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姣香
摘 ?要: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在人的大腦中形成的一種能夠按照本民族語言規則把聲音和意義聯系起來的能力。學前期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各年齡階段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
關鍵詞:語言發展;語言交往;語言表達
大班幼兒語言交往能力強,善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中班正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是一種語言積累轉向語言輸出的過程。雖然具有一定的詞匯量,可以進行語言的交往。但根據我們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發現班中孩子的語言交往能力發展不均衡,全班孩子大致可分為四大群體。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0——6歲,著名幼兒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蒙臺梭利也提出,3個月到一歲半的嬰兒就對語言敏感,口語學習兩歲時最強,直至歲都處于語言敏感期。美國心理學家經過多年關于天才發生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有44%左右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在歲之前就開始閱讀了,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研究標明,幼兒早期閱讀、計算能力對日后的智力發展影響最大。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讓學生體驗到快樂的情感,才能學得好。”為此,本學期我們把閱讀角的面積進行了擴大,是以往的2倍,可以容納9-10的孩子坐在里面。極大地調動了幼兒們的閱讀興趣,滿足了幼兒渴求在閱讀屋進行閱讀的需求。
群體一:能說會道,任何活動中都能找到他們歡快的身影,聽到他們爽朗的笑聲。語言交往能力強,會主動邀請別的孩子參加自己的活動,玩伴非常多。此類孩子約占總人數的25%。開設百靈鳥廣播站每天早晨由幼兒輪流當百靈鳥廣播站的小播音員,為大家播送一則新聞、朗誦一首兒歌或介紹一本讀物。講述閱讀活動中講過的故事、幼兒看圖書后自編的故事、爸爸媽媽講過的故事。或圍繞一副或多幅圖展開講述活動,培養幼兒將圖畫故事符號轉化為語言符號的能力,同時也發展了幼兒的創造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大家都知道“母親溫柔的朗讀聲是孩子的童年音樂”。以培養出天才女孩而知名的斯特娜夫人為例,在女兒剛滿月時就給她朗讀學作品。她認為孩子的感覺器官需要接受種種剌激,特別需要語言的剌激。同時她也認為,這語言應該是語音純正,語句完整、規范、漂亮的,而語句完整、規范,這正是書面語言的特點。這就是說,需要的不是一般的跟孩子“說話”,而是要給孩子讀書,讓她接受優美語言的刺激。又如:郭沫若兩三歲時,母親常給他讀唐詩。他說:“我之所以傾向于詩歌和藝,首先給予我以決定性影響的就是我的母親。”巴金說,他童年時母親溫柔的讀詞聲是自己童年時的音樂。
群體二:平時很少開口,與群體一恰恰相反,區域活動、自選游戲等大多是一個人安靜地玩,從不主動邀請別的孩子、或與他們交流。此類孩子約占總人數的10%。
群體三:膽小畏縮,不善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也抖抖縮縮。此類孩子約占總人數的30%。
群體四:上課注意力分散不集中,老師講的有趣的他會聽,并積極舉手回答問題,而且回答的相當出色,但在其它時間一直心不在焉。此類孩子約占總人數的35%。針對以上的分類情況進行分析:幼兒之間語言交往能力差異較大,并在無形之中影響幼兒其它能力的發展。群體一中的幼兒適應性強,已能較好地將語言積累過渡到語言輸出。群體四中的幼兒較群體一中的幼兒則缺乏良好的傾聽能力。而群體二和群體三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缺乏語言交往的能力,害怕與人相處,害怕與人競爭,適應性差。以上分析,無疑可以看出群體群體三、群體四這樣的孩子任其發展下去,他們的成長道路會困難重重。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教師,心里不免憂心忡忡,恨不得能立即扭轉乾坤。然而,一旦孩子形成了,要想改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務之急是多多關注這些孩子,找出“病因”,對癥下藥。
通過一年的實踐,我們發現以下三個措施能有效地改變這一狀況,激發幼兒說話的欲望,培養幼兒說話的主動性,增強幼兒說話的自信心。
一、巧設問題,引導幼兒有話可說。
幼兒的討論往往需要教師的組織、引導。此時,教師提供的話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提供的話題是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那么幼兒就能很快地投入到話題中,積極主動地參加討論,樂于表達心中的想法。如:讓幼兒討論“你喜歡看《西游記》嗎?為什么?”,每個幼兒都能說出各自喜歡的理由。有的說神奇的金箍棒等等,甚至討論到最后他們自己將話題深入下去,變成“我最不喜歡誰,為什么?”,總之,他們把各路神仙、妖怪全都說了個遍,討論氣氛熱烈、活躍。
二、創設環境,鼓勵幼兒有話敢說。
這一步驟的順利實施,先決條件是要創造良好的群體關系。幼兒的語言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周圍環境與心理因素的影響,要發展幼兒的語言,促進幼兒的交往,必須為幼兒創造一個平等、和諧的心理環境,給幼兒提供鍛煉的機會,使幼兒越來越愿意說,而且愿意說給大家聽。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為幼兒創設了寬松的氛圍,成為每個孩子的朋友,與孩子們共同學習、共同游戲,摸一摸孩子的頭,拉一拉孩子的小手,對孩子們豎起大拇指,架起孩子們交流情感的橋梁。在培養的過程中積極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使他們去勇敢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慢慢地,孩子們愿意和我們交談了,而我們也不失時機地為幼兒營造一種暢所欲言的語言環境,使每一位孩子都能自由交談。如:利用區域活動、自選游戲、觀察散步時與同伴輕輕地交談。久而久之,孩子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變得無話不說了。
三、豐富活動,啟發幼兒有話會說。
幼兒有話可說了、敢說了,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較完整地表達出來,要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豐富幼兒的詞匯勢在必行。首先,通過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語言教學活動,豐富幼兒的詞匯。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我們采取了詞匯與動作結合的方法進行。如:學習兒歌《拍花籮》時,里面就有動詞:抬、爬、喝、抱、跳等。在聽完兒歌后,就請幼兒用各種形象的動作表示這些動詞,進行理解識記。其次,擴展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們參觀農家院、踏青等,去擁抱大自然,豐富知識經驗與情感體驗。學前階段幼兒雖然年齡小,但消極的體態語有的會傷害幼兒的自尊心,使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要盡量避免消極體態語的使用,給孩子們創造一個積極健康的教學環境,這也是對幼兒教師自身的提升。可輔以鼓勵性語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會干好的”等,必要時我們還需協助幼兒實現成功,以免挫傷幼兒積極進取的精神。從而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的欲望,使他們想說就說,并且知道該說什么,怎么說。開展以上三個步驟的同時,我們還不能忽視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良好傾聽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總之,促進語言發展,提高語言能力,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受用終身的。因為我們只有通過語言交流,才能促進相互合作,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徐鵬力.動感:酷炫時代的肢體印象[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10.
[2] ?李杰群.非語言交際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社,200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