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 杰

進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字經濟,并未如其他行業一樣陷入深度衰退。疫情反而促使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將有望再度成為后疫情時代世界經濟復蘇的引擎。據IDC預測,到2023年數字經濟產值將占到全球GDP的62%,全球將進入數字經濟時代。
作為一種新經濟業態,數字經濟正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也成為9月4日開幕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的高頻“熱詞”。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帶動了數字技術強勢崛起,促進了產業深度融合,引領了服務、經濟蓬勃發展。這是科技創新對于服務貿易乃至經濟發展的意義和價值體現。
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表示,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正在深度驅動包括服務業在內的各行各業進入前所未有的變革期,當下“新基建”的規劃與布局,也在加速前沿技術向生產力轉化。如在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測溫、智能外呼平臺等技術和服務提高了防疫效率,降低了公共衛生安全風險,讓公眾看到人工智能對服務業的強大賦能價值。
作為第四次工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量,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呈現出很強的通用性,具備標準化、自動化和模塊化的工業大生產特征,已在很多行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在加速推進各行各業的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而隨著我國制造業對外開放日益成熟,服務業已成為中國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的重點,服務貿易成為當今國際貿易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服務進出口額5.4萬億元,連續六年位居世界第二位,特別是以計算機信息服務等為代表的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占貿易總額的比重快速攀升,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力。
那么,在疫情常態化的當下,數字經濟將呈現什么的發展趨勢呢?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了‘雙循環’發展的新階段。”在服貿會“數字貿易發展趨勢和前沿”高峰論壇上,清華大學中國經濟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表示,“雙循環”本質就是以國內市場、生產要素和技術為基礎,加上高質量對外開放,“兩個輪子”一起轉,相互協調、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新階段。
本屆服貿會上,京東數科首提基于城市操作系統的“一核兩翼”體系,意在助力構建智能城市,更高效實現“善政、興業、惠民”,以數字經濟助力內循環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
“數字政府建設與數字經濟建設不可分割,推動城市數字化、智能化建設,不僅是為了追求更加安全、穩定、優質的社會治理,還能進一步推動產業增長和民生改善。而這需要從頂層設計上把產業數據、民生數據和政務數據全面打通,而不是簡單的政務上云。”京東數字科技集團CEO陳生強表示,作為一家數字科技公司,京東數科將以場景、用戶和數據,更多地去服務貿易的發展,包括服務產業的發展,以數字經濟助力內循環,促進雙循環的良性發展。
“數字貿易正在不斷為世界貿易發展注入新動能、開辟新空間。科技也正在改變著貿易數字化的發展。隨著服貿產業各個環節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將有效實現降本增效,促進全球貿易的不斷增長。”王海峰表示,國內科技公司應加強前沿領域的技術研發與落地實踐,進一步攜手服務業等產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加強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與吸引力,有效帶動國內國際經濟發展的“雙循環”、助力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貢獻力量。
數字技術崛起并與產業深度融合,為此次服貿會帶來了新服務和新氣象。對于數字技術而言,無論是落地到技術服務、金融服務,還是文化服務,都跟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緊密相關,其不僅對國內外經濟產生深遠影響,也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