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
“三農”問題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阻礙我國農民市民化、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進程,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障礙。
導致“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農村土地資源極度分散,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是集中土地資源。為此,建議借新冠肺炎疫情國家實行量化寬松金融政策刺激經濟的機會,由人民銀行發行基礎貨幣,引導銀行資金進入農村、農業領域并購農民土地,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市民化。
實施這一舉措,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提升全國消費水平,可讓農民轉化為市民、解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問題,可以盤活土地資源、引導資金建設新農村,可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增強糧食供給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發展失衡,農業、農民、農村“三農”問題非常嚴重。
農業的問題是發展水平低下,我國鄉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一半以上,人均耕地不到3畝(美國人均耕地為400畝以上),農業生產方式落后,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低,國際競爭力弱,糧食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弱化。
農民的問題是農民靠農業難以維生,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形成了典型的“城市農民工”現象。近3億農民工占我國產業工人一半以上,他們居無定所、常年游移、業務難精,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雙跨越,農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更成為社會問題。
農村的問題是經濟發展過度向大城市集聚,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難以流向農村,導致縣域經濟不振、農村城鎮化緩慢、美麗鄉村不再、農村逐漸衰敗凋零。
“三農”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經濟發展全局和社會穩定,必須盡快加以解決。調研發現,導致“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滯后,18億畝耕地和山地、林地由8億戶籍農民承包經營,土地極度分散、沒有盤活,資金難以流向農村,農民離土難以離鄉。
按照目前的政策,農村農地、林地屬于集體所有,農民擁有土地經營權但不能自由買賣,同時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租賃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農民通過土地自種或者租賃出去,只能解決吃飯問題,難以維持基本生活,因此只得到城里打工養家。農業企業或農戶只能通過租賃方式獲得土地從事農業生產,每畝1000元左右的租賃費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靠種植水稻、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基本沒有效益,只能靠種植花卉等經濟作物才能盈利,這導致我國農業生產進入流轉土地越多、規模化發展越好、主糧生產越少、國際競爭力越弱的惡性循環,是我國糧食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的根本原因。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是解決“三農”問題、增強糧食供給安全的根本措施,改革的核心是允許農民自由買賣承包地、依法享受土地轉讓收益、增加財產性收入,讓農民離土也離鄉,轉變為市民。鑒于憲法規定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為了守住土地公有這根紅線,并購土地主體必須是國有企業。
為此,需要各級政府成立國有農業開發企業,按照自愿原則并以不低于國家規定的土地價格收購農民土地,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民轉市民,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顯然,推進這一改革思路的關鍵,需要解決國有企業并購資金來源問題。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如何做好保民生、保就業、保經濟,各國不約而同實行了量化寬松金融政策。
短短3個月美聯儲增發基礎貨幣3萬億美元以上,總資產規模較上年末上升12個百分點。在美聯儲直接干預下,美國民眾按月收到補助,企業免交貸款利息,政府債務被美聯儲直接收購,由此在停工、停業、在家休息情況下百姓仍有收入維持生活,企業也能維持生存。
我國央行實施了超常量化寬松金融政策措施,包括下調逆回購利率、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利率和貸款基礎利率(LPR)釋放流動性,并設立抗疫專項再貸款、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和政策性銀行專項信貸額度等增加基礎貨幣投放額度。
但須看到,央行超常量化寬松政策執行后,基礎貨幣增發沒有讓企業和群眾直接受益,而是在金融機構內部加速流通,這表現在央行資產規模下降而社會流通貨幣大幅增長。
央行總資產萎縮意味著基礎貨幣供應量持續減少,表明我國基礎貨幣發行受阻。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央行基礎貨幣發行通道主要有兩個:一是外匯占款,二是給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再貸款。
2012年以后,隨著外貿順差大幅降低,外匯占款這一央行發行基礎貨幣主通道受阻,外匯占款在2014年達到峰值27.07萬億后就進入下降通道,2019年下降到21.23萬億,今年疫情后下降更快,4月份繼續下降到21.19萬億,比去年底下降0.2%。
今年以來,盡管央行疫情后實行了一系列量化寬松政策,但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再貸款仍處于下行通道,截至今年4月,商業銀行向央行借款減少到10.8萬億,降幅達到8.2%。
我國央行基礎貨幣發行不暢,表明量化寬松金融政策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因此,打通基礎貨幣增發新通道,是消化金融領域流動性過剩、刺激實體經濟發展的戰略任務,更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恢復經濟的當務之急。“三農”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發行基礎貨幣推動農村土地集中,既可帶動銀行金融機構資金進入農業農村領域,為解決“三農”問題創造條件,也打通了央行基礎貨幣發行的一條新通道,不失為基礎貨幣進入實體經濟讓廣大群眾受益的最佳渠道,也是落實國家量化寬松政策、加快疫情后經濟恢復的有效措施。
增發基礎貨幣并購農村土地方案的大致思路是:由人民銀行發行一定規模的基礎貨幣(比如一萬億元),通過無息再貸款方式投放給國有銀行,國有銀行配套一定資金后給中央和省級國有企業長期低息貸款,國有企業專項用于并購農民土地。并購農民土地后,再以土地質押從銀行金融機構獲得長期低息貸款。
這樣,人民銀行一萬億基礎貨幣將撬動幾十萬億資金進入農村、農業領域,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研究發現,實施這一方案具有可行性。
一是符合國家土地政策。憲法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以外,屬于集體所有。憲法同時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
發行基礎貨幣通過國有企業并購農民土地,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之策,是關系糧食安全、農民致富、鄉村振興的國家重大公共利益,符合法律規定。同時,國有企業并購農民土地,必須遵循農民自愿的原則,土地合并的方式也可以多種多樣,除了由國有企業購買以外,也可采取農民或農業合作社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方式,保證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
二是符合黨的共享發展理念。共享發展是我們黨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但受城鄉二元體制影響,農村土地、宅基地沒有盤活,農民缺乏財產性收入,僅靠打工和農業種植為生,讓絕大部分農民處于低收入階層,甚至成為脫貧對象,也成為我國貧富差距較大的重要原因。
發行基礎貨幣并購農民土地方案的實施,將幫助農民獲得財產性收入,實現脫貧致富,符合黨的共享發展理念,也可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措施。
三是符合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改革方向。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隔離二元經濟體制,阻礙了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廣大農村居民沒有享受到社會保險、教育和城市公共服務等現代文明成果。
本方案的實施,從本質上來說是國家付出成本解決城鄉二元體制問題,這些成本包括農民失地成為城市居民后,國家在社保、教育、城市公共服務等方面要付出代價。
從操作角度講,國家在制定農民土地最低保護價時必須將農民身份置換需要付出的綜合成本考慮進去,農民出售土地時國家可以從農民土地收入中扣除一定費用補貼城市社保資金和城市建設資金,確保失地農民轉為市民后在城市有房住、能落戶、子女能上學、生活質量不降低,真正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四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發行基礎貨幣并購農民土地的操作主體是國有企業,按照中央對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為了提高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國有企業市場競爭力,國家鼓勵國有企業與其他所有制經濟主體形成混合所有制企業。
為此,國有企業并購農民土地后,可以吸引外資、民營企業、農業合作社乃至農民個體,構建多種所有制企業和市場主體參與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打造一批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農業品牌企業。
這些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利用高強度資金投入,整治土地、建設水利等基礎設施,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機械農業和高技術農業,引進高技術人才和成熟工人,大幅提高農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扭轉主糧生產規模下降趨勢,不斷提高單產水平,在確保糧食安全基礎上企業也能獲得較高投資回報率,這既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也是增強農業國家競爭力的需要。
研究發現,方案的實施可取得一舉多得的效果。
首先,有利于國家實施國內大循環戰略。本方案的實施,讓廣大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財產性收入,可以迅速轉化為消費需求,形成對房地產、家電、汽車、家具等消費品的消費,無疑可形成對實體企業巨大的需求,有助于幫助實體企業復蘇。
同時,大量資金進入農業農村領域,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可以形成經濟發展的強大動能,符合經濟增長動能向內需為主轉變的需要。
其次,有利于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方案實施后,農民不僅通過獲得財產性收益解決了貧困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農民身份將不復存在,他們可以自由遷徙,既可繼續在農村居住,也可舉家遷移到城市、縣城或鄉鎮居住,實現向市民的轉化,長期存在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可望得到根本解決,這是一項福澤億萬百姓的幸事。
“發行基礎貨幣通過國有企業并購農民土地,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之策,是關系糧食安全、農民致富、鄉村振興的國家重大公共利益,符合法律規定。”
再次,有利于消納社會流動性過剩。土地的資本屬性很強,本方案實施后,將充分發揮土地的資本功能,使土地成為資金池,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流動性過剩引發的通貨膨脹。
最后,有利于增加社會就業。大量資金進入農業農村領域,必將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可以形成一批新興產業,比如現代農業生產、設施農業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設備制造、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不僅可以吸納大量農民就地就業,還可招收大量大學和中專畢業生就業,降低社會就業壓力。
發行基礎貨幣并購農民土地、解決“三農”問題,牽涉面廣、政策性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周密策劃、審慎操作,才能將這件惠及民眾的好事辦好。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加強統籌領導。建議中央深改辦設立專題工作小組,會同人民銀行、發改委、農業農村部、國資委、國開行、農發行等,研究制定實施方案,牽頭制定配套政策,負責試點方案實施,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二是穩妥推進方案實施。首先,中央、省、地(市)縣政府盡快成立國有農業開發公司,鼓勵多種所有制企業與國有企業合作,形成混合所有制企業,負責方案落地實施。
其次,全國抓緊開展土地摸底調查,根據土地規模化種植適宜程度,將農地分為國家級、省級糧食基地,明確國家級和省級糧食基地的土地原則上分別由中央和省級國有企業負責并購,其他土地由市縣國有企業負責并購。
再次,試點先行。建議近期人民銀行給農發行、國開行發行數千億元無息再貸款,農發行、國開行配套一定資金后給國家級農業開發公司如中糧集團、農墾集團等企業低息貸款,讓他們在吉林、河南、河北、黑龍江、新疆、湖北等地先行試點,摸索經驗后全國推廣。
三是制定土地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建議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等,針對不同土地性質并充分考慮農民身份置換所需綜合成本制定土地最低收購價格,作為并購農民土地的依據。同時,建立土地交易市場,在嚴格執行最低保護價格機制前提下允許土地交易價格隨行就市、適當浮動,盡量讓農民獲益。
四是實行土地用途嚴格管制制度。建議國土資源部會同農業農村部,嚴格界定土地屬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監控土地使用情況,基本農田必須用于種植水稻、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嚴禁農地尤其是基本農田撂荒,對撂荒者實行高額罰款甚至收回土地使用權,保證國家主糧生產持續增長。
五是實行農民市民化政策。放開城鎮戶籍管理制度,盡快建立統籌城鄉的醫療、就業、低保等制度,讓定居城鎮的農民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就業、住房、上學、就醫、低保權利。
同時,為了保證農民轉市民后,國家社保基金支付能力不減弱,城市功能不受影響,可以考慮從農民土地流轉收益中扣除一定費用,充實城市配套設施建設資金和社保基金,以滿足農民身份置換后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