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琛,王藝涵,翁倩倩,2,金艷,張衛,彭華勝,蔡秋杰,李兵,楊洪軍,張華敏,詹志來*
1.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藥資源中心,北京 100700;2.江西中醫藥大學 院士工作站,江西 南昌 330004;3.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藥研究所,北京 100700;4.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12;5.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6.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7.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 100700
麥冬為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常用中藥材,用于治療肺燥干咳、陰虛癆嗽、喉痹咽痛、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等癥。201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以下簡稱《目錄》)中,包含麥冬藥材的名方有7首,現代對這些經典名方進行開發,需明確其處方所含藥材的基原、產地、采收加工炮制等關鍵信息。《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中規定麥冬的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麥冬Ophiopogonjaponicus(L. f)Ker-Gawl. 的干燥塊根[1]155,另有規定 “山麥冬”來源為百合科植物湖北麥冬Liriopespicata(Thunb.) Lour. var.proliferaY. T. Ma或短葶山麥冬L.muscari(Decne.) Baily的干燥塊根[1]26,而兩者的性味、功能、主治完全相同,當前市場亦存在混用入藥的現象。以麥冬入藥的經典名方跨越不同歷史時期,且藥材基原有所變遷,因此需厘清麥冬藥材歷代主流基原與變遷脈絡。此外,麥冬的加工炮制方式亦有變遷,包含麥冬的經典名方原文記載中,麥冬藥材的炮制方式有多種表述,如“三甲復脈湯”中記載麥冬“不去心”,而“二冬湯”中記載麥冬“去心”,“兩地湯”中記載為“麥冬肉”,其余名方則僅記載“麥冬”(見表1)。近代以來麥冬藥材的加工中多已不再去心,可見麥冬的炮制加工問題存在較大爭議,這是經典名方開發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F代已有文獻對麥冬的基原、炮制等進行了考證研究,基原方面如龔亞君等[2]認為,古代麥冬的基原為麥冬O.japonicus與湖北麥冬L.spicatavar.prolifera;石開玉[3]考證認為,古代麥冬的正品基原為麥冬O.japonicus;左毅[4]認為,明朝以前我國藥用麥冬的主流基原為麥冬O.japonicus,同時存在湖北麥冬L.spicatavar.prolifera等數種不同來源。炮制方面,相關研究對麥冬的炮制歷史沿革以及麥冬去心前后有效成分進行研究[5-8],但就麥冬是否應當去心的問題仍未得出明確結論。趙永德等[9]認為,麥冬不必去心。可見現代文獻對麥冬基原、炮制等問題的認識尚未完全達成一致,且研究系統性相對不足,亦未見專門針對經典名方中麥冬不同環節問題進行考證的報道。本研究對歷代麥冬藥材的基原、產地、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幾個關鍵環節進行系統的本草考證,為經典名方的開發提供依據。

表1 《目錄》中含有麥冬藥材的經典名方信息
對“麥門冬”之名最早作出解釋的本草著作為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經集注》:“根似穬(音礦)麥,故謂麥門冬?!盵10]195此種解釋為后代多數本草家所認可并沿用,如《本草圖經》:“根黃白色,有須根作連珠,形似穬麥顆,故名麥門冬?!盵11]71《救荒本草》:“根如穬麥而白色。”[12]《本草蒙筌》:“根如麥顆連珠,故因名麥門冬也。”[13]“穬麥”應為大麥的一種,如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麥》記載:“穬麥獨產陜西,一名青稞,即大麥,隨土而變?!泵鞔旃鈫⑺摹掇r政全書》記載:“穬麥,此是今馬食者,然則大、穬二麥,種別各異,而世人以為一物,謬矣?!卑俸峡蒲仉A草屬(Ophiopogon)、山麥冬屬(Liriope)植物紡錘形塊根與大麥種子形態相符。

西晉時期郭璞對《爾雅》的注釋中記載“虋”為“今之赤粱粟”。秦漢之前,粟為谷類總稱,漢代之后始稱穗大、毛長、粒粗者為“粱”,穗小、毛短、粒細者為“粟”。李時珍亦從此說,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赤黍曰虋”,又云“黍,禾屬而黏者也”,即今北方地區的粘黃米;其又在“丹黍米”條內記載“即赤黍也,爾雅謂之虋”,這與現代“虋”字的釋義相同。
李時珍[14]873對“虋”的含義還有其他解釋,在其著作《本草綱目》天門冬條下曰:“草之茂者為虋,俗作門。此草蔓茂,而功同麥門冬,故曰天門冬?!崩顣r珍認為,虋是草茂盛的狀態,《本草匯言》《本草崇原》等文獻也同意并沿用了該觀點。李時珍[14]713又在麥門冬條下記載:“麥須曰虋,此草根似麥而有須,其葉如韭,凌冬不凋,故謂之麥虋冬,及有諸韭、忍冬諸名,俗作門冬,便于字也?!庇謱ⅰ疤姟苯忉尀辂滍?。葉叢茂盛的生長狀態與天門冬相符,“此草根似麥而有須”亦符合麥冬藥材的形狀特征,雖然李時珍的描述無誤,然早期“虋”字并無該2種釋義,李時珍將其強行關聯做出的解釋缺乏合理性。
“虋”字在歷代本草醫書中并不常見,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為“麥門冬”[16]36,或因“門”與“虋”同音。后代本草著作多以“麥門冬”為正名,明清時期部分本草始記載為“麥冬”,并沿用至今。而“虋”字在本草類著作中最早以別名見于《吳普本草》:“一名虋火冬?!盵17]17根據前文,“虋”“火”均有紅色之意,應指麥冬花或果實呈紅色的狀態。
對“冬”字的解釋,《本草綱目》記載其“凌冬不凋”,后《本草原始》《本草匯言》《本草洞詮》《本草崇原》《神農本草經讀》《增訂偽藥條辨》等文獻均沿襲之,該字符合麥冬類植物越冬常綠的特征。
《本草乘雅半偈》則從陰陽五行等方面對麥門冬的釋名提出獨特的觀點,“叅曰:金水主時,則根苗茂盛,有繼絕續乏之義。三冬閉藏,而陰陽互根之妙。枲黃種麥,麥黃種枲,枲與麥交相為候,又當體會。麥則獨貞其竅,故處秋冬之時,能行春夏之令,以降入為升出者也,故名麥門冬。”[18]17
麥門冬別名眾多,《吳普本草》曰:“麥門冬,一名羊韮。秦,一名烏韮。楚,一名馬韮。越,一名羊韮。齊,一名愛韮,一名禹韮,一名虋火冬,一名忍冬,一名忍凌,一名不死藥,一名禹余糧,一名仆壘,一名隨脂。”[17]17《名醫別錄》曰:“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余糧?!盵19]21因其葉形似韭菜,故別名多帶有“韭”,又因其可代替糧食食用,又名“禹余糧”等。如明代《本草匯言》:“可以服食救饑,故又有禹余糧之稱?!盵20]489清代《本草洞詮》:“可以服食斷谷,亦有禹余糧、不死草之稱。”[20]492
麥冬在本草著作中始見載于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味甘,平。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饑?!盵16]36《吳普本草》:“生山谷肥地,葉如韭,肥澤叢生,采無時,實青黃?!盵17]17魏晉《名醫別錄》:“味寒,無毒。主治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干,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谷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藏,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葉如韭,冬夏長生。生函谷川谷及堤坂肥土石間久廢處。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陰干?!盵19]21其葉形、越冬常青等特性與今麥冬類植物相符。后歷代本草對麥冬原植物形態的描述中多記載了“葉似韭”這一特征,從韭的葉形看,當時麥冬的主流基原應為沿階草屬植物。“函谷”為今河南省靈寶市一帶,“肥土石間久廢處”則說明此時麥冬多為野生。
對《名醫別錄》中提及的“函谷”,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記載:“函谷即秦關。而麥門冬異于羊韭之名矣?!盵10]195陶弘景認為兩者名稱不同。其又云:“(麥冬)處處有,以四月采,冬月作實如青珠,根似穬麥,故謂麥門冬,以肥大者為好。用之湯澤抽去心,不爾,令人煩,斷谷家為要。二門冬潤時并重,既燥即輕,一斤減四五兩爾?!鼻拔拿Q考證部分已說明陶弘景對麥冬塊根“形似穬麥”的形態描述與今之百合科沿階草屬、山麥冬屬植物紡錘形塊根形態相符?!凹仍锛摧p,一斤減四五兩爾”說明麥冬鮮品含水量較高。陶弘景提出的“去心”加工被諸多本草所沿襲,然根據原文表達之意,“去心”可能與陶弘景道家服食的理念有關,另天冬藥材亦有“去心”之說,但無“令人煩”等原因表述。清代以來則認為麥冬心能入心經而有清心之效,因此后世多不去心。
唐代陳藏器[21]148《本草拾遺》提及多種麥冬類同屬近緣物種:“出江寧小潤,出新安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蔥,小者如韭葉。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其子圓碧?!薄吨袊参镏尽分惺蛰d的“鹿蔥”為石蒜科石蒜屬植物鹿蔥L.squamigeraMaxim.[22]128。其葉帶狀,叢生,與麥冬類植物形態相似,但葉形較寬,推測山麥冬屬闊葉山麥冬L.muscari與之最為接近。而葉形較細小“如韭葉”者,與沿階草屬或山麥冬屬的其他種植物形態較為接近。“江寧”為今江蘇南京,“新安”為今浙江建德、淳安一帶,查閱現代文獻結合實地調查,該地區有多種沿階草屬與山麥冬屬植物分布,也驗證了上述觀點。陳藏器提出麥冬有多種來源,且功用相同,可見古代麥冬入藥來源的選擇并非受限于植物形態,而是由其藥材性狀與性味功效決定。
北宋《本草圖經》中對麥冬原植物形態的描述十分詳細:“葉青似莎草,長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黃白色有須,根作連珠形,似穬麥顆,故名麥門冬。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花。實碧而圓如珠。江南出者,葉大者,苗如鹿蔥,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或云吳地者尤勝。”[11]71莎草基原為《中國植物志》中莎草科莎草屬香附子CyperusrotundusLinn.,其葉片形狀、大小與沿階草屬及山麥冬屬多種植物的形態相似?!八脑麻_淡紅花”說明花期為現代的5—6月,與《中國植物志》記載的麥冬O.japonicus、山麥冬(即《中國藥典》收載的湖北麥冬)L.spicatavar.prolifera相符,花色亦與之所載“淡紫”等顏色相近?!皩嵄潭鴪A如珠”則符合沿階草屬與山麥冬屬多種植物的特征[22]128,163?!侗静輬D經》沿用《本草拾遺》之記載,認為多種植物均可作為麥冬入藥的來源。
觀《本草圖經》所繪“隨州麥門冬”圖和“睦州麥門冬”圖(見圖1),與《中國植物志》(見表2)記載的麥冬類植物形態特征相對比,“隨州麥門冬”花葶直立露出葉叢之外,葉基部包有葉鞘,與山麥冬L.spicatavar.prolifera特征相符,“隨州”為今湖北省隨州市,與今山麥冬L.spicatavar.prolifera的主產區湖北省襄陽市毗鄰,亦佐證了這一觀點。而“睦州麥門冬”未繪有花葶,從其產地分布看,“睦州”為今浙江杭州、淳安、建德一帶,故推測其基原為麥冬O.japonicus?!侗静輬D經》又記載“吳地者尤勝”,“吳地”今為以太湖為核心的江蘇、上海大部分地區和安徽、浙江、江西的部分地區,說明杭麥冬成為道地藥材在宋代已有發端,浙江、湖北作為麥冬主產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明代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人工栽培,并成為后世知名的“杭麥冬”。

注:A. 隨州麥門冬;B. 睦州麥門冬。圖1 《本草圖經》所附麥門冬圖

表2 《中國植物志》中麥冬類原植物形態信息
《救荒本草》《本草品匯精要》《本草蒙筌》中對麥冬原植物形態的描述多引自《本草圖經》[12-13,23]。《救荒本草》所附藥圖(見圖2A)較簡略,僅能推測為沿階草屬或山麥冬屬植物?!侗静萜穮R精要》所附圖(見圖2B)轉繪自《本草圖經》且更為精細,可見“隨州麥門冬”花葶直立,與葉近等長,花被片卵圓形,盛開時較平展,與山麥冬L.spicatavar.prolifera特征相符[24]。
明代李時珍[14]713在其著作《本草綱目》中記載麥冬藥材來源在當時主要為栽培品:“古人惟用野生者。后世所用多是種蒔而成。”又云“浙中來者甚良,其葉似韭而多縱文且堅韌為異”。李時珍提出,浙江已成為麥冬優質栽培區,結合其對麥冬藥材原植物“葉脈多、葉質堅韌”的特征描述,與麥冬O.japonicus最為接近。《本草綱目》所附藥圖(見圖2C)可見花葶直立露出葉叢,花被片完全展開,則與山麥冬L.spicatavar.prolifera特征相符。李時珍在麥門冬條下新增一別名為“階前草”,因麥冬常栽種于門前階旁,故又名“沿階草”“家邊草”。清代《植物名實圖考》中亦記載:“滇有小園,護階除者皆麥門冬也?!盵25]258

注:A. 《救荒本草》;B. 《本草品匯精要》(1.隨州麥門冬,2.睦州麥門冬);C. 《本草綱目》;D. 《本草原始》。圖2 明代本草文獻所附麥冬圖
明代《本草原始》所附麥冬藥材圖(見圖2D)可見其肉質塊根中部或先端膨大呈紡錘形或念珠狀,與麥冬O.japonicus野生或多年生栽培品特征相近。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所附藥圖(見圖3)較為清晰,與麥冬O.japonicus特征最為接近。《植物名實圖考》又記載麥門冬“處處有之,蜀中種以為業”,可見清代以來四川發展成為麥冬另一重要栽培產區。民國《中國藥學大辭典》中記麥門冬:“外國名稱O.japonicus. 屬百合科。小葉麥門冬(沿階草)及大葉麥門冬之根……小葉麥門冬為山野自生之常綠草,人家階前亦多植之,故有沿階草之稱,形如小蘭。葉作細長形,長尺許。初夏于葉間抽出高四五寸之花軸,開淡紫色六片穗狀花,果實作球形,呈鮮紫色。大葉麥門冬生于陰濕之地,其形酷似前者,葉長一二尺,花軸至一尺以上。開淡紫色粗大穗狀花,果實作紫黑色,其根為黃白色。有須根,作連珠形。中貯滋養質,柔潤有橫皺紋?!毙∪~麥門冬與大葉麥門冬能分別與麥冬O.japonicus及山麥冬L.spicatavar.prolifera特征接近。

注:A. 麥門冬;B. 竹葉麥冬草。圖3 《植物名實圖考》所附麥冬與竹葉麥冬草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謝宗萬[26]185較早對不同地區所用的麥冬品種進行了調查整理,在其所著《中藥材品種論述》麥冬條中總結道:“麥冬(沿階草)Ophiopogonjaponicus(L.f)Ker-Gawl. ……本品地下具有細長的走莖,根須狀,根間的部分或先端膨大成紡錘狀的肉質小塊根,此即藥用的麥冬。本品產于浙江余姚、杭州的筧橋,稱‘杭麥冬’。產四川稱‘川麥冬’。性狀大同小異……本品的同屬植物云南書帶草O.bodinieriLévl. 在云南叫寸冬或野麥冬,也作麥冬用,連藥沿階草O.bockianusDiels 云南玉龍山稱麥冬,多花沿階草(越南沿階草)O.tonkinensisRodrig.云南紅河稱大葉麥冬或假麥冬,西藏以間型麥冬OphiopogonintermediusD. Don為麥門冬。其塊根在當地均供藥用,但均不作商品麥門冬外銷?!敝x宗萬又立“土麥冬”一條:“土麥冬多為土麥冬屬(山麥冬屬)Liriope植物的塊根,較麥門冬為干瘦,木心有時為空心管狀,質量較次,其植物來源常見者有如下四種:一、土麥冬(山麥冬)Liriopespicata(Thunb.) Lour.(百合科)……二、禾葉土麥冬(禾葉山麥冬)L.gramimifolia(L.)Baker.……三、闊葉土麥冬(闊葉山麥冬)L.platyphylla.Wang et Tang.……四、矮小土麥冬LiriopeminorMakino……五、甘肅土麥冬L.kansuensisC.H.Wright.”。謝宗萬通過考證歷代本草,認為古代藥用麥門冬來源多樣,“其苗大者可能是指闊葉麥冬或土麥冬,小者可能是指麥門冬(沿階草)或小麥冬,所謂函谷、秦關者,也可能包括甘肅麥冬……自古即以沿階草為藥用麥冬的正品,認為質量最佳,而上述Liriope屬的土麥冬,亦可供藥用?!庇痔岢觥吨参锩麑崍D考》中記載的1種“竹葉麥冬”,其基原當為鴨跖草科植物。近代江蘇、浙江一帶稱“竹葉麥冬”者為禾本科淡竹葉LophatherumgracileBrongn. 的塊根,以其根形與麥冬相似之故,故名“竹葉麥冬”,但療效不同,不應混用。可見近現代尚存在不同地區就地取材的情況,然全國范圍藥用麥冬主流基原為麥冬O.japonicus無疑,且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
歷版《中國藥典》均規定麥冬的正品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麥冬O.japonicus的干燥塊根。1995年版《中國藥典》首次收錄山麥冬,并規定其來源為百合科植物湖北麥冬L.spicatavar.prolifera或短葶山麥冬L.muscari(即《中國植物志》所載闊葉山麥冬)的干燥塊根[27]。此后歷版《中國藥典》均收錄麥冬與山麥冬2種中藥材,正品來源與1995年版規定相同。歷代《中國藥典》記載麥冬與山麥冬藥材的性味功能主治完全相同,實際山麥冬在各地也作為麥冬類藥材使用。歷版《中國藥典》規定山麥冬用量稍大于麥冬,或因不同種麥冬藥材的質量有所差別。
綜上所述,古代藥用麥冬來源于沿階草屬和山麥冬屬多種植物,主流當為麥冬O.japonicus,且明代以來已有人工栽培。近代以來則將兩者逐漸分開,以麥冬O.japonicus為麥冬的正品基原,以湖北麥冬L.spicatavar.prolifera和短葶山麥冬L.muscari作為山麥冬的正品基原。
魏晉《名醫別錄》最早記載麥冬產地為“函谷”,南北朝《本草經集注》云:“函谷即秦關?!盵10]195即今河南省靈寶市一帶。唐代《本草拾遺》記載,麥冬可入藥品種較多,且具有不同的品質:“出江寧小潤,出新安大白?!盵21]148“江寧”為今江蘇南京,“新安”為今浙江省淳安縣、安徽黃山一帶??梢娞拼爸胞湺幉姆植加诤幽?、江蘇、浙江、安徽一帶。
宋代《本草圖經》記載:“今所在有之……江南出者……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蛟茀堑卣哂葎??!盵11]71“吳地”為今江蘇、上海大部分地區和安徽、浙江、江西的部分地區?!侗静輬D經》附有“隨州麥門冬”與“睦州麥門冬”藥圖,“隨州”為今湖北省隨州市,與今山麥冬藥材的栽培區湖北襄陽毗鄰;“睦州”為今浙江省杭州、建德、淳安一帶,說明浙江成為麥冬主產區的歷史悠久。明代浙江成為麥冬的道地產區,《本草品匯精要》:“【地】(圖經曰)生函谷川谷及堤肥土石間久廢處今所在有之(道地)江寧新安者佳,吳地尤勝?!盵23]138且因其知名度高,野生資源不能滿足需求,當時便已經出現人工栽培,如《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了麥冬的栽培方式,并云:“浙中來者甚良”[14]713;《本草匯言》亦記載江蘇、杭州麥冬多為栽培:“生函谷川谷及隄坂肥土石間者,多野生。出江寧、新安及仁和筧橋者,多種蒔?!盵20]489說明杭州建德、筧橋等地明代已成為知名的麥冬栽培區。清代以來四川發展成為另一重要的栽培產區,《植物名實圖考》:“處處有之,蜀中種以為業。”“蜀中”為今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地區。《植物名實圖考》又記載:“滇有小園,護階除者皆麥門冬也?!盵25]258可見云南亦有栽培。至近代則形成浙江、四川兩大知名道地產區。《中藥材品種論述》中記載川麥冬“品質較杭麥冬為次,但產量較大,因川麥冬栽培次年上旬即采挖,而杭麥冬則生長的時間較長,第二年六至七月采挖。”[26]185目前四川所產麥冬栽培時間較杭麥冬短,且產量高,杭麥冬受栽培年限等因素影響,種植面積及產量大幅度下降,需引起重視。歷代本草對麥冬品質評價均以肥大質潤者為佳,見表3。

表3 不同歷史時期麥冬產地及品質評價信息

續表3
關于麥冬的采收,魏晉時期《名醫別錄》記載“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陰干。”[19]21宋代及之前的本草文獻所載的麥冬采收時期基本沿用《名醫別錄》。明代李時珍[14]713在其所著《本草綱目》中提出“夏至前一日取根,洗曬收之”,與現代麥冬的采收時期及方式較為一致,這可能是歷代麥冬圖未見花序的原因。
麥冬的炮制方式則經歷了較為復雜的歷史變遷見表4。麥冬炮制最早見載于漢代張仲景《金匱玉函經》:“皆微潤抽去心”(此書經過宋臣校訂,亦有可能是后世修訂時補入)。南北朝陶弘景[10]195在其所著《本草經集注》中記載:“用之湯澤抽去心,不爾,令人煩,斷谷家為要?!碧蘸刖昂蠛荛L一段時期內醫藥學家多認同“麥冬心令人煩”的觀點而主張其去心使用。唐代文獻記載了煮制、榨汁、切制等炮制加工方法,如孫思邈[33]《千金方》:“凡麥門冬、生姜入湯,皆切。三搗三絞,取汁,湯成去滓下之,煮五六沸,根據如升數,不可共藥煮之。一法薄切用。凡麥門冬,皆微潤,抽去心?!薄侗静菔斑z》中記載麥門冬“去心煮飲?!盵21]148《千金翼方》《外臺秘要》記載麥門冬有去心、去心熬、煮飲等加工方式[34]。《本草拾遺》中記載“麥門冬,《本經》不言生者。按生者本功外。去心煮飲,止煩熱消渴,身重目黃,寒熱體勞,止嘔開胃,下痰飲。干者入丸散及湯用之,功如《本經》,方家自有分別。”有理由認為,古代去心更多指的是生品而言。

表4 不同歷史時期麥冬采收炮制加工方法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所含麥門冬的處方基本均為去心?!疤扉T冬、麥門冬:凡使,先以湯微潤,抽去心,焙干稱用。”[35]《太平圣惠方》中記載麥冬多為“去心”或“去心焙”,并有細銼、搗為散劑、煎方、生品榨汁、搗成丸等多種加工方式[36]。明代麥冬軟化去心工藝更加成熟,如《本草品匯精要》載:“凡使,以水漬漉周潤,俟柔軟去心用。若以湯浸,則氣味失矣。”[23]138說明當時已發現熱水長時間浸泡加工會使麥冬的有效成分流失,故改為搶水洗。《本草綱目》:“以滾水潤濕,少頃抽去心,或以瓦焙軟,乘熱去心。”[14]713

續表4
明代盧之頤[18]17在其所著《本草乘雅半偈》中明確否定麥冬去心的觀點:“或以竹刀,連心切作薄片,醇酒浸一宿,連酒磨細,入布囊內,揉出白漿,點生姜汁、杏仁末各少許,頻攪數百下,久之澄清去酒,曬干收用。入湯膏,亦連心用,方合上德全體。今人去心,不知何所本也?!逼鋵τ谌バ牡脑蛱岢鲑|疑。
清代出現更多反對麥冬去心的記載,如張志聰[28]22《本草崇原》:“一本橫生,根顆連絡,有十二枚者,有十四五枚者。所以然者,手足三陽、三陰之絡共有十二,加任之尾翳,督之長強,共十四,又加脾之大絡,共十五,此物性之自然而合于人身者也,唯圣人能體察之,故用麥冬以通絡脈,并無去心二字,后人不詳經義,不窮物理,相沿去心久矣,今表正之?!标愋迗@[20]499《神農本草經讀》認可并引用《本草崇原》不去心的觀點:“張隱庵曰:麥冬……相沿去心久矣,今特表正之。《經》云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者,以麥冬根顆連絡不斷,能通達上下四旁,令結者解,傷者復,絕者續,皆藉中心之貫通也?!蓖鯇W權[20]500《重慶堂隨筆》:“麥冬《本經》所主皆是胃病,《崇原》發明最詳。其功在心,不可去之。善用麥冬者,其惟香巖先生乎。”楊時泰[20]500《本草述鉤元》:“修治:通脈,不去心?!薄侗静菅芫洹贰胞湺瑱M生土中,有十二余粒,其中即一心相貫,能橫通胃絡而補中,故治傷中;能橫通胃絡而散結,故治傷飽。后人用必去心,大非。”[20]502清代方書《溫病條辨》“清宮湯”方中記載:“麥冬之所以用心者,本經稱其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脈絡絕,試問去心,焉能散結氣,補傷中,通傷飽,續胃脈絡絕哉?蓋麥冬稟少陰癸水之氣……用麥冬以通續絡脈。命名與天冬并稱門冬者,冬主閉藏,門主開轉,謂其有開合之功能也。其妙處全在一心之用,從古并未有去心之明文,張隱庵謂不知始自何人,相沿已久而不可改,瑭遍考始知自陶弘景始也,蓋陶氏惑于諸心入心,能令人煩之一語,不知麥冬無毒,載在上品,久服身輕,安能令人煩哉!如參、術、芪、草,以及諸仁諸子,莫不有心,亦皆能令人煩而悉去之哉?陶氏之去麥冬心,智者千慮之失也。此方獨取其心,以散心中穢濁之結氣,故以之為臣?!薄稖夭l辨》使用麥冬多記載為“不去心”“連心”“連心炒”等[37]。有文獻研究表明,麥冬去心后黃酮含量增高,然麥冬去心前后的有效成分含量變化對療效的影響有待進一步驗證[5]。臨床并未發現麥冬心有令人煩的作用,且麥冬心所占重量極小,考慮工業化生產去心較為困難,建議經典名方中包含的麥冬藥材不再進行去心加工。
輔料方面,《名醫別錄》中最早記載麥冬“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畏苦參、青蘘。”[19]21故麥冬常與地黃、車前子配伍使用。如唐代《本草拾遺》:“和車前子、干地黃為丸,食后服之,去溫瘴,變白,明目,夜中見光?!盵21]148宋代《本草圖經》中收載了“搗熟絞取汁,和白蜜”“酒化溫服之”“以肥大苦瓠汁浸”等液體輔料[11]71。明代《仁術便覽》中首次出現蒸制和姜制:“潤略蒸去心,有酒浸、姜汁浸、免戀隔,伏日洗,抽心極炒?!盵38]清代又出現米炒、朱砂拌染等炮制方法。如《本草從新》:“去心,入滋補藥酒潤,制其寒?;虬杳壮袋S?!盵39]《藥性切用》:“去心用……然亦可糯粉炒用,勿滑。朱砂拌用,鎮心?!盵20]499《藥性蒙求》:“去心用。畏其寒者,好酒浸搗。葉氏有朱砂染者?!盵20]502加輔料可增強療效或擴大藥性范圍,如酒浸可引經、增強滋補功效,制其寒;蜜制可增強其滋潤功效,姜制、米炒可制其寒,朱砂制可鎮驚寧心?,F代麥冬的加工方式多為凈制,有軋扁或不軋扁之分?!吨袊幍洹酚涊d麥冬的炮制方式為“除去雜質,洗凈,潤透,軋扁,干燥?!盵1]155綜上,建議經典名方中麥冬藥材的炮制方式遵循《中國藥典》的規定。
古代植物分類學尚不發達,對麥冬藥材的分類更多從藥材性狀及其功效角度出發,因此歷代本草著作多將沿階草屬與山麥冬屬多種形態相似的植物的塊根作為麥冬藥材的來源,最初以野生品入藥,分布地為河南靈寶縣一帶,宋代產區轉移至湖北、浙江、江蘇等地區。此時杭麥冬O.japonicus成為道地藥材已見發端;明代麥冬的栽培技術已成熟,藥材來源多為栽培品,并明確浙江為麥冬的道地產區。清代以來,四川麥冬種植業繁榮,成為麥冬藥材的另一大產區,但其所產藥材質量不及杭麥冬。1863—1990年版《中國藥典》中僅收載麥冬,并規定其基原為麥冬O.japonicus,1995年版起《中國藥典》中新增山麥冬藥材,其基原為湖北麥冬L.spicatavar.prolifera與短葶山麥冬L.muscari,并記載山麥冬藥材的性味功效與麥冬相同,各地實際使用中也常將山麥冬作麥冬類藥材入藥。結合本草考證結果,建議經典名方中麥冬藥材的基原選用麥冬O.Japonicus。近年來,麥冬人工栽培過度追求商品外觀大小,濫用植物生長調節激素,需引起重視。浙江所產麥冬自宋代至今備受推崇,但目前受產業經濟影響呈現逐步萎縮態勢,其栽培期為3年,品質更佳,因此經典名方開發時應優先選擇品質更高的道地杭麥冬入藥。
麥冬的炮制方式經歷了較為復雜的變遷,陶弘景最先提出“去心”的加工方式,認為帶心使用令人煩,其后歷代本草醫書均認可該觀點。而明代《本草乘雅半偈》提出否定觀點,認為“連心用,方合上德全體”;清代張志聰《本草崇原》提出麥冬的形態符合人體經絡,故以麥冬通絡脈不應去心。其后《神農本草經讀》《重慶堂隨筆》《本草述鉤元》《本草衍句》等著作均認同麥冬不去心的觀點。清代醫書《溫病條辨》中包含麥冬的藥方,其加工方式均為“不去心”“連心”,可見清代麥冬去心的加工的方式已發生改變。現代麥冬的加工方式為“除去雜質,洗凈,潤透,軋扁,干燥”。臨床觀察及研究表明,麥冬心并無使人煩的作用,且其所占比重極小,考慮工業化生產去心較為困難,建議經典名方中麥冬藥材的炮制方式遵循《中國藥典》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