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莊村普惠金融服務站。圖/鄭智維
綠樹成蔭,道路整潔,這是《民生周刊》記者初到時莊村的第一印象。
入戶道路全部硬化,兩旁種植著法桐、櫻花、桂花、大葉女貞等綠化樹種。行走在村道上,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氣。
隸屬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四通鎮,時莊村位于淮陽、鹿邑、柘城三縣交界處。
和村容村貌提升相比,讓時莊村人驕傲的是產業發展。創辦農民合作社,建成了光伏發電項目、扶貧車間,做大做強集體經濟,招商引資做強產業……
采訪中了解到,時莊村正統籌推進以文明村、平安村、衛生村、產業富民村、美麗宜居村、黨建示范村建設為內容的“六村共建”。
農村是否缺資金?融資難題癥結何在?鄉村振興如何破解資金問題?在時莊村黨支部書記時興榮看來:“必須啟動農村現有資金市場,‘三農資金產自農村,用在農村,建在農村。”
街道兩旁,大大小小的店鋪很多:飯店、診所、水暖設備銷售、超市、蛋糕店、農資、門窗維修、肉鋪、鋼材、糧食收購……
隨著家鄉環境越來越好,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大。除外出務工外,越來越多的時莊村村民選擇在家創業。據時興榮介紹,時莊村注冊的個體工商戶已有60多家。
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撐,時莊村將產業興旺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抓手。截至目前,生物有機化肥廠、食品加工廠、家具木材廠、標牌標識加工廠、糧食銀行等各類企業紛紛落戶該村。
在籍人口數2020,時莊村2019年集體經濟收入達40多萬元。
隨著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紛紛涌現,廣大農戶、農企的貸款需求旺盛。然而,金融機構貸款,不僅要辦理抵押,而且環節多、手續繁,之前還被曝出“腐敗貸”,貸款成為鄉村一道難解的題。
現在,盡管民間借貸風險高,但依然盛行,為啥?根本原因在農村金融沒有發揮應有作用。“金融機構難以滿足貸款需求,農戶、農企只好托關系、找朋友借錢。”時興榮說,由于相關法治體系不夠完善,民間借貸引發的經濟糾紛已成為影響農村穩定的因素之一。
長期以來,農村似乎成為被金融機構遺忘的角落。
“由于缺乏合理的信用機制,農戶與銀行之間存在一種‘互怕的關系:銀行怕借貸人不誠信,放貸收不回;農民貸款怕銀行貸款程序繁瑣,甚至需要面對‘腐敗貸的風險。”談及當下農村貸款難問題時,時興榮說。
“如果有優秀人才,自然能帶來項目,優質的項目自然不愁資金;如果沒有人才,即便引入項目和資金,鄉村也很難發展起來。”時興榮感慨道。
出生于1963年,時興榮從20歲開始就當村組干部。如今,他是全國勞動模范、河南省連任5屆的人大代表,周口市人大唯一一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常委。
因為長期生活在農村,他十分注意觀察農村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善于思考解決的辦法。
早在1997年,時興榮就潛心研究農業政策,在返租承包的耕地上搞實驗,建設高效農業示范園,開創了全國土地流轉的先河,并受到中央層面的高度重視。
“如今,土地流轉政策已經全面推開,然而很多地方土地流轉后雙方卻很難掙到錢,為什么?”采訪中,時興榮賣了個關子。
在他看來,任何政策的落地實施,都需要各種因素的配合,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再好的政策也要“因村制宜”。
隨著“三農”工作重心逐步轉向鄉村振興,破解資金下鄉難題變得尤為迫切。
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增加金融機構貸款、引入城市商業資本……哪種方式將是鄉村振興資金的主要來源?
“單純從資金要素考慮農村金融,勢必難以破解鄉村振興面臨的資金問題。”在時興榮看來,和土地流轉類似,必須綜合考慮每個村莊的區位、人才、資金、技術、資源等要素稟賦,以及各要素的組合模式。
隨著產業項目的實施,時莊村經濟發展能力得以提升。如何盤活已有資源,讓村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時興榮經常思考的問題。
在他看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資金來源,必須從機制、政策方面尋求突破。
例如,以“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內容的“三變”改革,就是通過機制突破,農村閑置的資源得以盤活,農民有了參與發展的機遇,同時解決了資金問題。
在開展人口普查的前期工作時,時興榮留意到本村外出務工人員及收入情況。以時莊村為例,僅外出務工一項,每年純收入就有3000萬元左右。
然而,由于資金外流,農村閑置資金的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出來。“除了日常消費外,農民存的錢多數變成了銀行存款,然后流向城市,到了會花錢的人手中。”時興榮說。
此外,在資本市場上,農民和市民的地位不對等。以購房為例,市民首付30%即可,農民往往需要全款購房。
如何讓農村金融回歸本源,著力解決農村貸款難、貸款貴等問題,已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
在時興榮看來,農村并不缺資金,“農村資金市場沒有被激活,社會閑置資金沒能充分發揮作用。必須啟動農村現有資金市場,‘三農資金產自農村,用在農村,建在農村。”
他建議,通過建立農村股權分配機制,讓農民真正有參與鄉村振興和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