嘉慶通寶錢二千三百一十八傳三百一十文。
《阿克蘇辦事大臣陽春奏報鑄造普爾錢文情況》朱批奏折所反映的信息實屬珍貴,不僅明證了清乾隆統一新疆以后,后朝補鑄乾隆錢之事,也為研究清代錢幣的鑄造工藝提供了確切的證據,為進一步研究阿克蘇鑄錢局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注釋:
[1]《阿克蘇辦事大臣陽春奏報鑄造普爾錢文情況》朱批奏折,檔案號04-01-35-1350-008。
[2]穆淵:《清代新疆貨幣史》,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 年12 月。
[3]王永生:《新疆歷史貨幣—東西方貨幣文化交融的歷史考察》,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8 月。
[4]朱卓鵬、朱圣弢:《新疆紅錢》;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 年。
[5]王永生:《清代阿克蘇局及其鑄錢研究》,《中國錢幣》2008,(04)。
[6]吳文強:《清代新疆各鑄錢局鑄額考》,《新疆錢幣》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