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偉娥 褚華東 唐根年



摘要:基于“政產學研”協同的視角,以杭州市43個特色小鎮為研究案例,采用組態分析見長的QCA方法,甄別特色小鎮高質量韌性發展前置條件組合及其適配路徑。研究發現:(1)特色小鎮不僅僅是聚焦特色產業的“創新創業平臺”,更是“政產學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創新合作、聯盟自律的學習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治理共同體;(2)高質量特色小鎮的共性是錨定專而精的特色產業,并成為“政產學研”合力聚焦之目標,架構富有成效的協同創新合作機制,體現“政產學研”整體協同水平;(3)不同“個性”的特色小鎮高質量適配發展路徑強調各具特色的前置組態構件,體現“一鎮一品”而并非“千鎮一面”,警告和降格的特色小鎮呈現出“跛腳”“崎形”組態特征;(4)構筑“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共同體并據此形成“合力”是特色小鎮邁向高質量發展“標配”驅動引擎,“合力”錯位引致動力不足、韌性不強則是阻礙特色小鎮健康發展要因。
關鍵詞:特色小鎮;政產學研;共同體;適配;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138-(2020)09-0050-56 收稿日期:2020-08-25
1 引語
早在2014年10月,時任浙江省長的李強在杭州云棲小鎮考察時首次提出“特色小鎮”這一“新”概念,短短6年時間里,浙江大地特色小鎮建設發展,如雨后春筍蓬勃生發。鎮小能級大、創新創業故事多,鎮小夢想大,引領韌性發展,贏得中央領導的高度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以“空間生產轉向”與“發展邏輯糾偏”為標志性特征定位的“特色小鎮”無疑給“創新浙江”注入了新元素、新動能和新期待。不同于傳統的產業園區,特色小鎮更強調“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和“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是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創新創業平臺”(張麗萍,2017)。短短幾年時間,浙江省已分批推出命名、創建、培育特色小鎮近194個,呈現出享有美名的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鎮、余杭夢想小鎮、西湖云棲小鎮、余杭藝尚小鎮等22個特色小鎮。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特色小鎮或被警告、或被降格甚至淘汰出局。
根據動態跟蹤調查可以看出,成功的特色小鎮背后都有強大的“政產學研”協同合作聯盟的支撐。政府部門應著力營造環境、打造生態、搭建平臺,深耕細作“人才沃土”,做好“店小二”的角色,為特色小鎮市場主體精心服務,筑巢引鳳以吸引創新創業人才。在杭特色小鎮吸納、集聚了高校系、浙商系、阿里系、海歸系的創業創新“新四軍”近萬名、創業團隊1900多個;入駐企業達3300多家,其中不乏為全球500強企業;引進了32名“國千”人才、32名“省千”人才、10名國家級大師和52名省級大師。同時促進特色小鎮與196所高校、省級以上科研院所開展了技術合作,央企、外企、民企等紛紛主動前來對接,初步形成了“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那些或被警告、或被降格甚至淘汰出局的特色小鎮則往往重“形”輕“魂”,片面追求小而美的“顏值”卻忽視了小鎮特而強、聚而合的“韌性”,其問題的根本所在則是缺乏應有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持續動力支撐。
基于此,本文將基于“政產學研”協同視角,以杭州市43個特色小鎮為研究案例,采用組態分析見長的 QCA方法,甄別特色小鎮高質量韌性發展前置條件組合及其適配路徑,為高質量推進地方特色小鎮建設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2 文獻梳理與分析框架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產學研”協同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創新是構建開放式創新體系的重要路徑。鑒于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的資源離散化、主體認知差異化、技術組織慣性化以及創新體系碎片化等客觀原因,成為跨異質性組織間開展有效合作的障礙。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就是要緊緊圍繞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合力”這一共同愿景,破除異質性組織協同創新的體制桎梏、制度藩籬。
Lynn(1996)等學者認為,技術商業化過程中無例外的會涉及到直接或間接參與其中的若干組織,而這些根植于特定制度環境的組織間相互作用、共同影響造就了一系列市場、非市場關系集,因此急需在特定框架下探究協同創新得以實現的有效功能和制度安排,并提出“創新共同體(Innovation Communities)”概念。創新共同體由根植于密集社會經濟關系網絡的交互人群所構成,關注于參與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新技術與創新共同體的相互推動作用。Sawhney&Prandelli等學者(2000)認為:傳統封閉等級制模式無疑在知識產權保護、確保結構化創新和激勵個體創新方面功不可沒,但因其過度強調創新計劃、創新組織從而導致多樣性創新思想受限和創新對話缺失;而開放市場模式雖擁有敏捷創新、組織靈活等優勢,但因難以對兼容性及其創新質量的有效控制,易導致創新活動無向與創新過程的混亂。協同創新共同體模式則無疑是求解過于結構化和無序化問題的有效方案,以取得系統穩定性與開放性之間的最佳平衡,創新共同體依賴于廣泛的參與,強調所有參與個體或者組織對共同目標的貢獻。在共同體內,成員間可在特定環境下進行交流并分享顯性、隱性知識,并在交流、互動中產生靈感和創意,使得創新共同體擁有自組織能力并能不斷進行自身演化、完善。Nordic Innovation在2012年的《創新共同體:信任、互相學習與行動》報告中指出,創新共同體中達成共識的個體或者組織群體聚集于特定空間,相互學習、交流和分享有關創新、創業之洞見,致力于開展協同創新活動。簡言之,創新共同體由目標明確、達成共識的若干個體或組織構成,為了共同的目標合力前行,其動機則是他們所期望達成的、明確的共同理想。
綜上,根據已有相關文獻的研究觀點和內容,本文認為,創新共同體是基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基礎,以共同的創新遠景和目標為導向,以快速流動和充分共享的創新資源以及高效順暢的運行機制為基礎,諸如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政府、中介機構等多個行為主體通過相互學習和開放共享積極開展知識交互與協同創新,彼此間形成緊密的創新聯系和網絡化結構,推動個體成員創新能力的增強以及特定區域創新績效與競爭力、影響力整體提升的創新空間組織模式。而源于浙江的特色小鎮本身無疑就是各社會主體多元合作創新的平臺,具有鮮明的共建、共創、共享、共治的共同體特征。據此,基于“政產學研”協同共同體的視角,形成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理論分析框架(見圖1).
3 “政產學研”協同視角下的特色小鎮適配發展路徑實證分析
3.1 研究思路與方法一一組態理論與QCA分析方法
圍繞特色小鎮形成、演化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關鍵結果變量(被解釋),現有學者大多采用因果關系分析和對稱性邏輯思路,以自變量及其對結果變量影響為導向的回歸計量分析及相關實證研究。鑒于影響特色小鎮發展成功與否的因素錯綜復雜,而在捕獲變量間交互作用方面回歸分析功效有限,加之復雜因素間的交互作用效應往往難以先驗所知,故難以達到合理解釋異質性特色小鎮成功與否的二元特征(成功為1,失敗為0)。為此,本文采用以案例分析和引致案例事件結果發生之前置條件組合(原因)為導向,采用甄別某一事件結果發生的原因(即某事件結果發生的充分、必要條件和多種條件組合)而見長的定性比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簡稱QCA),從組態視角剖析各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演進路徑。
QCA關注的重點是事件本身在復雜結構中蘊含了哪些條件,這些條件又如何相互組合、共同影響目標事件發生與否的結果。通過對大量案例進行結構化和重要信息比較提取目標事件發生的前置條件組合。因此,QCA更像是近年來社會科學界倡導的超越質化與量化的“混合研究方法”的體現。
一致性測度(Consistency)和覆蓋度(Coverage)指標是QCA用來衡量條件變量X和結果變量Y在集合隸屬上的充分、必要關系。其計算公式為:
Consistency(Xi≤Yi)=∑ [min(Xi,Yi)]/∑(Xi)
Coverage(Xi≤Yi)=∑[min(Xi,Yi)]/∑(Yi)
上式中,用集合Y代表事件結果變量發生時之集合,X代表相關條件變量組合的集合。
基于上述思路,從組態視角通過構建真值表進行QCA分析,探究浙江省杭州特色小鎮建設成敗結果變量與政、產、學、研及其共同體協同程度等多維度解釋變量間的邏輯關系,探究影響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的前置條件組合,由此甄別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適配路徑。
3.2 案例群——杭州市特色小鎮
浙江杭州是特色小鎮的誕生之地,特色小鎮創建培育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基于研究結果準確性和數據可獲得性考慮,選取納入2018年度省級考核的43個特色小鎮組成本研究案例群,借助百度地圖獲取各特色小鎮案例地理空間位置經緯度,繪制杭州市特色小鎮地理空間分布圖(見圖2)。杭州市特色小鎮分布密度上西湖、余杭和江干區明顯高于其他區域,成為特色小鎮空間集聚區,擁有余杭夢想小鎮、西湖云棲小鎮、余杭藝尚小鎮等享有盛名特色小鎮。
3.3 前置條件分析
特色小鎮建設的本質內涵要求是在形態上注重“小而美”,體現特色小鎮的高顏值;在產業上力求專而精;在創新動力、創新人才、研發能力上體現強韌性,本文參照《特色小鎮評定規范——浙江地方標準》,從“政(Gov)、產(Indu)、學(Unvi)、研(Inst)”以及創新共同體協同程度(Syn)等方面構建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路徑前置條件集,如表2所示。
表2中政府在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和特色小鎮建設中,充當“店小二”角色,著力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做好頂層設計,確保富有成效的政策供給:二是營造好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三是做好監管,其評估數據參考《特色小鎮評定規范——浙江地方標準》設定的共性指標——體制“新而活”;產業特征數據則參考《特色小鎮評定規范一浙江地方標準》設定的特色指標——產業“特而強”指標下的分類型特色小鎮產業專精發展二級指標評定結果提取;學、研特征數據同樣來源于特色小鎮評定特色指標——高端要素集聚屬下的高精人才集聚和科研機構支撐。特色小鎮發展質量則以2018年度浙江省發改委考核結果作為參考依據。
關于創新共同體協同程度則主要參考唐根年等(2016)測度四化同步指數的思路和方法。不妨設Si為j特色小鎮創新共同體協同程度,則可用幾何平均值與算術平均值的商來表示:
上式中,xGov,xindu,xUnvi,xInst表示特色小鎮創新共同體“政產學研”要素水平,當且僅當xGov=xin-du=XUnvi=XInst時,則Sj=1.0,表示j特色小鎮創新共同體“政產學研”要素協同達到理想境界;當xi不相等或者出現較大偏差時,S
3.4 事實表構建
事實表(真值表)顧名思義則是涵蓋對最終結果事件發生產生影響的、涉及各相關前置條件的組合集,藉此可以幫助我們更充分了解與甄別結果事件究竟在怎樣的前置條件組合下得以發生及其可能性(概率)的大小。當密切關注何種前置條件組合才是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的適配路徑;為此,首先將43個特色小鎮所涉及的“政(GOv),產(Indu)、學(Unvi)、研(Inst)”以及創新共同體協同程度(Syn)和特色小鎮發展水平(Level)等特征數據以中位數值作為分界點,進行1和0二值變換,即將大于中位數的賦值為“1”,而把小于中位數的賦值為“0”。則上述5個共同體特征要素理論上共可有32(25=32)種條件組合。事實表通常采用布爾方程式表示,“1”則代表該條件要素出現,反之“0”表示該條件要素沒有出現(見表3)。
3.5 運算結果與分析
將5個特征要素導入QCA軟件,選定清楚集(csQCA)進行定性分析運算(案例頻數門檻值為1,一致性水平定為80%);由于表3沒有出現“虛擬”組合,即已經去除了一些理論上存在的組合,但在實際案例中沒有被觀察到的條件組合情形,因此表4運算結果中,復雜解、優化解和簡化解結果基本一致。本文選用優化解結果(見表4)。
QCA分析結果表明,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適配路徑主要有3個充分性條件組合,累計總體覆蓋率達96.55%,對43個特色小鎮案例有96.55%的一致性水平解釋力。其中:Gov*Indu*Unvi*Inst*Syn條件組合必要性水平較高,其原始覆蓋率和凈覆蓋率均達到為72.41%,涵蓋了31個(43×72.41%=31)特色小鎮案例;Gov*Indu*Unvi~Inst*Syn條件組合必要性水平達到2成,其原始覆蓋率為20.69%,涵蓋了9個(43×20.69%=9)特色小鎮案例,但凈覆蓋率均僅為6.90%,說明僅為3個案例特色小鎮完全依賴該路徑;Indu*Unvi*Inst*Syn條件組合必要性水平相對較低,其覆蓋率為17.24%,涵蓋了7個(43×17.24%=7)特色小鎮案例,凈覆蓋率均僅為3.45%,說明僅為2個案例特色小鎮完全依賴該路徑;說明這個條件組合中覆蓋的大部分案例可能與其他條件組合重合的。
從研究得到的三條路徑可以看出,“政(Gov)、產(Indu)、學(Unvi)、研(Inst)”以及創新共同體協同程度(Syn)是特色小鎮建設成敗的關鍵依賴路徑,結合具體案例,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鎮,余杭夢想小鎮,西湖云棲小鎮,余杭藝尚小鎮,西湖龍塢茶鎮,西湖藝創小鎮,蕭山信息港小鎮,建德航空小鎮這8個年度考核優秀并成為命名特色小鎮不僅政府服務到位,產學研協同程度也非常出色,說明特色小鎮不僅僅是聚焦特色產業的“創新創業平臺”,更是“政產學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創新合作、聯盟自律的學習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治理共同體;這些高質量特色小鎮的共性是錨定專而精的特色產業,并成為“政產學研”合力聚焦之目標,架構富有成效的協同創新合作機制,體現“政產學研”整體協同水平;同時不同“個性”的特色小鎮高質量適配發展路徑強調各具特色的前置組態構件,體現“一鎮一品”而并非“千鎮一面”,警告和降格的特色小鎮呈現出“跛腳”“畸形”組態特征;構筑“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共同體并據此形成“合力”是特色小鎮邁向高質量發展“標配”驅動引擎,“合力”錯位引致動力不足、韌性不強則是阻礙特色小鎮健康發展要因。
參考文獻:
1.盛世豪 張偉明.特色小鎮:一種產業空間組織形式.浙江社會科學.2016.03
2.張麗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脈絡分析.調研世界.2018.06
3.朱培梁 潘聰林.“小鎮2.0”:浙江特色小鎮再出發.決策.2020.06
4.謝守紅 甘晨 傅春梅.杭州市創業活動的空間特征及驅動機制.城市發展研究.2019.06
5.王崢 龔軼.創新共同體:概念、框架與模式.科學學研究.2018.01
6.Lynn L H,R eddy N M,Aram d D.Linking technologyand institutions:The innovation community framework.R esearch Policy.1996.01
7.Sawhney M,Prandelli E.Communities of creation:Managing distributed innovation in turbulent markets.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0.04
8.伯努瓦·里豪克斯查爾斯C·拉金著.杜運周 李永發譯.QCA設計原理與應用:超越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新方法.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9.唐根年 許紫岳 張杰.中國“四化同步區”圈層結構時空演化與聚集經濟圈優序組織.經濟地理.2016.04
作者簡介:鄔偉娥,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副教授。
褚華東,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副教授。
唐根年(通訊作者),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浙江省社科規劃課題(政產學協同行為對區域創業創新的影響因素、作用機制及對策研究.15NDJC167YB)成果;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資助(政府引導下的產學協同對區域創業創新的影響機制和對策研究,15YJC880095卜浙江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浙江區域經濟韌性動態監測、演化機理與提升路徑研究,2019035018);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項目(浙江特色小鎮顏值與韌性甄別及其“三生空間”融合發展模式研究,2019R4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