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會林
保持身體健康是每個人所祈求的。有了大病小疾,寄希望于醫生藥到病除,不過,對生病的過程和病因往往不愿做深究,而對能夠做大手術,能夠醫治重癥病患的大醫院、名醫生趨之若鶩。這樣的健康觀念并非今人只有,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
據《鹖冠子·世賢》記載:魏文侯問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誰的醫術最高?扁鵲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侯很不解,問道:那你為什么這么出名呢?扁鵲答:我大哥治病,是治于病情發作之前,雖然根治了病因,但人們并不知曉,自然沒有名氣;二哥治病于病情初期,人們認為他只能醫治輕微的病,所以名氣只及鄉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危重之時,人們看到我針藥并施,以為我醫術高明,因此名氣傳播各地。這就是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已病,下醫治大病的觀點。
扁鵲如此言說,我想恐怕有自謙和尊長之意,從韓非記述的“扁鵲見蔡桓公”故事中,可以看到扁鵲看病治病的本領。扁鵲從蔡桓公病情初起在皮膚間后到肌肉再到腸胃直至骨髓里,都給予指出,并介紹治療的方法。只是蔡桓公不聽勸告,不聽醫囑,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最后嗚呼哀哉。扁鵲本姓姬,秦氏,名越人。因他醫術高明,人們用上古神鳥“扁鵲”稱呼他。秦越人被稱為扁鵲,并非浪得虛名。
生病是一個時間的積累,有其過程和原因,往往是由未病到已病直至大病。未病,就個人身體而言,是未來可能發生而目前尚未出現的疾病,包括了重病之前的所處健康狀態和亞健康狀態,含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的內容。對于疾病治療,則包含患者主動求醫問藥和醫者為病人看病治病兩個方面。這既需要患者及時覺察自我身體不適和病變,自覺進行調理,及早治療;也需要醫生對癥施治,在掌握疾病的傳變規律基礎上,密切注意病情的變化,洞察其演變的趨勢,抓住時機,截斷病邪的傳變路徑,或化解病邪,使之向好的方向轉變。扁鵲之言和其實踐,蘊含著無病先防,小病早治,讓人少生病,遠離大病的先進理念。
理念是良好的,但在生活中人們并未付諸在行動上,平時不注重養生保健、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有的身體有疾不自知,或者盲目自信,諱疾忌醫,直到由小病發展成大病,由輕癥轉變為重癥。一旦病入膏肓,就是扁鵲、華佗再世,也難起死回生。我們從流傳下來的諸多故事中可以窺見,人們往往對那些在大病大難面前的英雄壯舉更關注,更感動折服和刻骨銘心,像關公的刮骨療毒,華佗要為曹操開顱等故事,廣為流傳,幾乎家喻戶曉。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對無病先防、小病早治觀念的淡漠。如今,北京各大醫院病人人滿為患,一床難求,大病重癥患者蜂擁而至,造就了一些名院名醫,實乃醫界的無奈,生命健康的迷惑,社會的悲哀。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圣賢之書,主張醫以載道。醫學是治病救人的學問,但它所蘊含的道理不僅僅局限于此,還有補偏救弊、惠濟蒼生的經世致用良策。身體健康重要,心理和思想上的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因為身體的罹患只是個人的問題,而思想上的疾患不僅傷害自身,還會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帶來嚴重危害。比如在防腐防變、安全生產、社會穩定等方面,莫不如此。
在廉潔從政、拒腐防變上,那些因貪腐身陷囹圄的貪官在反思追悔自己腐敗的原因和過程時,幾乎無一例外都有一條,那就是不注重加強自身黨性修養,缺少應有的精神之“鈣”,不注重謹小慎微,防微杜漸,從信念上發生潰瘍,導致思想滑坡,被“病毒”入侵。對組織和同志們的善意提醒和批評,表面上虛心接受,實際上當成耳旁風,我行我素,一旦“重病”纏身時,也就回天乏術,悔不當初了。還有的秉持“大錯誤不犯、小錯誤不斷”就可保平安的人生信條,豈不知一念起百念生,病來病去病死人。
在安全生產上,雖然有“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千古警示箴言,但防患于未然的警鐘并不能敲醒充耳不聞的人。一些地方把“安全大于天、責任重于泰山”只是寫在墻上,說在口上,但難以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出現隱患不能及時發現,發生紕漏不能及時堵塞,以致如蟻穴潰堤,釀成大禍,造成人民生命安全嚴重災難和公共財產重大損失。此類事件時有發生,教訓十分慘痛深刻。
在社會穩定上,一些地方群眾的訴求得不到及時回應,群眾的關切得不到應有重視。在一些公職人員推諉敷衍中群眾怨氣愈積愈多,氣血不順,出現淤積梗阻癥狀,以致發生越級上訪、非法上訪,甚至聚眾鬧事的惡性事件,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醫道即人道,修身如健身,對待自身和工作中的苗頭性、傾向性缺點錯誤也一樣要提高警覺,防止疾病纏身,要從克制起心動念開始,吾日三省吾身,時時撣掃思想上的灰塵,做到日清月潔,保持清風正氣。
治病的學問,其實最好的醫生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