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春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小康”是全面小康經得起人民和歷史檢驗的試金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邊生態環境質量仍然很差,這樣人民不會認可,也經不起歷史檢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質量優化的“綠色小康”絕不能缺席。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寫入黨章和憲法,“美麗中國”成為“國字號”最閃亮的目標之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思想引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大踏步地邁上歷史新臺階。
認識的高度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的執政使命、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新高度,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吧鷳B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
治理的力度前所未有。黨的十八大以來,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等40多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生態文明目標評價考核、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出臺實施,制定和修改環境保護法等系列相關法律,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深入實施,堅守和健全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環境污染治理取得了開創性、歷史性、根本性的成效。
衡量的尺度前所未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要“使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打好污染防治這一場大仗、硬仗、苦仗。
黨的十九大鮮明提出了“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黨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嘹亮的號角、奮進的指南,中華民族必將以不斷強化生態意識、完善生態制度、規范生態行為的新擔當,以“綠色小康”的新實踐,譜寫對人類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歷史貢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