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明增
“兵所以戰者,氣也”。“氣”,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氣”,是一副鋼骨、一副脊梁;“氣”,是攻堅克難的士氣和浩氣,更是戰無不勝的銳氣和豪氣。毛澤東曾在評價抗美援朝戰爭時說,“志愿軍打敗了美國佬,靠的是一股氣,美軍不行,鋼多氣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脫貧攻堅之所以繪就了人類反貧困歷史的壯麗畫卷,就是因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化作了指導脫貧攻堅偉大實踐的精神之氣、拼搏之氣、擔當之氣和必勝之氣。7年多來,我國貧困人口一舉減少9348萬人,凸顯了精神之氣、拼搏之氣,具有滾石上山的推動力、攀登力;832個貧困縣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7%,詮釋了擔當之氣和必勝之氣,具有爬坡過坎的沖鋒力、戰斗力。
掘井九軔未及泉,猶為棄井;勝利在望未全功,仍需沖刺。脫貧攻堅越到“最后一公里”,越容不得松口氣、歇歇腳。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攻破貧困的最后堡壘,全黨要“一鼓作氣、盡銳出戰”;現在已經到了“一鼓作氣向終點線沖刺的歷史時刻”。一鼓作氣,就是敬終如始、全神貫注、不驕不躁、不獲全勝決不收兵。事實說明,正是這種“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的一鼓作氣,鍛造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矢志脫貧惠民的沖鋒意志和沖刺雄姿。廖俊波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只爭朝夕,創造了一鼓作氣脫貧攻堅的“俊波速度”。姜仕坤一年里走遍了晴隆縣的溝溝坎坎,相當于繞地球走了兩圈,被群眾譽為一鼓作氣脫貧攻堅的“農民書記”。李保國以35年的堅守與付出,讓10萬山區人民擺脫了世代貧窮,樹立了一鼓作氣脫貧攻堅的“保國樣板”。
實現現行標準下所有貧困人口脫貧,這是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偉大跨越,是當代中國對人類社會的偉大貢獻。完成歷史賦予的時代重任,需要時代領跑者和時代接力者。“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越是船到中流、人到半山,越是不進則退、非進不可。今天,越過層層峰巒的脫貧攻堅攀登者,只要舍我其誰再聚力、一往無前再沖鋒,就能領略到壯麗的日出和翻涌的云海,就能眺望到勝利航船的桅桿尖頭。在這個緊要關頭,任何自滿思想、松懈情緒甚至以功臣自居的驕傲心態都要不得、使不得。唯有一鼓作氣再出征、戰無不勝再攻堅,才能贏得決戰脫貧的大收官、決勝攻堅的大凱旋。
中國的脫貧攻堅,不僅是向貧困宣戰的一場偉大社會革命,更是兩種社會制度較量、彰顯馬克思主義真理性和人民性的一場偉大斗爭。恩格斯說:“為了進行斗爭,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一切力量擰成一股繩,并使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個攻擊點上。”今天,“把我們的一切力量擰成一股繩”,就要迸發全黨和全社會的力量,推動脫貧攻堅的物力一鼓作氣地向一線集聚,推動脫貧攻堅的問題一鼓作氣地在一線解決,推動脫貧攻堅的成效一鼓作氣地在一線檢驗。今天,“使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個攻擊點上”,就是聚焦貧中之貧真脫貧、困中之困真脫困,堅決根除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算賬脫貧等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以一鼓作氣的沖刺雄姿奪取脫貧攻堅偉大斗爭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