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打贏這場硬仗的關鍵在于黨的正確領導。清原滿族自治縣堅持“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促進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握指成拳,凝聚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合力。
強黨建:抓關鍵,落責任
在清原滿族自治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會議暨脫貧攻堅專項述職會議上,縣委書記黃恒標強調:“要做到責任明確、溝通到位、加強督考問責,切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更全面、可持續、更精準、高質量完成。”
強化黨的領導,把責任落到明處。清原滿族自治縣堅持“黨委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各方協同,精準到村到戶到人”的原則,分解落實了《清原滿族自治縣“十三五”脫貧攻堅行動方案》《清原滿族自治縣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年滾動計劃(2018—2020年)》等政策舉措,下發了《關于全面開展“回頭看”和問題集中整改,推動脫貧攻堅工作更加全面、更可持續、更加精準、更高質量實施方案》《全面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縣委縣政府、扶貧鞏固提升專項工作推進組、鄉鎮黨委政府、村“兩委”四級責任,構建起責任清晰、各負其責、合力攻堅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
強化督查、考核機制,把工作落到實處。圍繞精準識別、精準脫貧,創新監督落實方式方法,定期抽調鄉鎮業務骨干,組織開展鄉鎮間交叉互檢。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度,設立清原滿族自治縣扶貧脫貧監督平臺,公開舉報電話,集中力量解決扶貧領域存在的責任落實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準、工作作風不扎實、資金管理使用不規范等問題。同時,將脫貧攻堅工作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將扶貧資金監管工作納入目標考核范圍,及時修改完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提高資金使用精準度,強化資金監管,提高使用效率。
聚人才:抓隊伍,育“頭羊”
清晨6點,東方泛白,紅云隱隱出現。在清原滿族自治縣英額門鎮新民屯村的騰飛禽畜飼養專業合作社,村黨支部書記周洪江和合作社的社員們開始喂牛了。“養牛要講科學,包括何時進食、何時喂水、何時讓它們到戶外曬太陽,都要遵守作息時間。只有這樣,牛才會增肉長膘。”談起“養牛經”,周洪江儼然成了畜牧專家。
2016年以前,新民屯村還是一個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為改變現狀,村黨支部書記周洪江與時任村主任李景海帶頭出資,成立了騰飛禽畜飼養專業合作社,承諾“盈利歸村集體,虧了由個人承擔”。這句承諾贏得了黨員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在短時間內集資160萬元,建簡易牛棚、購買肉牛,當年就實現了股東分紅和村集體經濟增收。2019年,村黨支部利用有機牛糞發展無公害有機蔬菜,建成10棟蔬菜大棚。合作社為村民股東每年分紅超過投入的10%,參與生產的貧困戶每戶獲利5000元,其他貧困戶也得到分紅,帶動全鎮59戶貧困戶脫貧。
雁飛千里靠頭雁,脫貧致富需標兵。清原滿族自治縣不斷強化村干部隊伍建設,育強“頭羊”,帶領群眾致富,當好貧困群眾脫貧的“催化劑”“助推器”,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聚集村級組織帶頭人力量。清原滿族自治縣扎實推進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工作,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生產能手、經營能手、農技專家中選拔村干部,將那些政治素質高、文化水平高、群眾威信高,愿為群眾辦事、有能力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的黨員選拔進入村級領導班子。為村干部隊伍選好“頭羊”,積極發揮“頭羊”的引領作用,完善相關鼓勵推進措施,保證鄉村產業發展“有人帶”。目前,全縣“一肩挑”村由原來的37個增加到175個,“一肩挑”比例由19.6%提高到100%。在工作中,積極建立村黨組織書記縣鄉兩級雙重管理、網格化管理、縣級聯審和動態調整等制度。
聚集村級組織后備人才力量。清原滿族自治縣堅持把新時代“三向培養”工程作為培育脫貧致富帶頭人、夯實基層組織基礎的重要抓手,堅持做到“三個結合”,即與村“兩委”換屆相結合,與農村黨員發展相結合,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相結合。在組織做好結對幫扶、教育培訓的同時,累計為130名培養對象發放創業貸款1260萬元,讓培養對象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向心力。全縣培養對象從2019年年初的837人增至1470人,增長75.6%。
促發展:抓產業,壯經濟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發展是支撐。清原滿族自治縣通過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探索培育,以黨支部為引領,將脫貧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相結合,抓實集體經濟發展,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黨支部+產業園+貧困戶”“黨支部+旅游景區+貧困戶”“黨支部+金融扶貧項目+貧困戶”“黨支部+電商平臺+貧困戶”“黨支部+光伏電站+貧困戶”7種模式強力精準拔窮根,開辟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大蘇河鄉長沙村采取“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經營模式,實行股權量化、按股分紅。該村將省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財政獎補資金用于擴建大棚、購置設備等經營性固定資產投資,入股紅河谷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發展平地有機西洋參種植和加工,通過入股分紅資金增加村集體收入,每年保底收入不少于10萬元。英額門鎮椽子溝村依托龍膽草種植,成立龍盛中藥材加工有限公司,2019年年產值達500萬元,利潤達13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十幾萬元。
夏家堡鎮整合全鎮11個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資金、產業發展資金、轉型使用扶貧互助金等1715萬元,同時吸納大孤家鎮、南山城鎮2個鄉鎮轉型使用扶貧互助金790余萬元,按照公司模式成立夏豐牧業有限公司。公開招標建設標準化、清潔化肉雞養殖小區,建成后租給農事企業,預計到2020年年末,27個村可全部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超5萬元。同時,在資金使用上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2019年用于脫貧攻堅分紅89.08萬元;2020年設置公益性崗位164個,發放工資32.8萬元,兜底分紅742人111.3萬元。
村莊要發展,集體增收是關鍵。“跟著村里干準沒錯,一起甩掉貧困的帽子。”這句話在清原滿族自治縣大蘇河鄉大堡村早已成為村民的心里話。2017年,大堡村黨支部經過廣泛走訪調研并征求意見后,明確以木耳栽培為主的產業發展方向,引導黨員和村民共同投資60萬元,成立了綠森木耳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椴木木耳及菌袋地栽木耳30余萬袋,2017年獲益8萬元。2018年,大堡村將省級扶持資金200萬元中的100萬元入股合作社,村集體每年收入5萬元,余下的100萬元新建了12個大棚,發展櫻桃、李子等種植產業,還發展130畝山里紅等特色農產品,大堡村如今已成為大蘇河鄉“全域旅游”的新亮點。
“現在大蘇河鄉10個村,通過黨支部引領,村村都有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不僅解決了當地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了村集體和村民收入,還給全鄉3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為貧困戶穩定脫貧發揮了積極作用。”大蘇河鄉黨委副書記徐馳興奮地說。
千川匯海闊,風好正揚帆。展望未來,清原滿族自治縣將繼續按照“更加全面、更可持續、更加精準、更高質量”的總體目標,保持攻堅態勢、強化攻堅責任,堅持不懈抓好各項工作落實,通過夯實黨的建設助推清原經濟社會轉型振興,實現脫貧致富、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