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集賢
成都都江堰,灌溉川西,成就“天府”,千古一絕的水利工程,至今名揚天下。游人看江流,探分水,往往忘卻造就這一亙古奇跡的兩個人: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以及堰旁紀念他們的“二王廟”,特別是刻寫廟墻的十二個大字:深淘灘,低筑堰,六字旨,千秋鑒。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水利工程重在“深淘”疏浚,減少“筑堰”圍堵。這六個字的要旨值得永遠借鑒。這同重慶湖廣會館禹王宮“從導則安,從堙則患,治水治邦皆一體”的上聯,曲異而工同,都含“堵塞不如開導”的哲理。
由此聯想到了李克強總理最近怒批城市管理:“一味追求整潔,不讓開小店,是懶政!”
確實,小店,游商,地攤,看起來與“大城市”不協調,不匹配,甚至“有礙觀瞻”,驅趕,取締,再正常不過,于是有了“城管”,有了“你進我退,你退我進”的游擊戰,躲貓貓。重慶市南岸區上新街,雖然地處偏僻,但交通便利,居民眾多,于是賣蔬菜的、賣水果的、賣雞鴨魚肉的、賣針頭線腦小百貨的攤點聚集,久之成為鬧市。活躍了地區經濟,方便了住地居民,報紙曾作宣傳報道。但一忽兒,說是有礙衛生,不夠文明,強行取締,“規范”到一處誰也找不到的死角落,圈起圍欄,獨門進出,“便于收費”。規范了,也衛生了,只可惜居民不便,市場冷漠,再不見昔日的繁榮興旺。重慶市渝中區十八梯一個“舊貨市場”,說是賣“舊貨”,其實各種圖書雜志、工具釣具、衣物器皿、鐘表古玩,不說應有盡有也是百物紛呈,人如潮涌,交易活躍,成為許多市民的“打卡”地。又一忽兒,說是要“整頓市場”“建設改造”,于是城管封堵,筑墻隔斷,一個繁榮的“地攤市場”,瞬間成為冷巷,幾年過去,更成了老鼠蒼蠅的樂園。而“城管”或“城管”的“城管”們,亦然為“建設文明城市”心安理得,樂在其中。
李總理說得好:“這樣的城市其實是一座沒有活力的‘死城!”
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我們還有相當數量的低收入人群、低技能待業群體、失業下崗工人、農村來城市務工的農民,他們也要吃飯,要生存,有的還要上贍養父母下撫養小孩,城市為什么不能給他們一點溫暖,一些包容,一定空間,讓他們能夠自食其力,養家糊口?中央“保民生,促就業”的大政方針,怎么一到這里就卡了“殼”?!
這還因為,一些人心中只有權利,沒有義務,只有“上級”如何,沒有百姓怎樣,只知道“嚴管”,忘記了服務,全不明白老百姓生活需要油鹽柴米,而且要便宜的。街邊攤點一不要門面租金,二不交水電管費,價格自然相對便宜,也正合百姓之需。相互獲利,何樂不為?習近平主席倡導并實踐的“民本”思想、人文情懷,一些同志為什么如風吹過,充耳不聞?
第三,我們天天說發展經濟,活躍市場,何獨視路邊市場、地攤為“怪物”,必欲“整”滅而后快?同志們別忘記,武漢大名鼎鼎的楚漢街,成都商業繁茂的荷花池,重慶萬商云集的朝天門市場,當年都由“地攤”起家而成就大業。就是北京的秀水街也以“練攤”吸引中外游客,一個潘家園更有多少人在“地攤”上”撿”到稀世之珍,還有那個青城山夜市,百行匯集,道俗雜處,也儼然一道獨特景觀。李克強總理稱地攤為一種“經濟”模式,其義大焉,其意深焉。
回頭說都江堰,說李冰父子治水“深淘灘,低筑堰”的經驗,說重慶禹王宮“從導則安,從堙則患”的對聯,并由此引出“堵塞不如開導”的哲理,都一再警醒我們,對游商地攤之類的小本經營者,從民生的角度宜關愛之,從經濟的角度宜扶持之,從管理的角度宜疏導之。中央文明辦已經明確宣布:不再將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考察內容。同志們還等什么?
古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只要老百姓安穩,天下沒有辦不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