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營養價值十分豐富的甘藍品種還大都引自國外,我國不僅每年需要花費大量外匯去購買種子,而且種子的質量和數量常常難以得到保障。為了打破受制于人的局面,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長、黨委書記、研究員的方智遠院士,專心研制并突破甘藍雄性不育系選育與利用技術,帶領團隊率先育成我國第一個一代雜種“京豐一號”,先后育成甘藍品種30余個,累計種植面積超1億畝,實現了規模化種植,讓甘藍飛到了尋常百姓的餐桌上。
破解命題? 回應關切
出生于1939年的方智遠與新中國老一輩科學家一樣,他們親身經歷國家貧窮落后的現實,因而他們的奮斗除了科學上的追求外,還有為國家圖強、為民族爭光的特殊意義。
話要從1967年說起。當年,外商在“黃苗”甘藍種子上進行刁難,提高種子價格,還降低了種子質量,結果我國南方百萬畝甘藍出現大面積只開花不結球的現象,給廣東等地的菜農造成了慘重損失。方智遠隨專家們連夜趕往廣東,看到菜農蹲在地里掉眼淚,方智遠感同身受,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搞出我們自己的甘藍品種,不再受制于人。”為了這個決心,他一干就是五十年。
科學是面對未知的無盡的探索,是揭開自然“面紗”的較真較勁。沒有不變的發現模式,也沒有恒定的預期路徑,不變的只有對客觀真理的不斷探求和追尋。從零做起,談何容易。方智遠和同事們從全國搜集甘藍種質資源,聽說哪里有好品種就馬上趕過去,回來就一頭鉆進試驗田。甘藍一年只開一次花,不僅育種周期長,而且不確定因素多,經常花費好大力氣做了幾千個組合,也不一定能選出一個好品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方智遠戴著草帽,拿著鐵鍬和鋤頭,帶領課題組整地、播種,彎著腰、低著頭,一個接一個地為甘藍進行人工授粉。
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方智遠帶領團隊秉持求實精神,艱苦創業,不盲從權威,不迷信教條,敢于懷疑,大膽挑戰;同時,尊重科學發現的規律,不浮躁求成,不急功近利。1973年,方智遠和團隊一起在國內率先利用自交不親和系途徑育成我國第一個甘藍一代雜種——“京豐一號”,標志著這一先進技術在國內獲得突破并逐步推廣應用。這不僅結束了我國甘藍品種長期從國外引進的被動局面,也提高了我國的甘藍育種和生產水平,對其他蔬菜作物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也起到促進作用。
正是因為一代代科研人堅持“祖國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反哺社會、造福于民,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才有了堅實支撐,我們的生活才有了質的飛躍。他用奮斗的人生詮釋了什么叫“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潛心專一 不斷突破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用數十年走完了西方一兩百年的科技發展之路,描繪出無愧于時代的科技創新版圖,這得益于中國科學家甘坐冷板凳、甘于無私奉獻。相比于單純的科技成就,奉獻精神是更為寶貴的道德品質,是支撐起站得住腳的科學成就的精神力量。
方智遠的一生只為了做好研究甘藍這一件事。他把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智慧、所有的心血都貢獻給了甘藍事業。在收獲了第一個甘藍雜交品種后,方智遠率課題組又陸續育成了適于春秋兩季種植的報春、秋豐等6個早中晚期配套的優良品種,解決了甘藍品種單一、收獲過于集中的問題,使甘藍在我國菜市場上實現全年供應。
苦心人,天不負。1985年,方智遠團隊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所合作完成的成果“甘藍自交不親和系選育及其配置的系列新品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這是我國蔬菜科技領域迄今為止唯一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追求知識和真理是中國科學家的初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亦是中國科學家的初心。科技的價值在于應用。科學發現只有通過技術應用,走出書齋和實驗室,才能轉化為巨大的社會生產力。方智遠在科技轉化的道路上持續用力。他不斷突破自己,站立潮頭,不斷迎接新的挑戰。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先后主持國家“六五”“七五”“八五”重點科技攻關專題“甘藍抗病新品種選育”研究,相繼培育成功國內首批甘藍抗病品種中甘8號、中甘9號和第二代春早熟甘藍新品種中甘11號等。這些品種比原主栽品種平均增產10%以上,畝產值增收200元以上。
方智遠聚焦品種推廣的關鍵領域,精準把握品種普及的痛點堵點,破解發展瓶頸,攻克“卡脖子”問題,在協同攻關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方智遠帶領團隊先后培育出五代優質豐產、抗病抗逆、早中晚期配套的優良品種,并推廣至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累計種植面積達1.5億畝,占國內甘藍種植面積的60%,使甘藍成為百姓餐桌上四季常見、質優價廉的蔬菜。
寫在大地 裝在心中
袁隆平曾說:“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科學研究不僅需要在書齋里、實驗室中窮經皓首,更需要在廣闊大地上干一番事業。對此,方智遠深有體會。
在方智遠的辦公室,衣架上常年掛著一頂草帽、一件雨衣,是準備隨時準備下地用的。科學始于問題,問題來自生活。現實中無窮無盡的“變量”是任何實驗室都無法模擬的環境。
為了推廣甘藍新品種,方智遠推動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全國設立了10余個甘藍新品種繁種、示范基地,30余個良種銷售網點。為了讓甘藍良種能夠盡快地播撒在中國大地上,方智遠帶領課題組深入北京、河北等省市生產第一線,還在北京郊區花鄉、四季青鄉蹲點,在海淀、豐臺等地長期建立繁種基地和新品種示范基地。為了讓農民兄弟盡快掌握這些技術,課題組采用典型示范、辦培訓班等方法,手把手地教他們,毫無保留地把成果拿出來共享。
內蒙古烏蘭察布屬于貧困地區,寒涼的自然環境曾是農業發展的短板。在方院士工作站的支持下,冷涼蔬菜已成為當地優勢產業,這里已成為全國三大冷涼蔬菜基地之一。現在的烏蘭察布,每年種植甘藍等蔬菜60萬畝以上,遠銷20多個省區市,出口俄羅斯等國家,當地農民平均每畝增收1000元以上。
“他一天三班倒,上午上班,下午上班,晚上回到家還要‘上班,一年也就過年能休息一兩天。”“之前不聽我們的勸累倒了,好了之后他就又下地了。”方智遠夫人章振民說。
盡管已年逾八旬,還做過心臟支架手術,但方智遠仍然孜孜以求最美甘藍夢。他幾乎每天都到研究所上班,要不就去外地出差,帶領團隊調查和選種。不能久站,他就帶著板凳下地,站一會兒,再坐一會兒。為了讓菜籃子裝滿中國自己的蔬菜,方智遠帶領育種團隊辛勤耕耘五十余載,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祖國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凝結著廣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們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厚情懷,都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方智遠就是這樣的民族英雄。
本欄編輯/趙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