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星

前不久,“陳薇研發疫苗半年頭發由黑變白”這個話題登上了網絡熱搜。
陳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長期致力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研制出我軍首個“非典”預防生物新藥“重組人干擾素ω”、全球首個獲批新藥證書的埃博拉疫苗。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她頒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獎章,表彰她在基礎研究、疫苗、防護藥物研發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為疫情防控作出的重大貢獻。
在抗擊疫情的半年時間里,陳薇的頭發由黑變白。熱傳的視頻里,穿著一身軍裝的陳薇說:“我一直怕我們在整個過程中會有戰略性的失誤,三年五年過去了,被別人甩掉了,危機感比以往更加迫切,心里也會疲憊,但既然把你放在這樣的位置,也帶著團隊來了,你這個旗幟就不能倒,精神不能退。”
中華兒女多奇志
陳薇和病毒打了近30年交道,不少人都問過她:“怎么總喜歡搞些魔鬼性的課題研究?”她回答說:“除了熱愛,我想不出其他理由。我愿這一生都能和致命病毒短兵相接,為受困疫區的生命打開希望之門。”
1966年,陳薇出生于浙江蘭溪。父親陳李坤給她取名“薇”,因為在父親眼里,“薔薇花雖然普通,但花期很長能開半年,且有一股暗香”,他希望女兒像薔薇花一樣,低調不張揚,不管風吹雨打始終能夠怒放。
陳薇沒有辜負家人的期望,果然如薔薇花般“朵朵精神葉葉柔,雨晴香拂醉人頭”,學習和生活從不讓人操心。1984年,她考入浙江大學化學系,4年之后又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生物化工專業讀研。1990年,陳薇簽約了深圳一家薪水豐厚的生物制藥公司。不料,一個小插曲,讓她的人生道路從此轉向。
有一次,陳薇去軍事醫學科學研究院買抗體時,被這個部門的責任和使命深深吸引。一個人的職業選擇如果能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個人價值就會成倍放大。她像發現新天地一樣熱血沸騰,決心投身其中。1991年4月,陳薇被特招入伍,如愿成為軍事醫學科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一員。
“來到軍隊的第一天起,我就決定在這里待一輩子了,因為我的老前輩也是這樣的,在這里我遇到很多好的老師,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在研究上,陳薇一直精進不已。1998年博士畢業后,她開始領銜重大科研任務并嶄露頭角。
2000年,軍事醫學科學院出資500萬元人民幣,作為陳薇的研究啟動基金。用這筆基金,她建起了應用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并于同年拿到全軍首個炭疽病毒醫學防護研究的課題。2001年,作為全軍某重大專項的首席科學家,她又獲得500多萬元的資助,建立起基因工程藥物研究與開發中試基地。
不破樓蘭誓不還
2003年春,“非典”突然暴發。危急時刻,陳薇和其他醫務、科學工作者一起,被推到狙擊病毒的最前沿。為采集樣本,她與同事冒著生命危險,與“非典”病毒零距離接觸,進行病毒體外細胞試驗,構建新的動物實驗模型。
在負壓缺氧的實驗環境里,陳薇和同事經常工作十幾甚至幾十個小時。在實驗最關鍵之時,他們在實驗室48小時沒合眼,終于得到一個振奮人心的結果:由于干擾素的保護,細胞在“非典”病毒的攻擊下安然無恙。2003年4月28日,她和團隊研發的“重組人干擾素ω”,通過國家食藥監局批準,獲準進入臨床。
最終,包括小湯山醫院在內,全國30余所SARS定點醫院近1.4萬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經此一戰,陳薇名震學界。其研究團隊做到了“為黨分憂,為民解難,拼搏奉獻”。
2008年汶川地震,陳薇擔任“國家減災委科技部抗震救災專家委員會”衛生防疫組組長,組織專家連夜編寫《災區衛生防疫知識手冊》。北京奧運會期間,她參與軍隊奧運安保指揮小組專家組,帶隊負責各場館的核、生、化反恐任務。
陳薇還被譽為“埃博拉的終結者”。2014年,西非大規模暴發埃博拉疫情,致死率高達50%-90%,并迅速向外蔓延。那時國內沒有埃博拉病例,陳薇卻毅然決然地選擇挺身而出,率隊赴非。
在塞拉利昂,展開臨床試驗的陳薇曾到訪一家當地的孤兒院,“有48個孩子,全部都是因為埃博拉奪去了親人生命的孤兒,這讓我想把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同年12月,她率團隊研發出世界首個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該疫苗也是首個凍干劑型埃博拉疫苗,實現了我國自主研發疫苗境外臨床試驗“零”的突破,也將埃博拉病毒阻擋在國門之外。
大醫精誠衛國民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發生后,陳薇聞令即動,農歷大年初二(1月26日),帶領團隊緊急奔赴武漢執行科研攻關和防控指導任務。他們重組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讓世界再次見證了“中國速度”。
2月26日第一批疫苗在生產線下線;3月16日啟動一期臨床試驗,是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的新冠疫苗;4月12日二期臨床試驗啟動;5月21日新冠疫苗試驗結果被證實安全,且能誘導免疫反應;8月11日疫苗獲國家專利,是國內首個進入臨床獲得專利權的新冠疫苗。9月,獲得俄羅斯和巴基斯坦批準開展三期臨床試驗。
“最艱難的成功,不是超越別人,而是超越自己。”在生物安全領域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陳薇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9月1日晚,專題電視節目《開學第一課》現場,陳薇分享了新冠肺炎疫苗誕生的故事和團隊在抗疫前線與病毒作戰的經歷。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疫苗成功進入臨床試驗,是我國科技進步的體現,也是大國形象、大國擔當的體現,更是對人類的貢獻。”陳薇依然率領團隊爭分奪秒,讓疫苗捍衛生命。《人民日報》評論說,她那句“最壞打算,最充分方案,最長期奮戰”,體現出一名科學家的清醒,也折射出一名軍人的堅毅。
在一次采訪中,當被問到“怎樣看待共產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時,陳薇的眼眶紅了。她說:“共產黨員的職責就是‘為人民服務。這不是說在口頭的,我覺得是流淌在血液里,刻在骨子里的。這么多年,我不知道埃博拉危險嗎?我不知道新冠危險嗎?我沒有家庭嗎?不是的,我一直覺得我們是軍人,來自人民,反哺人民。我們承擔更多的困難和危險,人民就更少地受到病魔的折磨,過上更健康的生活。穿上這身軍裝,就意味著這一切都是我該做的。我為自己自豪。”
本欄編輯/趙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