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著節氣變化,盤算著市場行情,瑞安市陶山鎮蘇寧村村民蘇智華準備趕在國慶假期前開始新一季的蔬菜種植。如果不出意外,“45天后,黃瓜即可上市;1月初,西紅柿也到了采摘季。”
蔬菜種植、收獲有著明顯的季節性,這種季節性也會導致農民階段性的資金緊張。
“除土地流轉費外,種植季還要購置搭建大棚的材料、種苗、肥料、農藥等,無疑需要大量資金。”彭如利告訴《民生周刊》記者。
位于浙江省溫州市,彭如利所在的瑞安市個體私營經濟非常活躍,農民普遍富有創業熱情。作為“三位一體”合作實踐的先行地,瑞安率先開展了生產、供銷、信用合作試點。
試點以來,瑞安市農業取得迅猛發展。從2006年到2019年,瑞安農業增加值從10.9億元增長至25.78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9394元增長到33497元。
在“三位一體”合作實踐發展中,信用合作是重要一環。作為溫州模式的領頭雁和金融改革的重要基地,瑞安市長期以來堅持金融服務創新與實踐,在破解貸款難、貸款貴、貸款繁等方面積累了不少可資借鑒的經驗。
地處浙南丘陵,瑞安的地理地貌被概況為“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少,資源匱乏,農民難以依靠土地為生。
蘇智華一家11口人,耕地僅有1畝多。通過流轉土地,蘇智華種植了9畝地,種了茄子、黃瓜、西紅柿等蔬菜。
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著30多年種菜經驗,蘇智華是村民眼中的種菜能手。靠著種菜,去掉成本,夫妻二人每年能有20萬元左右的收益。
“傳統農業,精耕細作,通過增加人力、農資投入來實現增產。然而,即便增產,也很難增收。”瑞安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主任楊成彪分析說。
由于種植風險大、收益低,多數年輕人不愿留在農村發展。蘇智華告訴記者,他所在的蘇寧村從事農業耕作的村民,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上,年輕人大都傾向于外出務工。
“散戶種植,農產品品質難以把控,加之銷售渠道不暢,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豐產不豐收。趕上農產品滯銷,農戶連人工成本都難以收回。”楊成彪說。
缺技術、缺資金、缺銷路,曾長期制約著瑞安農業發展。
2006年1月8日的浙江省農村工作會議上,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第一次提出積極探索建立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

瑞安市馬嶼農合聯為農服務中心。圖/鄭智維
“如今,瑞安市搭建以農合聯為基礎的為農服務大平臺,初步實現了涉農服務資源有效整合。”楊成彪說。
蘇智華所在的梅嶼蔬菜專業合作社開展了“合作社+公司+農戶+市場”的企業化營銷模式,為企事業單位、超市提供精品蔬菜配送服務。作為溫州最大的現代農業園區,梅嶼蔬菜生產基地建立了“從田頭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48個品類應季蔬菜連續兩年供應“雪龍號”極地科考船。
為了建設蔬菜大棚,蘇智華曾有過不止一次的貸款經歷,“雖然利率很低,但需要數人聯保,批貸過程比較繁瑣。”
和種植傳統作物相比,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往往前期資金投入較大。記者在瑞安田間走訪時,多位村民都談道,階段性的資金短缺是在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難題。
“三位一體”改革之前,村民從銀行貸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貸款村民的角度看,當時的銀行有些“挑剔”:村民并非一無所有,村中有住房、有車,手中有耕地,地里還有不錯的收成……
但從銀行角度看,出于風險控制的考量,以前貸款往往要求提供相應的抵押物。農民手中的資產很多,但多數難以符合銀行的要求。
在瑞安農商銀行副行長章國進看來,農民的很多資產沒有得到確認,是一種非標資產。該行大力推行擔保方式創新的同時,探索推出農民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模式。例如,宅基地上自建的農房、養殖的豬羊雞鴨、地里成長中的農作物、農民的營收能力等非標資產都納入其中,作為融資依據。
彭如利說,自己能理解銀行的顧慮。“農業種植養殖的確有一定的風險。”他向記者講起自己種植西紅柿的經歷。
2013年,眼看到了該掛果的時候,一股冷空氣突然來襲,大雨接踵而至,結果不僅西紅柿的收成沒了,連作為生產資料的大棚也塌了。包括彭如利在內,很多村民全家一年的收入沒了指望,不少人還因此負債。
如今,這樣的貸款難題已經在改革中得到解決。“截至8月末,瑞安農商銀行存款總額達547億元,貸款余額350億元,其中涉農貸款315億元,占比為九成;農民資產授托貸款余額達21.1億元,全市1/3的農戶在瑞安農商銀行拿到了融資。”章國進說。
近年來,在深化“三位一體”改革實踐中,瑞安市承擔了農村保險互助社國家級試點、溫州市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等一批改革創新任務。
率溫州之先,瑞安啟動了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出臺了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的配套政策,成立農村產權服務中心。
瑞安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改革試點以來,瑞安市共盤活482間農村閑置農房(宅基地),帶動村集體和農民增收3088萬元,農村集體產權交易額5.57億元。
通過完善信用評級制度,瑞安農商銀行建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村集體的整體授信工作制度,簡化手續,提高放貸效率。
瑞安農商銀行完成整村授信、整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授信749個,授信總額455億元,支持20.2萬農戶創業,惠及全市71%的農戶。除降低門檻外,瑞安農商銀行還努力簡化貸款流程。
“隨著整村授信、整社授信模式的推廣,客戶如果資料齊全,當天即可放款。如果是符合條件的老客戶,從提出需求到拿到貸款,僅需二三十分鐘。”章國進說。
如今,貸款門檻越來越低。據章國進介紹,只要符合“三有三無”(三有即有固定住所、有確定職業、有穩定收入,三無即無不良記錄、無過度融資、無負面評價),瑞安農商銀行即可向農民發放小額貸款。
希望過更自由的生活,2000年,彭如利放棄在北京批發眼鏡的生意,回到家鄉瑞安。
“群眾的融資需求是有層次的,各種金融主體應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形成一個健康的金融生態。”
熟悉市場的他堅信,“只要能種出來,瑞安的蔬菜不愁銷路。”從那年開始,他流轉土地,種植蔬菜。
通過優惠政策和優質項目,越來越多的瑞安青年返鄉創業,涌現出一批“農創客”“田秀才”“土專家”。
在創業過程中,農戶、農企融資需求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現在基本不會為貸款的事發愁。”彭如利說,除了農商銀行、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還有資金互助社可以選擇。“如果是會員,放貸速度很快,不到一天就能拿到錢。”
2011年2月,瑞安市成立溫州首家農民自己組建的草根銀行——馬嶼鎮匯民農村資金互助社,這是溫州市唯一持有金融牌照的農村資金互助社,是浙江全省7家互助社試點之一。
“互助社只對社員開放,提供存款、貸款、結算等業務,社員無需任何抵押,可獲得農業生產方面貸款。”瑞安市梅嶼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洪邦錢說。
過去幾年間,農村新型金融組織不斷涌現,金融服務不斷擴容,金融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成立了農村保險互助社、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村資金互助會等。
對于多元化的金融主體,章國進說,群眾的融資需求是有層次的,各種金融主體應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形成一個健康的金融生態。
瑞安目前有30多家金融機構,但每個金融機構都有自己的定位。如果都服務一個經濟層面,并不能算作健康的金融生態。以瑞安農商銀行為例,定位就是服務最普通的農戶、小微企業,走為農服務的無差別、全方位普惠金融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