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石保,張 超 Liu Shibao & Zhang Chao
(五邑大學,廣東江門 529020)
近年來,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倍受國內外的關注,大量優秀的工業建筑遺產陸續被列入了文物保護單位,受到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研究[1]。而文化遺產價值較弱的一般性工業建筑遺存通常很難進入學者專家的視野[2]。與保護價值高的工業建筑遺產相比,一般性工業建筑遺存有著豐富多樣的社會利用價值,首先是存量大;二是建造時間較晚、建筑結構完整、破損不嚴重;三是不屬于文物保護單位,不受相關文物保護法規限制,改造利用自由度大;四是改造后的建筑功能多樣,與當代生活形態的緊密性更高,更能符合現實生活需求[3]。綜上所述,一般性工業遺存的改造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和現實意義。在一般性工業建筑遺存的改造利用中,對中國傳統建筑營造思想和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能直接與人們發生審美共鳴,提高建筑與人們高層次的交流。本文主要通過在實踐中運用空間重組、空間界面處理和軟裝等綜合方法來實現特殊的審美效果,探索一般性工業建筑遺存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手段的結合手法,總結有效的經驗,希望對同類的設計實踐有一定參考價值。
實踐案例位于江門市江海二路亨通工業園內,扼江門河口,俯瞰浩蕩西江的一棟廠房。(圖1)原為江門市油脂廠核心建筑,占地700余平方米,分南北兩座建筑,南側主體為雙坡頂磚混兩層建筑,北側輔樓為直立混凝土框架四層樓。主建筑面寬10米,進深24米,高13米;輔樓3米寬,高18米。北有彩鋼板臨建倉庫。建筑已有過二次改造情況,由生產車間改為產品倉庫,主體建筑一樓全部的窗戶都被封堵,二樓天窗也全部被封堵,其余窗戶則換成了鋁合金的推拉窗(圖2)。
在工業建筑類目下,它是普普通通、不足為道的一座小廠房。但是,在民用建筑甚至是住宅建筑類目下,它就足夠具備“豪宅”的空間配置:首先,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第二,區域容積率約0.3;第三,一江一河風光盡攬;第四,門口小廣場車位任停;第五,交通便利,距市中心5公里。與當代住宅建筑比,這座建筑本身的特點也非常明顯:首先,建筑外形很有特點,主體雙坡頂,雄偉大氣,副樓挺拔秀氣。第二,空間體量大,二樓整體通透無內墻無內柱,空間可塑性強。

工業建筑的生命周期分為使用功能性生命周期與結構性生命周期,其結構性生命往往比其使用功能性生命長。工業建筑一旦廢棄,就代表了其從事工業生產活動的功能性生命的結束,但其結構性生命仍在延續,從而成為改造利用的對象。一般性工業建筑遺存的年份往往也較新,它的結構性生命也更加旺盛。工業建筑遺存的任何民用化改造,核心問題都是使用功能的轉換[4]。這個核心問題應當從空間重組、空間介面處理、軟裝、室內物理環境的調節四個層面來解決。本文從空間改造和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的角度,著重探討空間重組、空間界面處理及軟裝。
空間重組隱含中式形態和動線的精神內涵,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空間形式重組和動線重組。計劃分三大空間,建筑一樓為公共展覽空間,二樓及以上為私人住宅,臨時鐵棚倉庫改為花園。這三個主要的空間之間再以重組或介入的動線相聯系,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空間序列。三種類型的空間改造,代表了工業建筑遺存民用化改造個不同方向:公共文化空間、住宅及后工業景觀。公共文化空間是我國當代工業建筑遺存改造的最常見類型,因其空間體量大、可塑性強,這是其它建筑形式無法達到的,而工業建筑又有濃重的歷史文化感和強烈的機械美感,于是跟公共文化空間的需求有天然的吻合[5]。改造為住宅也因其特殊建筑形式和工業符號完全不同于格子樓的空間感受受到人們的向往。
改造為后工業景觀花園,是人們對工業文明的反思,提出的恢復生態型的改造。空間形式的重組與動線重組相輔相成又各有不同。空間形式重組包括空間的分割與合并,指用某些實體材料將一個整體的空間劃分為隔絕或相聯系的若干個小空間,或將幾個小空間合并[6]。空間分割包括水平空間劃分、垂直空間劃分及房中房劃分。常用到的方法是隔斷、拆隔斷、封門窗、開門窗。動線設置是在空間使用過程中的行走路線。在設計中需要將兩者綜合考慮。傳統審美觀念中主要有兩種空間劃分和路線設置方式:建筑的中軸對稱、層層遞進和園林的抑揚頓挫、曲徑通幽(圖3、圖4)。
中軸對稱、層層遞進是傳統建筑或建筑群設計中對空間分割與動線設置的方法。橫向的中軸對稱,縱向的層層遞進,有強烈的空間次序感和氣勢恢宏的莊嚴,是禮法等級制度和人生觀的外在體現[7]。在工業建筑改造中適合運用于表現體量較大的公共活動空間。
抑揚頓挫、曲徑通幽是傳統園林設計中處理空間的常用方法。空間分割上通過大與小、虛與實、藏與露的對比,強調了各個空間元素的特征,給人富有變化的空間體驗;動線設置上求小與曲,將富有變化的多個空間元素串連,給人移步換景、處處驚喜的體驗。這是中國人謙遜、含蓄的人文性格的外在體現,適合用來營造體量較小的較為私密的建筑空間或園林。
這兩種方法,一個強調對稱統一;一個強調對比變化,但它們又不是對立的,或可以說中軸對稱是靜態的審視感受而曲徑通幽是動態的游歷感受。在鹿鳴山房的改造中將這兩者兼收并用。如:在整個建筑的入口處,居中設置了一個典型的傳統建筑元素“影壁”,作為整個空間序列的起點。從平面構圖上講它是中軸對稱的,但對游歷動線的空間感受來說卻是“抑”和“頓”。
一樓在水平方向上用隔斷的方法劃分。展覽的空間需要較多展墻,建筑里柱子較多。在柱子間做隔斷,這樣可以削弱柱子的存在感,使空間變得整體,同時增加一百多平方米展示面積。二樓居住空間,因原建筑最高凈高有8米,作為住宅明顯過高,用房中房的方式劃分出六個房間。大廳保留原高大的空間,粗獷的大梁飽覽無余,即使是在隔墻位置也有意將梁暴露,很好地保留了原建筑結構的可解釋性。為恢復建筑的原真性以及垂直對流的通風效果,將以往二次改造利用封堵的天窗都重新打開裝回百葉。
動線設置方面分兩種形式,一種跟隨空間形式的,比如走廊就是與空間的形式相輔相成的。二樓中兩邊的房間分隔開來,中間的走廊也就自然產生,它們是矛盾的統一體,所以在空間的劃分中必須將它們同時考慮。再如,將輔樓底層面向花園的墻面打開,做為聯系一樓室內和室外花園的灰空間,在一樓室內與灰空間之間設置小門,使這組空間序列有抑揚頓挫的節奏變化。另一種是獨立形式的構件,比如外掛型的樓梯。案例中為了得到良好的觀景體驗,和整體的室內空間,將上二樓的路徑是用鋼結構設置了一個外掛的樓梯。外掛樓梯與建筑沒有結構關系,是可逆性介入行為。

空間界面是圍合空間的實體邊界,如地面、頂面、墻面。如果建筑的結構是人的骨架、空間是人的靈魂,那么空間的邊界就是人的皮肉。界面處理包括對顏色、造型及材質的運用。
在顏色的使用方面,鹿鳴山房的外觀主要用了兩個顏色,灰藍色的屋頂和中黃色墻面。這兩個顏色取于古人“天玄地黃”的樸素世界觀,黑色的窗線點綴于黃色的外立面。室內和庭院的界面用灰色和白色,這是傳統民居里最常用的顏色(圖5,圖6)。
造型上鹿鳴山房的主體建筑是帶有“民族形式”雙坡小重檐硬山頂兩層建筑。設計中不僅保留了建筑的屋頂造型,并多處運用了雙坡屋頂的元素符號,使得這個“民族形式”得到強化。如:前文提及的影壁就是用了雙坡的元素,整體造型就是一個硬山頂的山墻立面。二樓居住區域原建筑空間是全敞開式的,層高又較高,于是以房中房的形式劃分出居住所需要的空間,房頂也是用了雙坡頂的造型,一邊是原建筑的坡頂,另一邊則是加建的坡頂。入口的山墻頂端開一圓形亮窗,內覆白色鋼化玻璃,玻璃正中扣小篆紅方印,喻外圓內方的人生觀。
材質是顏色和造型的載體,是構成建筑的基本元素,其本身帶有時代性,人們又賦予它地域和文化性,使材質具有豐富的內涵。企圖以當代的材質重現過去的文化內涵的作法是拙劣的,歷史建筑本身的材質所承載的歷史信息,是任何當代材質都不能具備的。這正是保護歷史建筑的原因。停產后的工業建筑,須以新的材質介入,從而注入新的功能以適應當代人的活動要求,這是改造的目的。新材質本身并不具備表達傳統文化和思想的能力,但可以通過顏色的搭配和造型的組合模仿傳統文化元素的某些特征,從而達到隱喻的效果。入口的影壁用槽鋼焊接而成,有強烈的工業氣息,但其做為影壁又成為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典型元素。將上一次改造的鋁合金推拉窗改成鋼材平開窗,平開窗更具有中式的特點。展示空間用水泥磚做隔斷,灰空間入口用水泥磚砌花墻,灰色的墻體使空間增加了嶺南建筑的氣息。
軟裝能直接表現一個空間的視覺風格,包括物質性的軟裝元素運用和非物質元素運用。物質性的軟裝元素包括家具、燈飾、織物、植物、書畫、擺件等一切可易移動和更換的物品。鹿鳴山房選用傳統的實木家具,根據不同的空間特點和使用功能分組陳列(圖7,圖8)。室內空間有端必有景,在端處置條案或邊幾,擺件其上為之端景。一樓的書畫創作空間選用玻璃外墻,將花園的自然景象引到室內中來,是為借景。燈飾在一樓的展廳主要是用射燈,二樓主要用大球形編織燈、造型簡約的吊燈和線形的裝飾壁燈。
非物質元素主要是詩詞文學元素和其它的傳統精神文化元素。中國人素來重文,詩詞歌賦是古代文人社交的最高雅形式。而為建筑命名不僅能直接反映主人的志趣和品位,還同時給建筑注入文化內涵,有如畫龍點睛般的作用,讓建筑空間得到質的升華(圖9)。建筑取名“鹿鳴”,有景、有音、有情,這給建筑增加了一個文學的空間維度(圖10)。外掛樓梯共24級,每一級對應一個節氣,并將節氣名稱用鋼釘鑲嵌在混凝土預制踏板的右下角[8]。在步伐的移動過程中,將中國傳統的時間觀念植入到了參與者的足下(圖11)。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仍在加速,將有更多的工業建筑遺存產生。同時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工業遺存的關注度也更高。在對工業遺存的改造利用中,不僅要滿足人們活動的基本空間需求,還要在改造中植入中國文化元素、地域文化甚至多元文化來滿足人們的精神空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