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李祥濤

肖東坡。央視《喜上加喜》欄目主持人
9月19日,央視綜藝頻道《喜上加喜》欄目走進河南省西峽縣錄制。臨時搭建的舞臺,喜字是主背景,且是雙喜疊加。
臺上,主持人肖東坡以其慣有的幽默采訪相親對象。節目中,5位嘉賓回應也各具特色,不乏幽默之詞,引來臺下陣陣笑聲。從男女嘉賓的對話及他們各自陳述的故事,折射了當地脫貧致富的巨大成就。
西峽節目錄制完成后,肖東坡和團隊馬不停蹄趕往陜西安康。在《喜上加喜》節目錄制安排單上,僅9月份,在5個省份有7期。
可以說,為做好“紅娘”,肖東坡和團隊一直奔波在路上。奔波自然辛苦,但肖東坡亦樂在其中。
在他看來,一方面,通過節目可以幫助一些人;另一方面,個體故事匯聚是強大向上的力量。
對于廣大農村地區觀眾而言,肖東坡并不陌生。黝黑的圓臉蛋,總是一副笑瞇瞇的樣子。
自2003年主持《鄉約》以來,在央視的熒屏上,肖東坡已經耕耘了17載。
2020年,肖東坡主持了一檔新節目,即央視綜藝頻道《喜上加喜》,自5月份開播以來,收視率節節攀升,備受關注。
家國一體,喜上加喜;奮斗路上,共結連理。
這是《喜上加喜》的宣傳語,也是其定位。節目以男女青年相親戀愛為切入點,以脫貧攻堅為大背景,通過鮮活的故事,展現脫貧攻堅建設成就、推介魅力鄉村。
這是一檔綜藝節目,更是一檔記錄國家進步時代心跳的影像史。
在西峽節目錄制現場,選取了5位優秀青年男女嘉賓。女嘉賓是當地小學的一名教師,生活簡單,但是姑娘的笑聲卻特別多:照鏡子會笑、盯著學生看會笑、做夢能笑醒、經常看著天上的云彩也會哈哈大笑。4位男嘉賓中,有脫貧致富帶頭人、鄉鎮扶貧辦主任、汽配廠職工等,性格迥異,但基本上都參與了當地脫貧攻堅及公益事業。
比如,1號男嘉賓利用大學所學回家種植香菇脫了貧;4號男嘉賓作為鎮扶貧辦主任,一年難得休息幾天,聚焦脫貧攻堅。
節目錄制過程中,在肖東坡的引導下,嘉賓們講述了各自的故事及心路歷程,展現了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現場還通過才藝展示、婚戀觀討論、情景模擬、鄉賢出謀劃策等環節,幫男女嘉賓出謀劃策。

節目錄制現場,觀眾歡樂互動。
臺下甚至還出現了“搶親”,有觀眾直言喜歡臺上某位嘉賓,增添了節目戲劇感。
節目組還邀請了演員那威、張海燕參與,他們的精彩點評與建議,讓現場氣氛愈加熱烈,掌聲不斷。
3個多小時的錄制,跌宕起伏,充滿懸念,扣人心弦。
尤需指出的是,臺下嘉賓踴躍參與、發言,充分地宣傳了西峽文化和特色產業。
節目最后,男女嘉賓成功牽手,無論是對于個體還是地方來說,自然都是喜上加喜。
超越預期完成了使命,盡管已是滿頭大汗,但肖東坡仍和臺下觀眾一樣,意猶未盡……
從節目形態上來看,《喜上加喜》與肖東坡此前主持的《鄉約》有諸多相似之處。當然,前者所要呈現的主題更為宏大。
從《鄉約》到《喜上加喜》,17年里,銀屏里的肖東坡總是樂呵呵,滿懷激情,不知疲倦。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這就是“費斯汀格法則”。
肖東坡表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正是一兩件有意思的事引領他不斷奮斗。
作為全國金話筒獎得主的肖東坡,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山東省交通醫院基建科工作,每天能做的幾乎就是擦地、打水和看報。
當時,年紀輕輕的肖東坡,正想大展拳腳。這種朝九晚五、幾乎無所事事的日子自然讓他感到厭倦。
1994年的某一天,他偶然獲悉山東電視臺 《廣告文體大觀》欄目面向社會招聘主持人。雖然沒有相關經歷,但上大學時肖東坡是學校里的文藝骨干。
因此,看到招聘信息時,他眼前一亮,決定去試試。但趕到招聘會現場一看,肖東坡嚇壞了,黑壓壓一片,報名的很多。心想肯定沒戲,讓他驚喜的是,居然進入了最后的面試。
面試時,考官問他,對自己有信心嗎?他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引用了汪國真的詩句,“無論前路是坎坷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我相信終究會有我的”。朗誦詩歌時,肖東坡聲情并茂,考官拍了下桌子:“小伙子,就是你了。”
就這樣,肖東坡跨行做起了主持。當然,所有一切對他來說都是新鮮的。通過不斷努力,他逐漸在山東電視臺站穩了腳跟。
做主持之余,肖東坡還對攝像、編片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往往攝像在前面拍,他就在后面跟著學。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些技巧他也都逐一掌握。
肖東坡決定一展身手試試,主動要求編片子,而這意味著將比常人付出更多,他顯然并不在意,而是樂在其中。
日積月累,肖東坡具備了電視人所應具備的多種技能及素養,這為他后來創辦《鄉約》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2年,肖東坡獲得了中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所主持的《鄉村季風》獲得中國新聞名專欄獎……
榮譽加身,肖東坡成為山東電視臺的“臺柱子”,但他并不滿足于此。
2003年,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招聘主持人,肖東坡懷揣自制的節目方案來到北京。這一次,他又成功了。憑借出色的表現他被選中,成為獨立制片人兼主持人。
成為央視節目的制片人兼主持人,算是完成了肖東坡心目中的大夢想。但他還沒來得及高興就發現,擺在他面前有很多門檻急需邁過去。
因為這是一個需要自籌資金、自收自支,走市場運作之路的欄目,辦公場所、人員配備等都需要肖東坡自己想法解決。
厚積薄發,此時,肖東坡的“全才”逐漸得到彰顯,帶領團隊做節目,找贊助,談合作……
為提升節目收視率,他嘗試將錄制現場放在山腳下、溪流邊和農舍旁。為了錄制順利,每次錄制之前,他都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對每一個流程爛熟于心。
胖嘟嘟的臉上掛著憨實、真誠的笑容,幽默淳樸的語言,就像鄰家大哥,讓采訪對象自然而然進入角色,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節目錄制之外,隨著團隊的擴大,肖東坡又遇到了新難題—管理問題。
因為從未學過管理,管理一度不知從何下手。他仍然是邊干邊學,為提升管理水平,還在北京交通大學攻讀了管理學博士。
《鄉約》也漸漸地成為農影中心的知名欄目,收視率長期靠前。
回過頭來看肖東坡的經歷,總是在不斷嘗試、努力中前進,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肖東坡的大女兒在耶魯大學讀研究生,曾跟他哭訴,她希望跟一個她喜歡的導師學習,但學校最后沒有把她分配給這位導師。
肖東坡聽了就笑了,“我說你哭之前去找過這位導師爭取了嗎?讓他主動向學校提出申請,把你分配到他門下了嗎?”
女兒說,沒有這樣做的,人家德高望重的導師怎么會為了你去申請?
肖東坡反復問爭取沒有,最后,在女兒的一番努力爭取下,成功了。
“我或許不在意她是否能夠最終如愿, 但我很在意的是,她容易放棄自己、習慣給自己失敗找理由的思維方式。”肖東坡說。
在錄制節目時,肖東坡也時常以此激勵嘉賓,在西峽節目錄制現場,有位男嘉賓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就是性格靦腆,肖東坡反復引導他向女嘉賓表白,“你喜歡一個人,不表達人家怎么知道?同時,通過表達可以盡可能地讓女嘉賓了解。”
“我們無法選擇起點,但我們照樣可以成為命運的主人。”肖東坡說。